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德育大纲》确定的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中学德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班级 管理 习惯 培养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1、它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深渊。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行为习惯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好坏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抓好养成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
二、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1、良好习惯的内容要规范化。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中学试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实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规范化的内容,要让学生人手一册,烂熟于心。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要细目化。
《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在班上我还实际情况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对于中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这样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操作要得当。
1、要“反复抓、抓反复。有这样一个科学实验,当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时,它会立即蹦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然后慢慢把水加热,那么,它会怡然自得地呆在水中而浑然不觉水温的变化。等水温逐渐升高后想逃出却为时已晚。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未曾逃离“冷水中的青蛙”的命运!如果变化是逐渐的,我们也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它们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正如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的意识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分。显意识是人清醒状态下的知觉活动,而潜意识则是在显意识之下,静静等待。人类的许多奥妙,就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因此,要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像我校的部分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性要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反复抓、抓反复”,留给学生一个“反复”的空间。
2、必须有检查。班级管理中,学生很容易钻空子。如果有了计划而不能有效地实施,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会导致今后的班级管理无法进行下去。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我将班干部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检查学生是否能认真执行规范,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另一组负责搜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义务劳动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设施的思想。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班级 管理 习惯 培养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1、它为学生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成才会起到促进作用。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深渊。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学生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行为习惯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尽人意的事都是由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造成的。现在的中学生迟早要走入社会,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我国的社会风气。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须抓紧搞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好坏是一个国家文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抓好养成教育,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因为外国人来到中国,首先接触的就是我们的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德育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品德教育的结果,它在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认识而没有养成行为习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
二、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1、良好习惯的内容要规范化。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最基本的,经过筛选,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定成为规范,要求每一个中学生都要做到,并逐步养成习惯。中学试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便是我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实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规范化的内容,要让学生人手一册,烂熟于心。
2、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内容要细目化。
《行为规范》虽然内容较多,在班上我还实际情况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对于中学生来说,“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假,不无故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这样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
三、操作要得当。
1、要“反复抓、抓反复。有这样一个科学实验,当把一只青蛙放到热水中时,它会立即蹦出来。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然后慢慢把水加热,那么,它会怡然自得地呆在水中而浑然不觉水温的变化。等水温逐渐升高后想逃出却为时已晚。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未曾逃离“冷水中的青蛙”的命运!如果变化是逐渐的,我们也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它们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养成,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正如心理学所指出的,人的意识有潜意识和显意识之分。显意识是人清醒状态下的知觉活动,而潜意识则是在显意识之下,静静等待。人类的许多奥妙,就存在于潜意识之中。
因此,要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像我校的部分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性要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反复抓、抓反复”,留给学生一个“反复”的空间。
2、必须有检查。班级管理中,学生很容易钻空子。如果有了计划而不能有效地实施,那么,对学生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更会导致今后的班级管理无法进行下去。针对我班的具体情况,我将班干部分为两组,一组负责检查学生是否能认真执行规范,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另一组负责搜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3、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军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义务劳动可以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设施的思想。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率先重视,必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种种习惯都是在静观默察中,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 的。身教重于言教,要有文明学生,首先得有文明老师。,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