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相差100多年。作为东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具有羞耻心的社会政治意义,都强调了羞耻观发展的重要性,羞耻观是德性伦理学的主要德目。亚里士多德认为,阶级和财富是获得羞耻心的先决条件,而孔子则认为,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如何,羞耻心都可以得到发展。他们立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德性或品质的不同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人成年后会固定下来,而孔子则认为就算成年人也有能力培养一种羞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