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修养、法律基础、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这一主渠道,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通过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主渠道”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师德;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韩立梅(1976-),女,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100)张秀丽(1966-),女,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86-02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确立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厌学”问题非常突出,如何真正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列宁在曾强调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外在引导的必要性:“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缺乏正确的引导,人类不可能自发形成先进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应该说,人类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可、遵守和践行离不开社会价值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承担着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指导思想
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在人們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国家的主导价值、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
2.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原则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应该坚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政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把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坚持知识引导与人格熏陶相结合,教师既要以渊博的学识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又要以良好的道德风貌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进行深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主导的价值观来凝聚大学生,用共同的理想来团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主渠道”中的示范作用
1.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政治合格、思想高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的传播者,更应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学生的头脑里不可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为此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因势利导理论灌输,更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用信仰的力量感召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接班人。
3.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又使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凸显。思政课教师单纯的道德说教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进行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做出自我调节。但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一言一行显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和价值观念,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思政教育主渠道的畅通
马克思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己为主,单方面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既定的价值观念,不仅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还经常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状况。教师应尝试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授课中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允许学生有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对于学生正确的有创见的解答,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学生的各种想法与做法,也应予以爱心、耐心,平等对话,进行善意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压制或生硬的打击。尽量做到不轻易否定,及时地、敏锐地抓住学生思考中合理的成分,和他们一起深入讨论,共同学习,发扬教学民主作风。另外,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尽量采用机智幽默的方式进行提醒,而不要粗暴地谴责。情感需求是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打好“情感”这张牌,对于增进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越融洽,越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越容易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3]利用课间10分钟与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交流,主动接近学生,一首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一段幽默的视频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情感亲了,此时多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也会变得富有人情味,也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改进教学模式,探索课堂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思政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化、轻内化”的现象。考虑到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的诸多困难,课堂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1)主题演讲、新闻播报。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进行课堂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演讲及朗诵活动,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胆量,倾诉了情感,表达了观点,更让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还可就近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播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开始学习触摸社会现象,关心时事政治。
(2)课堂讨论、辩论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合班授课,这种形式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成本,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不同派别的观点时,教师给予及时引导,以即兴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中组织辩论,参与辩论的这部分学生往往能够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就下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设置一个辩题,学生利用课余收集资料,然后以班为单位进行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很多内容都适合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案例教学。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选择案例极为重要。思政课教师选择的“点”首先应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且具有时效性的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其次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就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案例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4)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和经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政治知识、提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讓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成长。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能学习到8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开展体验式教学,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4]比如在讲“人际交往”时让学生组成小组写出其小组成员的优点,让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并找到自信,感受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法则。在亲情教育时要求学生写一封家书,梳理与家人的情感,学会感恩。
3.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并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过重,形式单一,加之思政课本身理论性、政策性较强,难免会出现课堂枯燥的情景。多媒体授课直观、生动,但教师容易被课件牵制,出现“照屏宣科”和变相的“满堂灌”。因此,教师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讲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同时辅助以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化静为动,丰富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心灵深处的触动。
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采用“讲授+讨论+课件”的方式。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并通过讲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成就是前辈努力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给出当下爱国主义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就案例参与讨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爱国。最后,在点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大国沙文主义的区别,解析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浩.人本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构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8.
[4]欧海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50-152.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师德;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韩立梅(1976-),女,陕西咸阳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100)张秀丽(1966-),女,陕西子洲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86-02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确立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厌学”问题非常突出,如何真正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摆在所有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列宁在曾强调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外在引导的必要性:“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缺乏正确的引导,人类不可能自发形成先进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应该说,人类对于社会规范的认可、遵守和践行离不开社会价值引导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承担着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人的主渠道作用。
1.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指导思想
要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在人們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国家的主导价值、民族的精神支柱。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
2.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原则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应该坚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思政课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加强教育引导,把教书和育人、智育和德育有机统一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坚持知识引导与人格熏陶相结合,教师既要以渊博的学识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又要以良好的道德风貌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主要任务
对学生进行深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主导的价值观来凝聚大学生,用共同的理想来团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主渠道”中的示范作用
1.加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承担着为祖国培养政治合格、思想高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的传播者,更应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学生的头脑里不可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为此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因势利导理论灌输,更需要教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用信仰的力量感召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接班人。
3.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又使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凸显。思政课教师单纯的道德说教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却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进行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做出自我调节。但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一言一行显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典范,使学生心悦诚服,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格志趣和价值观念,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思政教育主渠道的畅通
马克思认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己为主,单方面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既定的价值观念,不仅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还经常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形成“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状况。教师应尝试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在授课中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允许学生有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对于学生正确的有创见的解答,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学生的各种想法与做法,也应予以爱心、耐心,平等对话,进行善意的引导而不是强硬的压制或生硬的打击。尽量做到不轻易否定,及时地、敏锐地抓住学生思考中合理的成分,和他们一起深入讨论,共同学习,发扬教学民主作风。另外,对于课堂上违反纪律的学生,尽量采用机智幽默的方式进行提醒,而不要粗暴地谴责。情感需求是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打好“情感”这张牌,对于增进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越融洽,越容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越容易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3]利用课间10分钟与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交流,主动接近学生,一首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一段幽默的视频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近了,情感亲了,此时多么“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也会变得富有人情味,也容易被学生接受。 四、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1.改进教学模式,探索课堂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思政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化、轻内化”的现象。考虑到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的诸多困难,课堂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1)主题演讲、新闻播报。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进行课堂理论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理论内容,开展一系列的演讲及朗诵活动,不仅使学生锻炼了胆量,倾诉了情感,表达了观点,更让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还可就近段时间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热点问题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播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开始学习触摸社会现象,关心时事政治。
(2)课堂讨论、辩论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合班授课,这种形式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成本,但学生在课堂当中的参与性较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形成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不同派别的观点时,教师给予及时引导,以即兴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中组织辩论,参与辩论的这部分学生往往能够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就下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设置一个辩题,学生利用课余收集资料,然后以班为单位进行辩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很多内容都适合用辩论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对于学生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案例教学。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实际存在的问题包罗万象,无可胜数,如果信手拈来,势必会浪费时间与精力,因而科学选择案例极为重要。思政课教师选择的“点”首先应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且具有时效性的重大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并有目的、有重点地分析说明,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确保让学生感兴趣。其次应是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就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案例教学既能促使课堂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从而轻松地把那些抽象的理论加以理解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觉悟。
(4)体验式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的参与和经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政治知识、提升道德情感、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讓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成长。研究表明:“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能学习到8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开展体验式教学,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4]比如在讲“人际交往”时让学生组成小组写出其小组成员的优点,让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学会尊重他人并找到自信,感受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法则。在亲情教育时要求学生写一封家书,梳理与家人的情感,学会感恩。
3.革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并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说教气息过重,形式单一,加之思政课本身理论性、政策性较强,难免会出现课堂枯燥的情景。多媒体授课直观、生动,但教师容易被课件牵制,出现“照屏宣科”和变相的“满堂灌”。因此,教师探索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讲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同时辅助以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化静为动,丰富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心灵深处的触动。
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采用“讲授+讨论+课件”的方式。首先,通过视频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并通过讲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成就是前辈努力的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其次,通过多媒体图片给出当下爱国主义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就案例参与讨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爱国。最后,在点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大国沙文主义的区别,解析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浩.人本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构思[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138.
[4]欧海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50-152.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