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羞耻观比较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a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和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相差100多年。作为东西方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和孔子都认为具有羞耻心的社会政治意义,都强调了羞耻观发展的重要性,羞耻观是德性伦理学的主要德目。亚里士多德认为,阶级和财富是获得羞耻心的先决条件,而孔子则认为,无论社会经济因素如何,羞耻心都可以得到发展。他们立场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德性或品质的不同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品质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在人成年后会固定下来,而孔子则认为就算成年人也有能力培养一种羞耻心。
其他文献
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概念。友善信仰作为基于内在善意的对他人宽容友好的情感态度以及基于爱心的助人为乐的实践行动相统一的内在德性,知与行相统一并由知而行、实然与应然相统一并由现实而达理想、自觉与自愿相统一并由自觉而达自愿是友善信仰的重要特征。友善既有其现实之物质基础,它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由此而带来的人际关系和谐诉求的客观反映,特别是它顺应了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人性自我完善的客观必然性;同时,友善还有其我国传统德性主义之文化基因,它在传统文化中有其“仁者,人也”这一以德立人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