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收集了一个15个月大的儿童的日常语言,并对其做了一些实验研究。以探讨其内化了的语言知识与输出的语言知识的关系。发现儿童在15个月之前内化的语言知识远远多于其输出的知识。在对观察记录的语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归纳法获得了早期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特征。同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内化;输出;语言习得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5-02
儿童语言习得个案观察实验研究,通过长久的观察,能够收集到第一手可信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内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言必称国外的理论,例举国外儿童语言习得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是令人沮丧的。鉴于此,笔者对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进行了跟踪观察实验研究。现在将第一个研究阶段的内容整理分析,以供大家指正。
一、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和实验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第15个月,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已经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输出特征。对于语料的收集我采用了记录和录音的方式。记录的那些语料具有反复出现的特征。对于偶然的语言输出,也进行了记录。但分析主要基于那些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是儿童已经内化了的语言。这个阶段儿童语言输出有两个特点。
1.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出:在交际中,往往表现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共用。比如招呼语的习得,在8个月大时,就表现出稳定的以“嗯”来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之后,几个月内,在交际的过程中,學会了说“爸爸”、“妈妈”、“爷爷”、“阿姨”、“妹妹”等。
告别语的习得,就是“再见”,同时学会了使用“摆手”这个非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的习得,在1岁以后,主要用来提出一些要求。在发出“嗯”时,同时用手拽你的衣服。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最早在11个月时,学会了“既要”,注意这个词是“不要”的意思。后来,在十三个月时,慢慢地改为“不要”,但有时还会说“既要”来表示拒绝。“要”的使用要比“不要”晚2个月。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摇头表示不要。但点头主要是用来和别人打招呼。(在摇头表示不要之前,摇头的动作主要是表示高兴)
2.以娱乐为目的的语言输出:这种输出,往往体现出儿童语言发展的超常规现象。比如说,在15个月时,儿童有一天突然冒出来一句让大家感到很惊讶的句子,“嗨哟嗨哟拔不动”,这个是《拔萝卜》儿歌的一句歌词。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儿童都是在心情很愉快的情况下,才会说这句话,而且没有什么交际目的。所以体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非阶段性特征。还有儿童打电话,儿童打电话时只是假装在打电话,会说“喂”加上大人听不懂的两句话。这个阶段,儿童的输入就是日常生活中,大人所用的语言和儿歌,还有专门教给他的数字和称谓、人物关系。对于儿童所掌握的语言,但是从不说出来的,我进行了实验,具体如下:比如说,指令1:在睡觉之前,我说:“亲一亲爸爸/妈妈”。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但很勉强,我们称“假装亲了一下”,就是发出亲的声音。指令2:在和其他小朋友游戏时,我说:“抱一抱妹妹”。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于周围人常用的语言已经掌握,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说出来。
三、儿童语言习得的特征
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内化的知识多于输出的知识。由以上的试验可以看出。理解的话语多于说出的话语。对于语言有较好的理解能力,但输出能力还比较有限。主要是使用一些每日常用的交际语。
2.总体是有规律的,但表现出一定的非阶段性特征,主要是语言的超常规发展。规律性主要体现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与其他的研究人员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非阶段性特征。
3.交际时,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这说明,儿童母语语言能力发展,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中是同步提高的。
4.在语言输出时已经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调。比如,打电话时说“喂”用的是升调;在说“不要”时,是较为平缓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在说“既要”时,是非常急促下降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就很不高兴。
5.字母发音的习得有一定的顺序,体现了由简到难的过程。最先发出的是元音“a”。在数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s”音开头的“三四、十”晚于“五六”,“五六”又晚于“一二、七八”。(在这一二、三四等放在一起,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连起来教的)因此“s”音的习得是相对较晚的。但“四”和“十”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还没有进行区分,并且目前儿童的发音也没有后鼻音等较难发出的音。
四、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从儿童语言输出的表现看,笔者发现儿童语言习得早期主要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环境。儿童输出的语言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个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比如,儿童较早学会的一个词,晚于“爸爸”、“妈妈”,但早于其他的词汇,是“挖挖机”这个词(就是工地上的挖掘机)。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每天的工地建设,挖掘机甚至晚上都在做工,对儿童影响很大,儿童在白天喜欢看挖掘机做工。这个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异常词汇。体现了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强大的影响力。儿童没有学会说小猫小狗,这主要是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这些小动物,儿童也没有学习的载体和表达的需求。这也体现了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比较直观。
2.兴趣和模仿。语言现象本身的趣味性、韵律性,会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儿童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娱乐目的。比如,儿歌的学习,促使儿童超越自身的语言能力。还有数字的学习,看似无趣,如果放在舞蹈里,宝宝就很乐意学习。比如说,“一大大,二大大,三大大……”还有打电话,宝宝天天看大人打电话,有很强烈的模仿欲望。模仿还体现在其他行为层面上,如用筷子、跳舞、系鞋带等。
3.社会交往和教育。儿童在较早的阶段在成人的指导下,就表现出了较好的交际能力。比如说,招呼语的使用、拒绝语的使用、告别语的使用等。儿童交际语的习得或者说是语用能力的提高是个逐步的过程,从母语习得来看,语用能力是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而儿童早期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由成人反复示范的结果。比如说“挖挖机”的学习,是成人在儿童对那个物体非常感兴趣的情况下,给他说了那个是什么,只不过,“挖掘机”被简化成了“挖挖机”。
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完全来自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其中列举出来,和用来分析的语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语料,也就是说这些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偶然使用发出的声音。由于大家对时间节点的划分,还有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同,选取材料的标准不同,和研究的方法、观测点的不同,大家观察到的语料可能不同,但总体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的不足希望大家指正。
作者简介:陈锋(1982-),男,安徽蚌埠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杨秋萍(1982-),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梁穆穆(1983-),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是美术学中国画山水方向。
关键词:儿童语言习得;内化;输出;语言习得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5-02
儿童语言习得个案观察实验研究,通过长久的观察,能够收集到第一手可信的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内部机制和外在影响因素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儿童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言必称国外的理论,例举国外儿童语言习得的例子来说明问题是令人沮丧的。鉴于此,笔者对儿童早期的语言发展进行了跟踪观察实验研究。现在将第一个研究阶段的内容整理分析,以供大家指正。
一、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和实验
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第15个月,这个阶段儿童的语言已经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输出特征。对于语料的收集我采用了记录和录音的方式。记录的那些语料具有反复出现的特征。对于偶然的语言输出,也进行了记录。但分析主要基于那些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是儿童已经内化了的语言。这个阶段儿童语言输出有两个特点。
1.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输出:在交际中,往往表现为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的共用。比如招呼语的习得,在8个月大时,就表现出稳定的以“嗯”来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之后,几个月内,在交际的过程中,學会了说“爸爸”、“妈妈”、“爷爷”、“阿姨”、“妹妹”等。
告别语的习得,就是“再见”,同时学会了使用“摆手”这个非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的习得,在1岁以后,主要用来提出一些要求。在发出“嗯”时,同时用手拽你的衣服。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最早在11个月时,学会了“既要”,注意这个词是“不要”的意思。后来,在十三个月时,慢慢地改为“不要”,但有时还会说“既要”来表示拒绝。“要”的使用要比“不要”晚2个月。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摇头表示不要。但点头主要是用来和别人打招呼。(在摇头表示不要之前,摇头的动作主要是表示高兴)
2.以娱乐为目的的语言输出:这种输出,往往体现出儿童语言发展的超常规现象。比如说,在15个月时,儿童有一天突然冒出来一句让大家感到很惊讶的句子,“嗨哟嗨哟拔不动”,这个是《拔萝卜》儿歌的一句歌词。我观察了几次,发现儿童都是在心情很愉快的情况下,才会说这句话,而且没有什么交际目的。所以体现了儿童语言习得的非阶段性特征。还有儿童打电话,儿童打电话时只是假装在打电话,会说“喂”加上大人听不懂的两句话。这个阶段,儿童的输入就是日常生活中,大人所用的语言和儿歌,还有专门教给他的数字和称谓、人物关系。对于儿童所掌握的语言,但是从不说出来的,我进行了实验,具体如下:比如说,指令1:在睡觉之前,我说:“亲一亲爸爸/妈妈”。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但很勉强,我们称“假装亲了一下”,就是发出亲的声音。指令2:在和其他小朋友游戏时,我说:“抱一抱妹妹”。他会按照指令来完成。以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于周围人常用的语言已经掌握,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说出来。
三、儿童语言习得的特征
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内化的知识多于输出的知识。由以上的试验可以看出。理解的话语多于说出的话语。对于语言有较好的理解能力,但输出能力还比较有限。主要是使用一些每日常用的交际语。
2.总体是有规律的,但表现出一定的非阶段性特征,主要是语言的超常规发展。规律性主要体现了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与其他的研究人员的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非阶段性特征。
3.交际时,语言与非语言能力得到了同步发展。这说明,儿童母语语言能力发展,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中是同步提高的。
4.在语言输出时已经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调。比如,打电话时说“喂”用的是升调;在说“不要”时,是较为平缓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在说“既要”时,是非常急促下降的降调,这时他的心情就很不高兴。
5.字母发音的习得有一定的顺序,体现了由简到难的过程。最先发出的是元音“a”。在数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以“s”音开头的“三四、十”晚于“五六”,“五六”又晚于“一二、七八”。(在这一二、三四等放在一起,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连起来教的)因此“s”音的习得是相对较晚的。但“四”和“十”的平舌音和翘舌音还没有进行区分,并且目前儿童的发音也没有后鼻音等较难发出的音。
四、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从儿童语言输出的表现看,笔者发现儿童语言习得早期主要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环境。儿童输出的语言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这个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证明。比如,儿童较早学会的一个词,晚于“爸爸”、“妈妈”,但早于其他的词汇,是“挖挖机”这个词(就是工地上的挖掘机)。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每天的工地建设,挖掘机甚至晚上都在做工,对儿童影响很大,儿童在白天喜欢看挖掘机做工。这个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一个异常词汇。体现了环境对儿童语言习得强大的影响力。儿童没有学会说小猫小狗,这主要是因为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没有这些小动物,儿童也没有学习的载体和表达的需求。这也体现了儿童早期的语言学习比较直观。
2.兴趣和模仿。语言现象本身的趣味性、韵律性,会刺激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儿童对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娱乐目的。比如,儿歌的学习,促使儿童超越自身的语言能力。还有数字的学习,看似无趣,如果放在舞蹈里,宝宝就很乐意学习。比如说,“一大大,二大大,三大大……”还有打电话,宝宝天天看大人打电话,有很强烈的模仿欲望。模仿还体现在其他行为层面上,如用筷子、跳舞、系鞋带等。
3.社会交往和教育。儿童在较早的阶段在成人的指导下,就表现出了较好的交际能力。比如说,招呼语的使用、拒绝语的使用、告别语的使用等。儿童交际语的习得或者说是语用能力的提高是个逐步的过程,从母语习得来看,语用能力是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的。而儿童早期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由成人反复示范的结果。比如说“挖挖机”的学习,是成人在儿童对那个物体非常感兴趣的情况下,给他说了那个是什么,只不过,“挖掘机”被简化成了“挖挖机”。
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完全来自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其中列举出来,和用来分析的语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语料,也就是说这些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不是偶然使用发出的声音。由于大家对时间节点的划分,还有儿童所处的环境不同,选取材料的标准不同,和研究的方法、观测点的不同,大家观察到的语料可能不同,但总体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的不足希望大家指正。
作者简介:陈锋(1982-),男,安徽蚌埠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杨秋萍(1982-),女,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梁穆穆(1983-),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是美术学中国画山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