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9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副省长郑继伟代表省人民政府作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在小组审议发言基础上,会议举行了联组会议。钱宝荣、王良仟、毛雪非、陈永昊4位委员及丽水、绍兴两市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车晓端先后走上发言席,就我省教育工作发表真知灼见。各位发言人对我省在教育投入、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也对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不能让发展教育成为“无米之炊”
近年来,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一系列减免政策的密集出台,让广大学生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教育发展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投入总量绝对增加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投入仍呈相对不足态势。”钱宝荣委员直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全市为了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但即使这样,我们的学校标准化率仍然是全省最低的,全市314所小学、84所初中,仅建成标准化学校230所,占学校总数的57.79%。”刘国安副主任以翔实的数据,讲述经费不足给丽水市教育带来的隐忧。
“旧债未还新债又出。”近年来,我省为实现教育的两个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扩张,高教园区的创建,重点中学的新建、扩建以及农村中小学迁建,破旧校舍的修缮改造等工程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教育负债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也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据丽水市反映,到2010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预计投资25.4亿元,仅2008年一年,全市各地在建的义务教育学校有21所,预计总投资超过15亿元。
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是常委会组成人员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在审议中,不少组成人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偏低,地区、城乡之间投入很不均衡。此外,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与公务员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教师收入偏低,大部分地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差距较大,各地反响较为强烈。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经费的“保驾护航”,教育新政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何确保经费到位?钱宝荣在发言中指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
“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都要达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提高,并逐步达到4%的比例。落实现有教育费附加投入的政策,各级政府在预算安排时要严格按规定分配教育费附加支出,没有执行到位的地区要限期整改。”钱宝荣说。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问题上,钱宝荣建议,在巩固现有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基础上,要注重学校内涵建设的投入,重点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做强做精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城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加大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明确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村教育发展性投入的承担机制,形成合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及时到位。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并加大监督力度,预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对于教育负债问题,钱宝荣提出,要改革教育专项资金拨付办法,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与以后的财政投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减少浪费,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调动各地积极性,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并建立和完善制止发生新债的有效机制;加强对其他公办学校建设债务的管理,控制债务规模,尤其是要加快老校区的土地置换,保证置换的利益最大化,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化解债务风险,确保学校正常运行。
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教育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重点。我省要谋划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最大难点是农村教育。
“从全省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部分地方的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撤转并’调整较难。”王良仟委员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表示担忧。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6个班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555所(个)。这类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大多师资薄弱、教学设施陈旧,有的还是危房。调研中发现,受地方财力弱的制约,有的农村学校破旧校舍改造还没有完全到位。如兰溪市农村中小学尚有1万平方米的破旧校舍需修缮改造,该市水阁辅导完小的学生宿舍破旧、拥挤,卫生环境差、安全隐患大,亟待解决。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校舍逐渐变得漂亮了,但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破旧、落后,多媒体教室建设不快,生均占有的图书和计算机比例不高,音体美设施不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开展。
“这与城区学校教学条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差别,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王良仟在发言中指出,农村学前教育落后,师资素质差、经费缺乏保障、中心乡(镇)公办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设施简陋等问题亟须破解。
“不要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常委会组成人员思考的重中之重。对此,王良仟指出,各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硬件要更硬,软件更要硬”。王良仟提出,在总结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要继续研究解决少数农村中小学破旧校舍改造的问题,从当地实际出发,通盘考虑,不留死角。省里对财力弱的县、市继续给予必要的扶持,以深入推进破旧校舍改造,切实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让山区、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有关县、市要继续做好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撤转并”工作。对不撤并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及时制定确保校舍安全、改善办学条件的办法和措施,通过采取中心学校托管、城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定点支教和名师帮扶等形式,提升教学质量。车晓端副主任建议,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上,农村增幅应不低于城市。
让农村教师稳下来
“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主要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由于缺少教员,有的农村学校教师一人兼数门课程,影响教学质量。有的课程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设。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山区农村学校由于没有编制,已数年没有补充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开始老化。”面对调研中获悉的数据,在谈及农村教师队伍现状时,毛雪非委员语气严肃。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省共有中小学校7217所,中小学生602万人,专任教师33.9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5094所,农村中小学生149万人,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8.7万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70.58%,而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比例严重失衡。
“市往县挖,县往乡挖,乡往村挖,形成层层挖空现象。”刘国安对教师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忧心忡忡。
毛雪非在发言中举例说,青田县每年都要流失大量教师,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流失64人,其中进城32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32人;2006年流失66人,其中进城39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27人;2007年流失108人,其中进城64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44人;2008年预计流失人数在200人左右。
“青田中学有的教师被评上高级职称后,仅一年多就调走了。有的刚受到奖励,不到2个月就走了。”毛雪非直言,山区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和学历偏低问题也十分突出。据省教育部门统计,我省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合格率比城镇教师分别低1.3、1.2和4.5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具有高一级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比城镇教师低17.9、14.3和1.1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分别比城镇教师低0.6、5.7和6.8个百分点。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面对当前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毛雪非建议各级政府始终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她表示,当前,我省中小学编制标准不适应山区、海岛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核定。由于山区、海岛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如按浙江省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就会产生原有的教职工人数超编,新教师无法补充,有的农村学校已有5年没有补充教师了,长期下去,农村教师会出现断层。因此,建议给农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
“要提倡教师终身制。农村教师队伍中被评上优秀教师和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应有服务年限的规定。”针对当前山区、农村学校教师流动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毛雪非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农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她在发言中指出,对于因特殊情况确需调离岗位的教师,建议调入单位要拿出补救办法。对于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车晓端则建议,探索在农村集镇建造优秀教师经济适用房,增加对农村优秀教师在住房、收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政策倾斜力度,使他们安心在农村任教。
不能让职业教育“短腿”
“不少地方领导,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过去好多了。但一旦与普通教育比,差距就出来了。在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以办学条件论,重高比普高好,普高比职高好,教育部门管的职高比劳动部门管的、比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学校好。”陈永昊委员通过切身体会,讲述“重普轻职”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常常热衷于宣传高考、中考状元,宣传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这本身也不错,但对参加技术技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职校学生,对作出卓越贡献的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宣传极为忽视。在读职校、当技术工低人一等,送孩子进职校成为家长不得已选择的时候,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是令人担忧。”
陈永昊说,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质量如何,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就是师资。据省教育厅2007年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表看,全省至今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共314名。目前,职业学校高技能、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普遍匮乏,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希望在当前这一阶段适当降低身份、学历、年龄门槛来引进紧缺的专业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现行的准入条件还是按普高师资要求来设置的。
在经费投入问题上,与普通高中比,中等职业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也十分明显。陈永昊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前几年,职业教育将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上,实训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工位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容易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进而影响学生的技能技术水平乃至就业。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陈永昊提出,在政策取向上,要处理好加强中职和发展高职的关系。在现实政策制度上,必须加强中职,不能超越阶段理想化,但又应当注意与发展高职的衔接,既立足于现实又明确前进方向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比起普高,职教更需要小班化教学,更需要实训和社会实践。陈永昊建议,一方面要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训设施)、住宿条件等方面的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分步实施。同时,对普高、中职的财政拨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适度提高职教投入比例。另一方面,应充分关注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发展,在规划、征地、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通盘考虑,特别是在实习设备、实训基地上应加大投入力度。
“纵向打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分割,横向打通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的分割,真正做到群策群力。”陈永昊建议,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或者分管秘书长牵头、教育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整合中职教育资源。
“教育部门主管的和劳动部门主管的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让它们各扬其长,又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或规章,让它们在教育资源、政策对待、考核评估等方面共享共赢。同时,制定专门的政策,鼓励、规范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浙江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陈永昊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