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读苏州天平山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天平山位于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有“吴中第一山”之美誉。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倪瓒、高启、文徵明、乾隆皇帝等名人遗迹,也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名篇佳作。赏读这些名人名诗,不仅可以欣赏到天平山的奇石、清泉等自然景观,而且可以感受到这座名山独特的人文景观,可以领略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忧后乐、忠君爱民的高尚品德。
  关键词:天平山 诗咏 赏读
  天平山位于苏州吴中区太湖之滨,是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之美誉。因其巍峨高耸,仿佛与天齐平,故名天平山;又因其山高入云,常有白云缭绕,亦称白云山。
  天平山是一座名山。天平山享有盛誉,其缘由一是自然景观奇特,二是人文景观独特。奇特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水乳交融,成就了名闻遐迩的天平山胜景。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范成大、倪瓒、高启、文徵明、乾隆皇帝等历史名人的遗迹,也留下许多诗词歌赋名篇佳作。
  一、天平岭上石成关
  天平山胜景,一胜在于奇石。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天平山,“山皆奇石,卓筆峰为最”。天平山著名的奇石景观有一线天、飞来石、卓笔峰等。关于天平山奇石,范成大有诗吟咏,形象描绘卓笔峰、一线天等奇石状貌,选录两首如下:
  卓笔峰前树作团,天平岭上石成关。
  绿阴匝地无人过,落日秋蝉满四山。
  (范成大《自天平岭过高景庵》)
  路入千峰一线通,陆离长剑立天风。
  五年领客题诗处,正在孤云乱石中。
  (范成大《白云岭》)
  明初洪武年间大诗人高启十分喜爱天平山,对山上的许多景观,诸如龙门、卓笔峰、飞来峰、五丈石等均有描写的诗篇。其《卓笔峰》诗云:
  云来初似墨,雁过还成字。
  千载只书空,山灵恨何事?
  天平山多奇石,卓笔峰最为著名。卓笔高数丈,截然而立。高启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描绘天平山奇石形状,而是在写景状物时,烘托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书空”的典故见于《世说新语》,说晋代殷浩被黜废后,成天用手空画着写字,别人暗中观察,发现他一直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高启此诗引用这一典故,加上“恨”字的运用,增加了悲愤怨恨之情。高启一生追求精神自由,然而,诗人的生存环境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因此,诗人难免在诗中透露出对当时政治气候的惴惴不安,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敏感。
  明代书画家文徵明与友人多次到天平,所作《天平山》诗写道:
  雨过天平翠作堆,净无尘土有苍苔。
  云根离立千峰瘦,松籁崩腾万壑哀。
  鸟道逶迤悬木末,龙门险绝自天开。
  溪山无尽情无厌,一岁看花一度来。
  “龙门”即指天平山上著名景点一线天,又名龙门。由于地质结构的变化,天平山上巨石多直立而上,造型、神态各不相同,这就让巨石之间狭窄的空间产生一线天的概率大大增加。据称,天平山上有好几处一线天。最著名的当属龙门一线天:两壁巨石并峙对立,高耸入云,巨石间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这是一处很有特色的一线天,自古以来就是天平山的品牌景点。天平山风光旖旎、景色宜人。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是个休闲的好去处。文徵明深爱天平山美景,所以他“一岁看花一度来”。从天平旖旎的山水风光、幽深的林木景色中汲取精华,作为他山水画创作的源泉。他曾创作《天平纪游图》反映家乡山水美景,凝聚了他对天平山风光的依恋之情。
  二、天平山上白云泉
  天平山的自然景观,除了奇石,还有清泉,尤以白云泉著称。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是天平山镇山之宝。范成大在《吴郡志》称之为“吴中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泠泠不竭。选录几首名人吟咏此泉的名诗,欣赏如下: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白云泉》)
  龙头高啄嗽飞流,玉醴甘浑乳气浮。
  扪腹煮泉烹斗胜,真成骑鹤上扬州。
  (范成大《白云泉》)
  天平烂漫游三日,林下狂吟石上眠。
  浩荡春风芳草绿,梅花雪满白云泉。
  (倪瓒《登天平》)
  白云不为雨,散在清泉流。
  泉气复成云,山中同一秋。
  岩前石窦幽寒处,云自长浮泉自注。
  潜龙未起出深泓,渴鸟时来下高树。
  云应无心飞上天,泉亦不肯随奔川。
  老僧爱此不复下山去,卧云饮泉终岁年。
  (高启《白云泉》)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经常利用闲暇日游览名胜古迹。有一次登游天平山,到了半山腰,忽听流水潺潺,如琴奏鸟鸣。原来是一泓清泉从石缝中涓涓流出,清澄透彻,白太守诗兴大发,挥毫写下这首七言绝句。此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第二句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全诗紧扣“白云泉”这一名称,着重描绘白云与泉水的神态,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逍遥惬意,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白云泉于是名满江南。
  范成大的《白云泉》题下自注:“泉色正白,盖乳泉。”此诗引经据典,重点描写天平山之白云泉水色盖乳泉味如甜酒。
  元末著名画家、诗人倪瓒的《登天平》,描绘出诗人在梅花盛开时节登天平山的陶醉状态,“浩荡春风芳草绿,梅花雪满白云泉”,如此美景难怪诗人狂吟醉眠。
  高启的《白云泉》化用白居易诗意,自构境界,绘写白云、山泉、清秋的自怡相得,老僧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清纯的依依真情。   三、范公祠庙俨峥嵘
  说到天平山的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当属范公祠。
  天平山又称赐山。北宋庆历年间,因参知政事范仲淹的高祖、曾祖、祖、父均安葬于天平山,宋仁宗便将此山赐给范仲淹为家山,由范仲淹创设的范氏义庄负责管理。自此范氏家族称之为赐山,俗称范坟山。范仲淹谥号“文正”,其后代在天平山所建范公祠亦称“范文正公忠烈庙”,是天平山景区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建筑。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一身正气,先忧后乐,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可谓济时良相,名垂青史。历代文人雅士来到苏州,总要慕名前来范公祠瞻仰祭拜,留下许多吟咏诗篇。
  明代著名清官况锺(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江西靖安人。宣德五年(1430)七月来到苏州任知府。他在苏州任上,锐意改革,兴利除害,严惩贪吏,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作为良吏,况锺十分敬仰前贤范仲淹,所作《范文正公祠》诗云:
  仰止范文正,宋朝第一人。
  断齑而划粥,志在秉衡钧。
  立朝展奇抱,父子并元臣。
  义田还恤族,此惠永难泯。
  我来守此郡,无自景芳尘。
  登祠虔奠斝,欲去歨逡巡。
  此诗概括了范文正公垂范后世的伟业以及后人的评价。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生活贫苦,但他从小就有志气节操,刻苦自学。“断齑而划粥”是范仲淹少年时代贫苦力学的经典故事。《宋史》本传也有类似的记载:“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范仲淹坚持昼夜苦读,冬天读书特别疲惫时,就用冷水浇脸;食物不够,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样笃学不辍,终于学得满腹诗书,并在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史书记载,步入仕途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范仲淹品格刚正,直言敢谏,每每谈论起天下大事时,就奋不顾身,他以自己的言行矫正不良世风,倡导士大夫崇尚品德节操。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展示出一位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胸怀与胆识。
  作为北宋名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做事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千古流传。为官几十年,范仲淹曾多次在地方上任职。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卓著,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义田还恤族,此惠永难泯”是写范仲淹乐于施舍,博爱众人,拿出毕生大部分的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用于赡养本族穷人。范氏义庄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影响深远。
  除祭拜赋诗外,况锺曾主持修葺范公祠。当他发现范公祠“年深朽烂,崩塌不堪”,便向朝廷呈报《修葺范文正公祠奏》,得到明宣宗准奏。通过况锺的精心组织,范公祠修建工程規模大质量好,为春秋二季乡祀先贤提供了场所,也为后代人们慕名前来瞻仰范文正公创造了条件。
  明代大学士王鏊曾多次到访天平山,不仅游览胜景,而且缅怀乡贤。与范仲淹相似,王鏊有立朝为官、身居高位的经历,同样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深刻体验。他晚年来天平拜谒范坟时,曾赋诗《天平范氏坟》,诗云:
  衰年不减登临兴,福地灵山搜欲罄。
  城西诸峰吾所嘉,就中尤爱天平胜。
  亭亭一盖倚苍冥,严若端人人自敬。
  狮山奔伏象山回,支硎秦台皆退听。
  横山当面横作屏,背拥蓬华互相映。
  林林万石相拄撑,倚插半天欹不定。
  蹲如虎豹奋攫噬,骞如鹏鲸恣豪横。
  勇如武士力赑屃,秀如女子色娟靓。
  我来敬拜太师坟,松柏阴森趋一径。
  忽瞻万笏森向天,直气喷薄凛犹劲。
  乃思范公立朝时,正色危言拄邪佞。
  兹山固合生兹人,崧岳降贤尼孕圣。
  吴山第一称天平,宋家第一称文正。
  高风千古允作合,仰止岩岩续前咏。
  王鏊此诗称赞“吴山第一称天平”,其重要缘由在于“宋家第一称文正”。范文正公为政清正,刚直不阿,体恤民情,力主改革,虽几次遭贬,然矢志不渝,忠心报国,忧乐与民,如此高风峻节,堪称宋朝第一人。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乡贤范文正公发自内心的敬仰之情。
  清代诗人李果,字硕夫,号客山,苏州人。读书穷理,诗格苍老,与沈德潜齐名。其《范文正公祠》写道:
  石笋排空山骨清,范公祠庙俨峥嵘。
  独从天下关忧乐,尚想胸中富甲兵。
  晚穗迎霜遗断陇,寒乌啼月傍丹楹。
  先皇银榜龙章在,红树阶前交映明。
  此诗概括了范仲淹一生的文治武功和忧乐胸怀。
  “先皇银榜龙章在”句下自注云:“康熙四十四年,圣祖题‘济时良相’四字,榜其祠。”李果是乾隆时人,故称康熙为先皇。
  清高宗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次来到天平山。有感于范仲淹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写下好几首赞美诗章。其中,《高义园》颇具代表性。诗曰:
  磴道下灵岩,名园寻高义。
  霁烟敛寥廓,韶光鬯明媚。
  载过文正祠,默读义田记。
  春和对芷兰,复缅后乐志。
  白云千载心,名山五经笥。
  我自勤政人,流连未可恣。
  干惕意弥厪,智仁怀偶寄。
  乾隆十六年(1751)春,乾隆帝第一次驻跸天平山。范仲淹立朝为官时“先忧后乐”的崇高境界以及捐资创立义庄以资助族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这位清朝皇帝,遂取杜甫诗中“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句中之意,当即涵墨御书“高义园”三字,以表彰范仲淹之高风义举。苏州府县和范氏家族,便用汉白玉精制成石坊一座,上镌乾隆所题“高义园”和“乾隆御书”等字,立于范公祠前。这首《高义园》是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在天平山所作,进一步赞美范仲淹先忧后乐、忠君爱国的高节清风。
  作 者: 徐静,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7年10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我有传家宝》栏目对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湖南省花垣县分公司十八洞扶贫便民主题邮局进行了宣传报道。在这期节目里,大家不仅感受到了湘西苗寨的神秘,欣赏到了精美的苗绣,还见识最具湘西特色的主题邮局以及邮政文化创意产品。镜头里一位中等个头、能说会道、满脸自信的苗族女青年更是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她叫麻秀珍,现供职于十八洞扶贫便民主题邮局。  透过这位苗族女青年描绘出的“最
摘 要: 常书欣IP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典型的“草二代”。他们有无可奈何的心酸的成长史、熟知生存的各种技巧与旁门左道,年纪轻轻却阅历丰富,心思细腻行事却豪放不羁,能力出众、情商极高,却一时被压在社会底层辛苦挣扎,与下层草根、混混、百姓打成一片,一有机会却又可以与商贾巨富比肩、与悍匪大佬博弈而不失本心。他们既有领袖气质也有对草根阶层的悲悯,是治安、致富的双料英雄,精神上不纯洁不高尚,痞气、侠义精神和匪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杜甫诗歌中疾病意象符号的特征,指出它与抒情主体精神世界的纠葛关系,并点明疾病不仅成为一个意指符号,更成为主体隐藏的体验模式;而与杜甫相类,鲁迅也有一系列疾病符号,并用以表征国民劣根性、启蒙、疗救等一系列重要命题,发展了一套丰富自足的含蓄意指系统。最后,我们发现,鲁迅的疾病书写由杜甫的本我原点扩展到集体和国族关怀,但二者其实都是“文”之传统和儒家道统一脉相承的佐证。  关键词:
摘要:鲁迅虽然比但丁晚出生六百余年,但这并不妨碍他与但丁产生深深的心灵遇合和精神共鸣,而鲁迅也正因其思想、创作与但丁的相通而被称之为“中国的但丁”。2018年绍兴文理学院携手鲁迅文化基金会举办的“鲁迅与但丁:跨时空对话”活动就以鲁迅与但丁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为纽带,来探讨交流了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他们文学遗产的当代价值以及他们的文化交流精神。该活动有近五百名大学生积极参加,同时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摘 要:绝句为唐诗重要体裁,以言简而意深著称,创作手法多样,今昔对比为惯常方式。今昔对比,文字层面常用表时间词语来回味岁月更替,情韵层面通过时间轮换来体悟生命脉动。  关键词:唐代绝句 今昔对比 时间遣语 生命体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 a,美在“今昔”时间对比和“哀乐”情致相生,郑振铎先生认为其“是《诗经》中最为人所传诵的隽语”b。今
摘 要: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以“仁爱”思想统摄全文,奠定了中华民族之魂,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现实意义,对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解读“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积极探寻《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指出可以通过“教”“化”并重和创新教育方法,达到理论性与大众化的统一,在继承和发展好“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
摘要:物态象征艺术是京派文学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艺术手法,对此前人已有十分详尽的探讨。然而对于京派小说象征艺术背后的现代悖论意识的研究,尚有许多需要填补的空白。本文试以废名小说中“桥”的意象与沈从文小说中“塔”的意象为例,对京派小说象征艺术背后的现代悖论意识做一解读。  关键词:京派小说 象征手法 悖论美学  一、废名、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传统  京派文学的形成,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现代文坛最特别
摘 要:李峤一生诗歌创作成果颇丰,共有二百一十余首诗歌流传后世。咏物诗是其诗歌当中最多的部分,《李峤杂咏》成为后代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领域。纵观《李峤杂咏》的研究情况,成果丰硕,也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关键词:李峤 《李峤杂咏》 初唐 咏物诗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一生宦海沉浮,《旧唐书·李峤传》载“弱冠举进士,累转监察御史”“封赵国
她是年龄最小的“星女郎”,也是周星驰唯一认的干女儿。她在电影《长江7号》中反串的表演骗过了所有观众,更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正当红时,她却决意出国留学。有媒体曾惋惜地说,不是每个童星都有这么好的机会,人气正旺的时候掉队,太可惜了!  如今的徐娇回归,早已不是《长江七号》中的那个“假小子”,柔顺的长发、甜美的笑容,这个20岁的美少女仿佛就是你身边最漂亮的萝莉,但接受采访时,
摘 要:《登泰山记》作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新纳入的课文,在文本解读方面尚存有大量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从姚鼐的社会之镜、自然之境、哲理之境三个方面,走进姚鼐的泰山,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姚鼐的心灵世界,展现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精神救赎的历程。  关键词:《登泰山记》 自我迷失 精神救赎  姚鼐作为桐城派的一员,秉承了程朱理学的遗风。他的身上有封建正統文人在面对仕途不济时寄情山水,以求排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