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下列基本素质: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能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读;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问题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付出,觉得我们的教学工作离教育家所提出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而这距离是如此难以缩小。我们语文早读是实现以上基本素质的一块重要阵地,但语文早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早读时,经过学生的教室,如果听到的是投入、响亮的读书声,此时一定是英语早读,学生们正在“疯狂英语”呢!而语文早读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读着书,读得有气无力,甚至不读。这时,我心情非常复杂,一个念头萦绕在我心中——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来一把“疯狂汉语”呢?
在我们的工作中,早读这一堂课是常被忽视的。平时一讲备课,自然潜意识想到的就是四十分钟课堂的准备工作,可我们早读呢?早读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是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就不需要为这二十分钟的课堂做准备了呢?——该在早读这一课堂领域中好好备课了。为了更清楚地发现问题所在,我决定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学生在语文早读中到底在做什么。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语文早读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开学初发下新的语文课本,在语文早读中学生就会带着猎奇的心理去读几篇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文章,然后把课本放一边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上新课文之前,会布置预习工作,学生就会在早读前把那篇文章看一遍,而且一般也只看一遍,因为白纸黑字,大家都“看得懂”。而对于以前学过的课文,要不是考试可能会考到,基本上不看,觉得课本内的东西用处不大。一本语文书中的文章也就是几十篇,所以到了后半学期,该看到文章都看过了,于是很多学生在语文早读中开始表现的无所事事了。
每个人都有惰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在语文早读中表现出来的惰性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要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语文早读的看法,让学生对语文早读真正心动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要说服学生,首先得说服我自己。现在这样的语文早读状况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罗列出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就是专门喜欢看某一类型的文章。那些喜欢选着,挑着读的学生,容易只专注某一方面的知识而缩小了自己的阅读面。那些读文章只愿读一遍的学生,并没有明白思考的意义,同一篇文章有浅的读法,有深的读法,只读一遍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感悟是有限的。至于那些认为书本上的文章没用的想法,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时学的是日语专业,毕业后并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于是干上了绿化工程这一行。工作后第一次任务是去争取一个房开小区的绿化工程。怎样才能说服对方让自己去做这个小区的绿化呢?他开始为交涉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他想到了中学课本里曾学过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事后他说在前去交涉之前他认真地把这篇课文看了好几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段话可真是帮了他大忙。有了这些有关园林知识的准备,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那么中学课文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不言而喻。千万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看来不读书是不行的。“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有些学生连课文都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与“不读”,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明白了这些重要性,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多的需要是具体的指导。那么早读课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写下了几点建议:
一、用标准的普通话放声读
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练成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也能提升个人的形象气质。
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读
例如同一篇文章,这一次读可以侧重欣赏其中的表达、修辞,下一次读侧重思考文章提出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再下一次读侧重自己对文章思想的体会等等。这样我们就把一本书读“厚”了,读出了很多东西,然后再注意归纳,再把这书读“薄”,这样,我想大家就清楚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了的。
三、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你记住别人说过的有意义、优美的话并能在恰当情景重述时,把别人的话变成了自己的话,这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说话,不会交流的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这就更需要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
四、扩大阅读范围
多读课外有意义的文章,这样就不会觉得“无书”可读了。
下半学期,我开始按照我的分析去着手解决语文早读难的问题。经过实践,发现学生明确了自己语文早读该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于是都愿意开口读,并增强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这样实践后,获得了小小的成功,我也非常高兴。但在工作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反思中,我又发现了更深处的一些问题。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独立,已经不愿意再像初中生、小学生那样大声朗读了。那么早读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改为默读行不行呢?其次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通过什么手段加强对默读的效果的检查……这些问题都需考虑。在往后的教学中还会发现更多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付出,觉得我们的教学工作离教育家所提出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而这距离是如此难以缩小。我们语文早读是实现以上基本素质的一块重要阵地,但语文早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早读时,经过学生的教室,如果听到的是投入、响亮的读书声,此时一定是英语早读,学生们正在“疯狂英语”呢!而语文早读却是另一番景象:学生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读着书,读得有气无力,甚至不读。这时,我心情非常复杂,一个念头萦绕在我心中——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来一把“疯狂汉语”呢?
在我们的工作中,早读这一堂课是常被忽视的。平时一讲备课,自然潜意识想到的就是四十分钟课堂的准备工作,可我们早读呢?早读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是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就不需要为这二十分钟的课堂做准备了呢?——该在早读这一课堂领域中好好备课了。为了更清楚地发现问题所在,我决定用一段时间来观察学生在语文早读中到底在做什么。
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语文早读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开学初发下新的语文课本,在语文早读中学生就会带着猎奇的心理去读几篇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意思的文章,然后把课本放一边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上新课文之前,会布置预习工作,学生就会在早读前把那篇文章看一遍,而且一般也只看一遍,因为白纸黑字,大家都“看得懂”。而对于以前学过的课文,要不是考试可能会考到,基本上不看,觉得课本内的东西用处不大。一本语文书中的文章也就是几十篇,所以到了后半学期,该看到文章都看过了,于是很多学生在语文早读中开始表现的无所事事了。
每个人都有惰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在语文早读中表现出来的惰性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要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语文早读的看法,让学生对语文早读真正心动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要说服学生,首先得说服我自己。现在这样的语文早读状况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罗列出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也就是专门喜欢看某一类型的文章。那些喜欢选着,挑着读的学生,容易只专注某一方面的知识而缩小了自己的阅读面。那些读文章只愿读一遍的学生,并没有明白思考的意义,同一篇文章有浅的读法,有深的读法,只读一遍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感悟是有限的。至于那些认为书本上的文章没用的想法,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时学的是日语专业,毕业后并没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于是干上了绿化工程这一行。工作后第一次任务是去争取一个房开小区的绿化工程。怎样才能说服对方让自己去做这个小区的绿化呢?他开始为交涉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他想到了中学课本里曾学过的一篇文章《苏州园林》,事后他说在前去交涉之前他认真地把这篇课文看了好几遍,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段话可真是帮了他大忙。有了这些有关园林知识的准备,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那么中学课文到底有没有用呢?答案不言而喻。千万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看来不读书是不行的。“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有些学生连课文都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与“不读”,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明白了这些重要性,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多的需要是具体的指导。那么早读课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写下了几点建议:
一、用标准的普通话放声读
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练成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也能提升个人的形象气质。
二、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读
例如同一篇文章,这一次读可以侧重欣赏其中的表达、修辞,下一次读侧重思考文章提出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再下一次读侧重自己对文章思想的体会等等。这样我们就把一本书读“厚”了,读出了很多东西,然后再注意归纳,再把这书读“薄”,这样,我想大家就清楚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了的。
三、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你记住别人说过的有意义、优美的话并能在恰当情景重述时,把别人的话变成了自己的话,这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说话,不会交流的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这就更需要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
四、扩大阅读范围
多读课外有意义的文章,这样就不会觉得“无书”可读了。
下半学期,我开始按照我的分析去着手解决语文早读难的问题。经过实践,发现学生明确了自己语文早读该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于是都愿意开口读,并增强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这样实践后,获得了小小的成功,我也非常高兴。但在工作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反思中,我又发现了更深处的一些问题。由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独立,已经不愿意再像初中生、小学生那样大声朗读了。那么早读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改为默读行不行呢?其次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通过什么手段加强对默读的效果的检查……这些问题都需考虑。在往后的教学中还会发现更多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柳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