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其独特的功能优势,迅速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具体运用而言,教师应通过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对比呈现和适时互动等策略,发挥多媒体在课堂导入、突破重难点、沟通知识点、巩固练习等环节的作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策略
教师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得以优化呢?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化静为动
兴趣主导行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常常取决于课上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受与接受。多媒体声像兼备,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入交互式一体机模拟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利用课件设置触摸功能,购物者在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后,触摸移到自己的购物篮里。最后组织全班学生对剩下多少钱进行计算。学生参与热情都很高,并不断举手想当售货员和消费者。有些平时不爱发言的中下生也想参与其中。通过这样化静为动的情境,原本抽象的计算问题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数学知识。
又如,二年级下册指导丛书第25页的跳一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8辆,有19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通过分析,要求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就要知道它们各自的轮子有几个。而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按照常规思路解题很困难。如果用 当车身,用●当轮子,先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快速画出8个车身,在每个下面画2个轮子,一共有16个轮子,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再把3个轮子一个一个地拖动上去(三轮车3个轮子)。
2×8=16(个) 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
从图中可知道自行车5辆、三轮车3辆。这样通过化静(题)为动(画),理清了思路,解决了问题的难点。
二、化难为易
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问题。利用多媒体,能做到化文为图,化难为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然后“按图索骥”便能很快发现解题的思路,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学生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水、纯牛奶、稀释的牛奶与水等物质感到抽象,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呢?这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示,将繁杂的文字信息(包含隐性与显性信息)都整理成图。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图,知道第一次喝了半杯纯牛奶,第二次整杯被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整杯的[1/4] ,所以喝了纯牛奶[1/4]和水[1/4]。 因此,总共喝的纯牛奶就是[1/2] [1/4]=[3/4] 。学生在这过程中收获的是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是借助图形分析问题的经验以及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学生借助生动直观的图形进行思考,降低了理清数量关系和解题的难度,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对比呈现
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应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数学之“理”。在头脑里形成系统、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此时“微视频”介入无疑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微视频”辅助学习,是指导学生自学、复习的有效形式,它是计算机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课前了解的内容,整合图、文、声、像等信息技术制作好预习微视频,它的直观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视频可以暂停和反复观看,打破了整齐划一的一次性新授学习,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能引导学生把知识串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加减乘除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课,引导学生归纳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联系。
加、减法运算联系:
整数加、减法 50±30 (5个10加、减3个10)
小数加、减法 0.5±0.3 ( 5个0.1加、减3个0.1)
分数加、减法 5/9±3/9 ( 5个1/9加、减3个1/9)
从这样的“微视频”中,学生容易得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也明确了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通分的理由。
又如在上完“分数乘法”后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沟通联系起来看:明确乘法计算的算理都是一样的,就是算一算有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再把它们合起来。
乘法运算联系:
整数乘法 20×3
2个(10)×3→6个(10)
小数乘法 0.2×3
2个(0.1)×3→6个(0.1)
分数乘法 2/7×3
2个(1/7)×3→6个(1/7)
再比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后,可以做一个“微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小数、分数除以整数有何本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整数、小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质就是“把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平均分,求每份包含几个计数单位”,从而沟通新旧知识,形成有机联系。
除法运算联系:
整数除法 40÷2 4个(10)÷2→2個(10)
小数除法 0.4÷2
4个(0.1)÷2→2个(0.1)
分数除法 4/5÷2
4个(1/5)÷2→2个(1/5)
又如我们常对复习课感到困惑,时间有限,难以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微课,就能在上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如六年级复习课数与代数部分,笔者通过录制《商不变的规律》《分数基本性质》《除数、分数和比的联系与区别》这三个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形成一个网络。
通过课前的观看,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具备了较深层次的领悟,复习课就能上得更有深度、广度。
四、适时互动
课堂练习是知识的迁移和巩固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电子白板,完成练习或者相应任务,通过学生与白板的交互,实现互动教学和即时反馈。
如在“奇数和偶数”的练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容器属性,让学生对一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学生分类正确,电子白板就会发出喝彩声;分类错误,这个数就会自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分错的学生,马上知道错了,换个方向继续思考,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摘草莓情景(算式写在草莓上,答案写在篮子里);配对情景(算式写在锁上,答案写在钥匙上);送小动物回家情景(算式写在动物身上,答案写在小动物的家上);在各自的平台上利用拖曳功能把草莓、锁、小动物送到相应的篮子、钥匙、家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也能根据提交的答案,马上有针对地辅导解答出错的同学。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即时反馈,让教师关注的对象更多,每个学生的解题结果都能看到,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将数学课堂与课件、交互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有机融合,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玲,刘禹.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效教学方案评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361026)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策略
教师如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直观、形象的视觉效果,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使数学教学得以优化呢?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化静为动
兴趣主导行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常常取决于课上所创设的数学学习情境。活动的、具体的对象比静止的、抽象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受与接受。多媒体声像兼备,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入交互式一体机模拟生活中买东西的情景,利用课件设置触摸功能,购物者在选择自己想买的东西后,触摸移到自己的购物篮里。最后组织全班学生对剩下多少钱进行计算。学生参与热情都很高,并不断举手想当售货员和消费者。有些平时不爱发言的中下生也想参与其中。通过这样化静为动的情境,原本抽象的计算问题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数学知识。
又如,二年级下册指导丛书第25页的跳一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8辆,有19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通过分析,要求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就要知道它们各自的轮子有几个。而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按照常规思路解题很困难。如果用 当车身,用●当轮子,先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快速画出8个车身,在每个下面画2个轮子,一共有16个轮子,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再把3个轮子一个一个地拖动上去(三轮车3个轮子)。
2×8=16(个) 比题目中的19个少3个
从图中可知道自行车5辆、三轮车3辆。这样通过化静(题)为动(画),理清了思路,解决了问题的难点。
二、化难为易
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问题。利用多媒体,能做到化文为图,化难为易,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然后“按图索骥”便能很快发现解题的思路,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从而突破难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学生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水、纯牛奶、稀释的牛奶与水等物质感到抽象,如何突破这一困境呢?这时通过多媒体的图示,将繁杂的文字信息(包含隐性与显性信息)都整理成图。
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图,知道第一次喝了半杯纯牛奶,第二次整杯被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整杯的[1/4] ,所以喝了纯牛奶[1/4]和水[1/4]。 因此,总共喝的纯牛奶就是[1/2] [1/4]=[3/4] 。学生在这过程中收获的是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更是借助图形分析问题的经验以及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学生借助生动直观的图形进行思考,降低了理清数量关系和解题的难度,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运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对比呈现
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应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挖掘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那些深层次的数学之“理”。在头脑里形成系统、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此时“微视频”介入无疑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微视频”辅助学习,是指导学生自学、复习的有效形式,它是计算机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适合学生课前了解的内容,整合图、文、声、像等信息技术制作好预习微视频,它的直观性,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视频可以暂停和反复观看,打破了整齐划一的一次性新授学习,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能引导学生把知识串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加减乘除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微课,引导学生归纳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联系。
加、减法运算联系:
整数加、减法 50±30 (5个10加、减3个10)
小数加、减法 0.5±0.3 ( 5个0.1加、减3个0.1)
分数加、减法 5/9±3/9 ( 5个1/9加、减3个1/9)
从这样的“微视频”中,学生容易得出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共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也明确了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通分的理由。
又如在上完“分数乘法”后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沟通联系起来看:明确乘法计算的算理都是一样的,就是算一算有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再把它们合起来。
乘法运算联系:
整数乘法 20×3
2个(10)×3→6个(10)
小数乘法 0.2×3
2个(0.1)×3→6个(0.1)
分数乘法 2/7×3
2个(1/7)×3→6个(1/7)
再比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后,可以做一个“微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整数、小数、分数除以整数有何本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联系,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整数、小数、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本质就是“把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平均分,求每份包含几个计数单位”,从而沟通新旧知识,形成有机联系。
除法运算联系:
整数除法 40÷2 4个(10)÷2→2個(10)
小数除法 0.4÷2
4个(0.1)÷2→2个(0.1)
分数除法 4/5÷2
4个(1/5)÷2→2个(1/5)
又如我们常对复习课感到困惑,时间有限,难以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巧妙地利用微课,就能在上课前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如六年级复习课数与代数部分,笔者通过录制《商不变的规律》《分数基本性质》《除数、分数和比的联系与区别》这三个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形成一个网络。
通过课前的观看,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具备了较深层次的领悟,复习课就能上得更有深度、广度。
四、适时互动
课堂练习是知识的迁移和巩固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电子白板,完成练习或者相应任务,通过学生与白板的交互,实现互动教学和即时反馈。
如在“奇数和偶数”的练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容器属性,让学生对一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学生分类正确,电子白板就会发出喝彩声;分类错误,这个数就会自动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分错的学生,马上知道错了,换个方向继续思考,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
又如人教版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摘草莓情景(算式写在草莓上,答案写在篮子里);配对情景(算式写在锁上,答案写在钥匙上);送小动物回家情景(算式写在动物身上,答案写在小动物的家上);在各自的平台上利用拖曳功能把草莓、锁、小动物送到相应的篮子、钥匙、家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也能根据提交的答案,马上有针对地辅导解答出错的同学。
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即时反馈,让教师关注的对象更多,每个学生的解题结果都能看到,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有效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总之,多媒体的运用能给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创造性地将数学课堂与课件、交互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有机融合,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玲,刘禹.跨越式实现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效教学方案评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