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各种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自己去看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关键词:数学 培养 自主探究 能力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问什么,学生就想什么”等类似的现象,学生就像知识的容器。记得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主探索能力的人。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因此,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我就这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不同情境,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自己探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大量的探究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抽屉原理》, 设置一个“扑克游戏”:有一副扑克牌(除去大小王)52张牌,从中任意抽出5张,让老师来猜。老师猜的结果是:不管怎么抽,至少有两张牌是同一种花色。学生觉得奇妙,这时,老师趁势说:“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动力。
当然,创造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方法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竞争情境和障碍情境等。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的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局面,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家都准备了几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上课时,每人都向我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使用了这些自制的学具,主动地参与到自主的、合作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探讨,操作,然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三、强化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地探究欲望,而是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成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强大地内部动力争取更大成功。一般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自评
让学生写出自己做的作业中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找出原因。老师选出几个同学,将自己的评语说给大家听,老师给予点评。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充分反思,不断改正缺点。
2、互评
让学生互相评价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一般是在小测验后,我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交换批改测验卷。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修改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他们印象深刻。
3、师评
虽然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但老师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有时他们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这时应需要老师的指点。我一般是在某一次作业或测验之后,找一些学生面批试卷,对疑难之处,我会给他们讲清做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再做一做,还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进步,建立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万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周刊》2013.11.25
2. 邱雷颦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海峡科学》 2011.05.15
3. 支启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智》2013.06.15
关键词:数学 培养 自主探究 能力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问什么,学生就想什么”等类似的现象,学生就像知识的容器。记得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主探索能力的人。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非注入式教学所能相比。如果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因此,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下面我就这方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不同情境,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自己探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大量的探究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抽屉原理》, 设置一个“扑克游戏”:有一副扑克牌(除去大小王)52张牌,从中任意抽出5张,让老师来猜。老师猜的结果是:不管怎么抽,至少有两张牌是同一种花色。学生觉得奇妙,这时,老师趁势说:“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积极性很高,都急着想让老师讲新课,这种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规律,最容易使小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而这种浓厚兴趣,又给小学生探究学习带来不可估量的活力和动力。
当然,创造情境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方法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操作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竞争情境和障碍情境等。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主探索的机会,促使他们不断的自由参与,自主学习,让数学课堂呈现出活泼的局面,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家都准备了几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上课时,每人都向我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探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时,学生使用了这些自制的学具,主动地参与到自主的、合作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探讨,操作,然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并且通过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运用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三、强化激励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地探究欲望,而是又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只有在成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产生强大地内部动力争取更大成功。一般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自评
让学生写出自己做的作业中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找出原因。老师选出几个同学,将自己的评语说给大家听,老师给予点评。这样可以使他们能充分反思,不断改正缺点。
2、互评
让学生互相评价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一般是在小测验后,我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交换批改测验卷。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在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修改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让他们印象深刻。
3、师评
虽然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同学之间的评价,但老师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有时他们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这时应需要老师的指点。我一般是在某一次作业或测验之后,找一些学生面批试卷,对疑难之处,我会给他们讲清做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再做一做,还可以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供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进步,建立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万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学周刊》2013.11.25
2. 邱雷颦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海峡科学》 2011.05.15
3. 支启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智》201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