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构建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全程实践教育体系,创建高效课堂,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质量管理与评价,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为国内中医骨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关 键 词] 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2-02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领域中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与显著的治疗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的社会医疗需求不断增加[1]。我们学院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构建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上,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为国内中医骨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一、构建应用型骨伤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我们编制并论证通过中医学(骨伤方向)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以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以此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应用型培养方案体现了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1)加强核心课程,围绕中医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四基能力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和基本功。坚持夯实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等主干课程地位。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调动手能力培养。(2)强化内经、金匮、伤寒、温病四大经典课程。(3)合理设置中医骨伤方向课程,融合重构教学内容。(4)同步调整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借鉴传统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要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环节促使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构建应用型全程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去构建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讲授学时,增加课程实验、课间见习、社会医疗实践、临床预备课、技能操作指导课等实践性课程的学时数。借鉴师承教育模式,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跟师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中医诊疗思维。为增加动手实操,学院重点构建了一个多维学习实践平台——中医骨伤实训室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必要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设备,初步建成中医骨伤综合实验室。
制度上构建了“学校—学院—教学基地”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严把毕业实习前的“入口”关,通过毕业统考来严把“出口”关。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实施“三早”教育,大一大二进行军训、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医疗社会服务,大三大四增加课间见习、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及医疗实践,大五进行毕业实习,形成五年一贯的反复训练,逐步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应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三、构建全程育人、课程思政等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2],我院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建立了“班主任指导、本科生导师引路”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临床医生与学生兴趣小组配对,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落实全程学业全程引路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比如:结合专业特点与科研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其科学素养。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其了解科研构思、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知识开展科研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临床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多媒体制作竞赛等各类竞赛,学生社团组织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以此强化其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创建精品课程及高效课堂
课程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已编写出版一本特色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PBL教程(教师版)》,已编写两本特色讲义《骨伤科简明教材》《骨伤科病案教学》。相关教育研究课题多项,总结发表系列教育研究和改革的论文多篇。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新模式,骨科PBL教学中引导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骨伤科病案教学》《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采用TBL教学方式,有效培养中医思维,培养自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诊断学基础》引入“情景教学法”,开创性地开设了“实验诊断实践训练”“临床体格检查实践训练”“临床医技实践训练”。同时,融合信息技术,建设中医骨伤科在线开放课程,使课程建设精品化,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的建立。 五、创建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以在职培养、人才引进、实践训练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培训,强调集体备课及教学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和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定期组织教学方法和技能研讨、开展讲课竞赛、PPT制作比赛、慕课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比赛。鼓励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教育素质,把新颖有效的教育技术、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使教学效果更加富有活力。同时,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的业务临床及科研能力。
六、构建高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三级教学质量责任人体系,明确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授课教师三级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落实领导、教师听课、学生评价制度,每年底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整理,通过各项检查、评教评管评学、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践教学基地、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教学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公开,增强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基本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及整改的闭环机制。
七、建设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学院开创多维学习实践平台,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在跟师实践中逐步明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充分利用购置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设备,初步建成中医骨伤综合实验室,包括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骨伤急救、骨伤技能操作实训室等,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学院不断编印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并开展了中医骨伤科学在线开放课程。
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学(骨伤方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为祖国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通过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院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1099人,分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医院管理、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工作,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较高,他们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好,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培养潜力大。
九、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
1.继续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施教过程“让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开展教学,充分考虑新时代本科生的兴趣和需求,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宗旨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引导并协助学生主体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其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尝试开展好理论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好寒暑假医疗实践及基层卫生服务、严格见习和实习管理,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推进小班教学,全面实施学分制。可以加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推行以全面自主选课为核心的學分制,同时加大优质选修课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以学生个性化教学理念,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进行自我设计,构建起宽厚的知识结构。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实习模式评价环节,制订更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监控与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分析信息反馈、指标调控等制度。
5.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组织编写有趣生动的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盛青.培养中医骨伤特色人才的探讨[J].管理与教育,2007,4(17):170-171.
[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5-8.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2-02
中医骨伤科是中医学领域中一门极具特色的学科,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与显著的治疗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的社会医疗需求不断增加[1]。我们学院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构建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上,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为国内中医骨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一、构建应用型骨伤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我们编制并论证通过中医学(骨伤方向)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为基本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了以夯实基础理论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以此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应用型培养方案体现了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1)加强核心课程,围绕中医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的四基能力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和基本功。坚持夯实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等主干课程地位。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调动手能力培养。(2)强化内经、金匮、伤寒、温病四大经典课程。(3)合理设置中医骨伤方向课程,融合重构教学内容。(4)同步调整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借鉴传统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要求,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环节促使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构建应用型全程实践教育体系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中医骨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去构建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讲授学时,增加课程实验、课间见习、社会医疗实践、临床预备课、技能操作指导课等实践性课程的学时数。借鉴师承教育模式,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跟师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中医诊疗思维。为增加动手实操,学院重点构建了一个多维学习实践平台——中医骨伤实训室管理平台,不断完善必要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设备,初步建成中医骨伤综合实验室。
制度上构建了“学校—学院—教学基地”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严把毕业实习前的“入口”关,通过毕业统考来严把“出口”关。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相互渗透,实施“三早”教育,大一大二进行军训、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医疗社会服务,大三大四增加课间见习、临床技能训练、课程见习、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挑战杯竞赛、临床技能竞赛及医疗实践,大五进行毕业实习,形成五年一贯的反复训练,逐步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应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三、构建全程育人、课程思政等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2],我院融合第一第二课堂,建立了“班主任指导、本科生导师引路”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临床医生与学生兴趣小组配对,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思想,引导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学习积极性。课程教学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落实全程学业全程引路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比如:结合专业特点与科研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其科学素养。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其了解科研构思、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知识开展科研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临床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多媒体制作竞赛等各类竞赛,学生社团组织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以此强化其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创建精品课程及高效课堂
课程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的同时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已编写出版一本特色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PBL教程(教师版)》,已编写两本特色讲义《骨伤科简明教材》《骨伤科病案教学》。相关教育研究课题多项,总结发表系列教育研究和改革的论文多篇。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新模式,骨科PBL教学中引导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骨伤科病案教学》《中医内科学病案教学》采用TBL教学方式,有效培养中医思维,培养自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诊断学基础》引入“情景教学法”,开创性地开设了“实验诊断实践训练”“临床体格检查实践训练”“临床医技实践训练”。同时,融合信息技术,建设中医骨伤科在线开放课程,使课程建设精品化,提升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中医思维的建立。 五、创建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以在职培养、人才引进、实践训练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培训,强调集体备课及教学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师准入和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定期组织教学方法和技能研讨、开展讲课竞赛、PPT制作比赛、慕课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比赛。鼓励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教育素质,把新颖有效的教育技术、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教学实践,使教学效果更加富有活力。同时,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的业务临床及科研能力。
六、构建高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三级教学质量责任人体系,明确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教研室主任、授课教师三级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落实领导、教师听课、学生评价制度,每年底进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统计整理,通过各项检查、评教评管评学、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实践教学基地、毕业生、用人单位等教学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公开,增强了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基本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及整改的闭环机制。
七、建设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学院开创多维学习实践平台,从创设问题情景出发,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获取知识的创新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导师,在跟师实践中逐步明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充分利用购置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设备,初步建成中医骨伤综合实验室,包括骨伤生物力学实验室、骨伤急救、骨伤技能操作实训室等,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学院不断编印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并开展了中医骨伤科学在线开放课程。
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中医学(骨伤方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为祖国医疗事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通过应用型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学院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1099人,分别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医院管理、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工作,社会及用人单位评价较高,他们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较好,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培养潜力大。
九、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继续完善的工作
1.继续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在施教过程“让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开展教学,充分考虑新时代本科生的兴趣和需求,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宗旨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引导并协助学生主体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其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2.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尝试开展好理论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好寒暑假医疗实践及基层卫生服务、严格见习和实习管理,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推进小班教学,全面实施学分制。可以加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推行以全面自主选课为核心的學分制,同时加大优质选修课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以学生个性化教学理念,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进行自我设计,构建起宽厚的知识结构。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实习模式评价环节,制订更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完善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监控与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分析信息反馈、指标调控等制度。
5.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根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新技术,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组织编写有趣生动的专业理论课程教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盛青.培养中医骨伤特色人才的探讨[J].管理与教育,2007,4(17):170-171.
[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5-8.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