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加·胡佛传》北美11月9日上映,中年帅哥迪卡普里奥凭借该片成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热门候选
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2月26日举行,颁奖前的三个月对于有意“冲奥”的电影至关重要,虽然还有部分重磅影片尚未正式亮相,但几位有望角逐奥斯卡影帝的人选已逐渐浮出水面——《点球成金》(Moneyball)中的布拉德·皮特、《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中的瑞恩·高斯林、《后裔》(The Descendants)中的乔治·克鲁尼、《羞耻》中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以及《埃德加·胡佛传》(J. Edgar)中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都被视为潜在的热门。
11月3日,以联邦调查局(FBI)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局长胡佛为主角的传记片《埃德加·胡佛传》揭幕美国电影学会国际电影节(AFI Film Festival),正式亮相北美。3500万美元的预算,主演迪卡普里奥每天化妆时间长达六小时,片酬却只及以往的十分之一⋯⋯这部电影从开拍伊始就备受关注。日前,影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与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共同接受了《好莱坞报道》的专访。
耄耋牛仔宝刀未老
资深影迷一定都会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当年在影片《硬汉哈利》(Dirty Harry)、《紧急搜捕令》(Magnum Force)以及《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中的矫健身姿记忆犹新,这位老而弥坚的银幕硬汉在转型导演之后勇猛依旧,之前由他执导的《神秘河》《百万宝贝》《硫磺岛来信》等影片都是北美各大奖项的座上客。而在传记电影《埃德加·胡佛传》的拍摄过程中,伊斯特伍德更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宝刀未老”。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要表现主角胡佛和他的搭档克莱德·托尔森(Clyde Tolson)发生激烈争执的场面,81岁的伊斯特伍德亲自上阵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饰演托尔森的艾米·汉莫(Armie Hammer)进行动作示范。每谈及此,艾米·汉莫都会肃然起敬:“克林特觉得我们表演的感觉不对,于是和他的替身巴蒂·范·霍恩即兴为我们表演了一场打斗。巴蒂站在屋子正中,克林特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然后突然之间,当年的牛仔回来了!克林特冲上去和巴蒂挥拳对打,最后在地上扭打成一团——之后他站起来,气定神闲地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耄耋之年的“老牛仔”能有如此身手,得益于他在拍摄期间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以及长年定期的高尔夫球练习。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的职业素养,以及对这部FBI老局长人生传记作品的尊重。
J·埃德加·胡佛是一位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神话的传奇人物,自1924年被任命为美国司法部调查局(即FBI前身)局长直至1972年突发心脏病身亡,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在这48年间,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始终是埃德加·胡佛。
胡佛所拥有的权力是其后任无法超越的。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被视为FBI的化身,更是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他知道怎样保守秘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任期间,胡佛不仅掌管着FBI,甚至还要求好莱坞听从自己的命令,彼时电影公司要拍摄任何一部犯罪片之前,都必须先要征求他的允许。
长久以来,关于当年胡佛如何收集并传递情报、收买告密者、与犯罪团伙的交手都是好莱坞津津乐道的题材,其中1965-1974年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的电视剧《联邦调查局》(The FBI)因胡佛本人担任顾问使得剧情较之以往都要积极正面;而1977年播出的《胡佛私人档案》(The Private Files of J. Edgar Hoover)和1987年播出的《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则相对平实客观。
不可否认,胡佛的领导能力超群,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位传奇人物的私人生活逐渐引起关注,相关传闻更加令人咋舌,这些坊间传言包括他可能是种族主义者、同性恋,还很有可能有异装癖。伊斯特伍德相信这些传闻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事实存在”,他并无意黑白分明地对这个人做出判断,含糊暧昧正是他想要的定位,而这种含蓄内敛的角色设置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被问及是否与胡佛哪一方面有所共鸣,伊斯特伍德的回答是:“这个人物具有相当的野心,但对他的人生观,很多方面我不敢苟同。”
迪卡普里奥自降片酬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了出演胡佛这个角色,主动将片酬由往日的2000万美元降至200万美元。“他是那种永远琢磨不透的人,这是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迪卡普里奥把胡佛称为“最有野心的人”。
自始至终,经纪人里克·约恩一直代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密切关注着这个剧本。当制作人敲定伊斯特伍德为该片导演后,迪卡普里奥立刻决定加入。
“如果他去拍那些特效华丽的商业片,一定能得到比拍这部传记片高很多倍的酬劳。”首度与迪卡普里奥合作的伊斯特伍德对这位小他45岁的后辈称赞有加,“但是他想要拓展自己的戏路,就像作为导演的我一样,我们都想不断尝试更多题材。”
迪卡普里奧如愿得到胡佛的角色。他在片中完整塑造了胡佛的成长历程,从24岁的朝气蓬勃演到77岁的垂暮之年。
“对他研究得越深入,我越好奇。”确定出演之后,迪卡普里奥将自己沉浸在这个角色里,甚至专程去华盛顿造访胡佛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我试图从细节中了解这个人的生活——他的童年,他的卧室,他工作的地方。”迪卡普里奥回忆:“我沿着他每天上班的路线去参观他的办公室,还拜访了多位FBI历史学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对胡佛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敬佩之情。”
“莱昂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好奇。”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Dustin Lance Black)这样评价迪卡普里奥。”他身边有个团队,专门为他收集胡佛的视频,有些内容连我都没见过。有次莱昂偷偷把我拉到一边,给我看一段他找到的视频:‘我想请你听听胡佛的这个演讲,把它加进电影里你觉得怎么样?’”
《埃德加·胡佛传》的上映(11月9日北美地区上映)正值奥斯卡奖项季揭幕之时,影迷们普遍期待迪卡普里奥今年能够凭借本片成功捧得小金人——他曾分别于1993、2005和2006凭借《不一样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飞行者》(The Aviator)和《血钻》(Blood Diamond)三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遗憾的是都未能如愿折桂。也许这一次,迪卡普里奥能借力这位FBI传奇人物登上事业巅峰。
版权流转 一波三折
不为人知的是,影片最初的发行方并不是华纳兄弟,伊斯特伍德和迪卡普里奥也不在制片人的名单上。事实上,这部最初由想像娱乐电影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副总裁布莱恩·格雷泽(Brian Grazer)发起的电影项目,原名为《胡佛传》(Hoover),而他找到的第一家发行公司是环球影业(Universal)。
格雷泽着迷于FBI的故事,一心想把胡佛这个权势人物的故事搬上银幕:“一方面,胡佛坐拥大权,被视为赤诚的爱国者;另一方面,他和所有人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所以格雷泽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人能够将胡佛的一生浓缩成两小时的剧本,既平实动人,又不会对真相畏惧不言?
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主动请缨。2008年秋天,布莱克正在为已故美国同性恋权益运动代表性人物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的传记电影编写剧本——这部传记片《米尔克》(Milk)在同年的第81届奥斯卡成功摘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在寻找与米尔克有类似经历的名人时,布莱克看到了胡佛的故事。之后布莱克与格雷泽及想像娱乐首席执行官艾丽卡·哈金斯(Erica Huggins)进行了数次会面,三人最终敲定采用布莱克的剧本思路:不以“揭发”胡佛的方式讲故事,只是盡可能把他的生活原原本本展现给观众,让每个人自己判断。
布莱克很快着手准备,他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想尽办法与曾经接触过胡佛的人见面。在胡佛工作的年代,所有FBI探员均为男性,与胡佛关系最密切的女人只有他的母亲和秘书,遗憾的是她们都已不在人世。但FBI官方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强大支持,专门派来FBI方面的历史学家担任顾问,他们提供的一些独家素材更让布莱克欣喜若狂:“我至少把这些专家提供的一半素材都加进了剧本中,比如当时FBI建立的第一间犯罪实验室是在吸烟室中。这些细节非常有趣。”除此之外最有用的,当属布莱克想尽各种办法争取来的对当事人的访问,包括一些退休的前FBI探员。
整整一年时间,布莱克一直在找寻最佳的切入角度。《埃德加·胡佛传》的剧本直到2009年10月才正式动笔。“我反复思考胡佛形容自己的那些话。”布莱克解释说,“其中当然有很多谎言和事实歪曲,我在想,解说这个故事的人也不能太光明磊落。”最终,这个故事的讲述者被设定为胡佛本人。
有了如此海量的前期积累,待到动笔,灵感便源源不断。布莱克每天工作16个小时,在同年12月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剧本。他将胡佛在回忆录中口述的几大重要事件,如林德伯格幼子绑架案和肯尼迪遇刺穿插其中。其后,想像娱乐公司收到剧本完稿后将其转给了环球影业。
此前,环球影业就对这一项目非常支持——毕竟布莱克是奥斯卡金牌编剧,而格雷泽在制作人圈内也有很高声誉。然而时不凑巧,当时的环球因几部影片《布鲁诺》(Bruno)、《公众之敌》(Public Enemies)和《失落的大陆》(Land of the Lost)的接连失利,加之公司彼时正在经历重大人事变动——亚当·弗格森(Adam Fogelson)和唐娜·朗雷(Donna Langley)接替了原环球公司主席戴维·林德(David Linde)和马克·舒格尔(Marc Shmuger)——公司的新高层认为他们不需要一部讲述埃德加·胡佛的传记片,于是环球影业正式放弃了这部影片。
不甘心剧本就此“流产”的格雷泽找到伊斯特伍德,后者当时正在制作《换子疑云》(Changeling)。
“我看了剧本,觉得故事很有趣。”伊斯特伍德回忆,“在我成长的年代,胡佛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当然这些年我也听过一些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任何从事那种工作的人,必然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内容。”
伊斯特伍德与布莱克一起仔细探讨剧本中每一处细节,反复确认信息的来源。他甚至托私人关系安排了与现任FBI局长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的私人会面。最后,伊斯特伍德对整个剧本提出了两项关键性修改:他希望将片名改为《埃德加·胡佛传》(J. Edgar)以避免与美国历史上的胡佛总统混淆;此外建议去掉一个可能耗资过高的场景,“剧本中有一场青年胡佛经历1919年种族骚乱的戏。那个场景花费高得惊人,考虑到预算,还是把这个情节拿掉了。”
成本3500万美元 拍摄周期39天
纵使有两位巨星坐镇,影片投资仍不算一帆风顺。最终是华纳兄弟抛出了橄榄枝。
格雷泽惊喜地发现,“好像有伊斯特伍德出马,事情就会变得很神奇。他们不会对他说不行,只是说‘这内容很不错,那就拍吧。不过价钱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商量一下?’”最终影片预算敲定为3500万美元。和动辄上亿美元的特效大片相比,3500万美元的确有些捉襟见肘。“传记片的预算通常都十分有限。”华纳公司电影制作部主席杰夫·罗宾诺夫(Jeff Robinov)说:“幸好我们有伊斯特伍德和迪卡普里奥,剧组在洛杉矶得到了可观的退税优惠政策。”
2011年2月7日,128页的剧本送到了洛杉矶市区华纳和派拉蒙的外景地。除了预算的拮据,39天杀青的拍摄要求也给剧组带来了巨大压力。
所有演员就位后,伊斯特伍德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拍摄中的技术问题上来。他的专业团队包括了从法国南部赶来加盟的摄影师汤姆·斯特恩和艺术指导詹姆斯·村上,这两位克林特的老搭档都坦言,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
有一幕房屋爆炸的镜头,导演要求全部场景要在一小时之内转移完毕。村上回忆说:“那天我们只用了一个午餐休息时间,场景就从完好无损的屋子转移到爆炸后的废墟里。”
这就是典型的伊斯特伍德高效风格。迪卡普里奥总结自己的感受:“和克林特在一起,你必须时刻准备着,为了实地拍摄拼命做前期功课,只要有他在场时,我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兴奋得难以自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忍受长达6小时的化妆时间。
“我们讨论过使用视觉特效的方法,那样能让演员更轻松。”制片人洛伦兹说:“但是迪卡普里奥坚持采取化妆的方法,他希望尽可能贴近角色,塑造出更加真实可信的人物。”于是,假牙、鼻套、假皱纹和头套就成了迪卡普里奥每天形影不离的装备,剧组的化妆师们最后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3月30日,影片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伊斯特伍德将原始的3小时片长粗剪至2小时15分钟,但对胡佛最具争议的传闻部分一刀未剪。伊斯特伍德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胡佛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你最多只能了解他的一小部分,我想这就是他的故事吸引人的原因。”
对话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问:埃德加·胡佛的经历中,那件事你最感兴趣?
答:彼时发生的案子放到今天,能够带来同样的恐惧感。影片一开场就是一起深夜发生的致11人死亡的爆炸案,尽管作案的组织不同、目的不同,但他们所抱有的对美国的妒忌仇恨心理以及他们的行为,都是相似的。
问:你赞成胡佛的做法吗?
答:说不清楚。他没有派人潜入对方的组织摸清他们的底细,而是派出大量有执法权的特工来低调处理。如果在今天,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巧妙。
问:关于胡佛本人,哪一点让你感到最惊讶?
答:显然,他有强大的政治手腕;表面上他跟任何人都能合得来。我听过很多他和尼克松总统的对话录音,听上去他们非常合拍——但我怀疑他们究竟有多么欣赏彼此。他和罗伯特·肯尼迪也相互看不顺眼,在电影中,约翰·肯尼迪总统被刺以后,胡佛通知罗伯特的时候,他只简短地说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这些都是真实事件。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他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冷酷。
问:这么多年过去,有没有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宽容?
答:很可能。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人是不正常的。不过我觉得自己一直很宽容。对任何事情我基本都是自由主义的态度:由他们去吧,别太过火就行。
问:你的另外一部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将延期上映,这部影片的进展如何?
答:的确延期了。碧昂丝(Beyonce)有孕在身,明年中上旬才可能回来继续拍摄。不过这部片子肯定会做下去,明年入夏时我们会再开拍。
问:你将通过你的老搭档罗伯特·洛伦兹(Robert Lorenz)的导演处女作《曲线球的麻烦》(Trouble With the Curve)再度现身大银幕,那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答:那是一部描述父女关系的电影,父亲的角色是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头——我可得在他身上下一番功夫才行。他的女儿是个律师,试图帮他面对平常生活中老年人会遇到的问题,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却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剧本将人物刻画得很细腻。下一步我可能会先做这部影片,不过我们才刚刚开了个头。
对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问:你为什么对胡佛如此感兴趣?
答:他的神秘。研究得越深入,对他就越好奇。恐怕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但我想我能理解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问:在了解胡佛其人的过程中,谁对你帮助最大?
答:惟一健在的当年和胡佛共事的前辈、前FBI副局长德科·迪洛驰。我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向他请教。我想知道胡佛在社交方面的个人习惯,一些很有用的细节——他怎么交叉双手,怎么和别人打架,怎样在办公室处理工作——这些细节只有长期和他共事的人才会了解。
问:你从小喜欢胡佛吗?
答:我觉得他最初的意图是好的,小时候我对他和他所做的事很敬佩。但长大后,我不喜欢我眼中的胡佛,也对他的想法和信仰持保留态度。
问:说说你对克林特的印象吧。
答:他绝对是天生的一流导演:他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直截了当为你指明方向。比起我见过的大多数导演,克林特更加相信自己作为导演的直觉——所以他会诚恳地告诉你,他喜欢你的表演,或者不喜欢,那样的话你在现场就可以即时改进。
问:3D版《泰坦尼克号》就要上映了,你有没有看过?
答:我还没看到3D版,不过我肯定是要看的,听说效果非常棒。决定制作转制3D版《泰坦尼克号》的时候,詹姆斯·卡梅隆给我打过电话,我相信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2月26日举行,颁奖前的三个月对于有意“冲奥”的电影至关重要,虽然还有部分重磅影片尚未正式亮相,但几位有望角逐奥斯卡影帝的人选已逐渐浮出水面——《点球成金》(Moneyball)中的布拉德·皮特、《三月十五日》(The Ides of March)中的瑞恩·高斯林、《后裔》(The Descendants)中的乔治·克鲁尼、《羞耻》中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以及《埃德加·胡佛传》(J. Edgar)中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都被视为潜在的热门。
11月3日,以联邦调查局(FBI)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局长胡佛为主角的传记片《埃德加·胡佛传》揭幕美国电影学会国际电影节(AFI Film Festival),正式亮相北美。3500万美元的预算,主演迪卡普里奥每天化妆时间长达六小时,片酬却只及以往的十分之一⋯⋯这部电影从开拍伊始就备受关注。日前,影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与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共同接受了《好莱坞报道》的专访。
耄耋牛仔宝刀未老
资深影迷一定都会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当年在影片《硬汉哈利》(Dirty Harry)、《紧急搜捕令》(Magnum Force)以及《荒野大镖客》(A Fistful of Dollars)中的矫健身姿记忆犹新,这位老而弥坚的银幕硬汉在转型导演之后勇猛依旧,之前由他执导的《神秘河》《百万宝贝》《硫磺岛来信》等影片都是北美各大奖项的座上客。而在传记电影《埃德加·胡佛传》的拍摄过程中,伊斯特伍德更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宝刀未老”。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要表现主角胡佛和他的搭档克莱德·托尔森(Clyde Tolson)发生激烈争执的场面,81岁的伊斯特伍德亲自上阵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饰演托尔森的艾米·汉莫(Armie Hammer)进行动作示范。每谈及此,艾米·汉莫都会肃然起敬:“克林特觉得我们表演的感觉不对,于是和他的替身巴蒂·范·霍恩即兴为我们表演了一场打斗。巴蒂站在屋子正中,克林特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然后突然之间,当年的牛仔回来了!克林特冲上去和巴蒂挥拳对打,最后在地上扭打成一团——之后他站起来,气定神闲地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耄耋之年的“老牛仔”能有如此身手,得益于他在拍摄期间坚持运动控制体重以及长年定期的高尔夫球练习。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伊斯特伍德作为导演的职业素养,以及对这部FBI老局长人生传记作品的尊重。
J·埃德加·胡佛是一位创造了美国历史和FBI神话的传奇人物,自1924年被任命为美国司法部调查局(即FBI前身)局长直至1972年突发心脏病身亡,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48年。在这48年间,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FBI局长始终是埃德加·胡佛。
胡佛所拥有的权力是其后任无法超越的。作为这个机构的秘密守护者和最高掌权人,胡佛被视为FBI的化身,更是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他知道怎样保守秘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知道哪些秘密,这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任期间,胡佛不仅掌管着FBI,甚至还要求好莱坞听从自己的命令,彼时电影公司要拍摄任何一部犯罪片之前,都必须先要征求他的允许。
长久以来,关于当年胡佛如何收集并传递情报、收买告密者、与犯罪团伙的交手都是好莱坞津津乐道的题材,其中1965-1974年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的电视剧《联邦调查局》(The FBI)因胡佛本人担任顾问使得剧情较之以往都要积极正面;而1977年播出的《胡佛私人档案》(The Private Files of J. Edgar Hoover)和1987年播出的《埃德加·胡佛》(J. Edgar Hoover)则相对平实客观。
不可否认,胡佛的领导能力超群,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位传奇人物的私人生活逐渐引起关注,相关传闻更加令人咋舌,这些坊间传言包括他可能是种族主义者、同性恋,还很有可能有异装癖。伊斯特伍德相信这些传闻中“必然有相当一部分事实存在”,他并无意黑白分明地对这个人做出判断,含糊暧昧正是他想要的定位,而这种含蓄内敛的角色设置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被问及是否与胡佛哪一方面有所共鸣,伊斯特伍德的回答是:“这个人物具有相当的野心,但对他的人生观,很多方面我不敢苟同。”
迪卡普里奥自降片酬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了出演胡佛这个角色,主动将片酬由往日的2000万美元降至200万美元。“他是那种永远琢磨不透的人,这是这部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迪卡普里奥把胡佛称为“最有野心的人”。
自始至终,经纪人里克·约恩一直代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密切关注着这个剧本。当制作人敲定伊斯特伍德为该片导演后,迪卡普里奥立刻决定加入。
“如果他去拍那些特效华丽的商业片,一定能得到比拍这部传记片高很多倍的酬劳。”首度与迪卡普里奥合作的伊斯特伍德对这位小他45岁的后辈称赞有加,“但是他想要拓展自己的戏路,就像作为导演的我一样,我们都想不断尝试更多题材。”
迪卡普里奧如愿得到胡佛的角色。他在片中完整塑造了胡佛的成长历程,从24岁的朝气蓬勃演到77岁的垂暮之年。
“对他研究得越深入,我越好奇。”确定出演之后,迪卡普里奥将自己沉浸在这个角色里,甚至专程去华盛顿造访胡佛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我试图从细节中了解这个人的生活——他的童年,他的卧室,他工作的地方。”迪卡普里奥回忆:“我沿着他每天上班的路线去参观他的办公室,还拜访了多位FBI历史学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对胡佛都有着非常浓厚的敬佩之情。”
“莱昂对这个角色充满了好奇。”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Dustin Lance Black)这样评价迪卡普里奥。”他身边有个团队,专门为他收集胡佛的视频,有些内容连我都没见过。有次莱昂偷偷把我拉到一边,给我看一段他找到的视频:‘我想请你听听胡佛的这个演讲,把它加进电影里你觉得怎么样?’”
《埃德加·胡佛传》的上映(11月9日北美地区上映)正值奥斯卡奖项季揭幕之时,影迷们普遍期待迪卡普里奥今年能够凭借本片成功捧得小金人——他曾分别于1993、2005和2006凭借《不一样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飞行者》(The Aviator)和《血钻》(Blood Diamond)三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遗憾的是都未能如愿折桂。也许这一次,迪卡普里奥能借力这位FBI传奇人物登上事业巅峰。
版权流转 一波三折
不为人知的是,影片最初的发行方并不是华纳兄弟,伊斯特伍德和迪卡普里奥也不在制片人的名单上。事实上,这部最初由想像娱乐电影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副总裁布莱恩·格雷泽(Brian Grazer)发起的电影项目,原名为《胡佛传》(Hoover),而他找到的第一家发行公司是环球影业(Universal)。
格雷泽着迷于FBI的故事,一心想把胡佛这个权势人物的故事搬上银幕:“一方面,胡佛坐拥大权,被视为赤诚的爱国者;另一方面,他和所有人一样,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所以格雷泽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人能够将胡佛的一生浓缩成两小时的剧本,既平实动人,又不会对真相畏惧不言?
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主动请缨。2008年秋天,布莱克正在为已故美国同性恋权益运动代表性人物哈维·米尔克(Harvey Milk)的传记电影编写剧本——这部传记片《米尔克》(Milk)在同年的第81届奥斯卡成功摘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在寻找与米尔克有类似经历的名人时,布莱克看到了胡佛的故事。之后布莱克与格雷泽及想像娱乐首席执行官艾丽卡·哈金斯(Erica Huggins)进行了数次会面,三人最终敲定采用布莱克的剧本思路:不以“揭发”胡佛的方式讲故事,只是盡可能把他的生活原原本本展现给观众,让每个人自己判断。
布莱克很快着手准备,他参阅了大量相关书籍,想尽办法与曾经接触过胡佛的人见面。在胡佛工作的年代,所有FBI探员均为男性,与胡佛关系最密切的女人只有他的母亲和秘书,遗憾的是她们都已不在人世。但FBI官方为这部电影提供了强大支持,专门派来FBI方面的历史学家担任顾问,他们提供的一些独家素材更让布莱克欣喜若狂:“我至少把这些专家提供的一半素材都加进了剧本中,比如当时FBI建立的第一间犯罪实验室是在吸烟室中。这些细节非常有趣。”除此之外最有用的,当属布莱克想尽各种办法争取来的对当事人的访问,包括一些退休的前FBI探员。
整整一年时间,布莱克一直在找寻最佳的切入角度。《埃德加·胡佛传》的剧本直到2009年10月才正式动笔。“我反复思考胡佛形容自己的那些话。”布莱克解释说,“其中当然有很多谎言和事实歪曲,我在想,解说这个故事的人也不能太光明磊落。”最终,这个故事的讲述者被设定为胡佛本人。
有了如此海量的前期积累,待到动笔,灵感便源源不断。布莱克每天工作16个小时,在同年12月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剧本。他将胡佛在回忆录中口述的几大重要事件,如林德伯格幼子绑架案和肯尼迪遇刺穿插其中。其后,想像娱乐公司收到剧本完稿后将其转给了环球影业。
此前,环球影业就对这一项目非常支持——毕竟布莱克是奥斯卡金牌编剧,而格雷泽在制作人圈内也有很高声誉。然而时不凑巧,当时的环球因几部影片《布鲁诺》(Bruno)、《公众之敌》(Public Enemies)和《失落的大陆》(Land of the Lost)的接连失利,加之公司彼时正在经历重大人事变动——亚当·弗格森(Adam Fogelson)和唐娜·朗雷(Donna Langley)接替了原环球公司主席戴维·林德(David Linde)和马克·舒格尔(Marc Shmuger)——公司的新高层认为他们不需要一部讲述埃德加·胡佛的传记片,于是环球影业正式放弃了这部影片。
不甘心剧本就此“流产”的格雷泽找到伊斯特伍德,后者当时正在制作《换子疑云》(Changeling)。
“我看了剧本,觉得故事很有趣。”伊斯特伍德回忆,“在我成长的年代,胡佛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当然这些年我也听过一些关于这个人的故事,任何从事那种工作的人,必然会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内容。”
伊斯特伍德与布莱克一起仔细探讨剧本中每一处细节,反复确认信息的来源。他甚至托私人关系安排了与现任FBI局长罗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的私人会面。最后,伊斯特伍德对整个剧本提出了两项关键性修改:他希望将片名改为《埃德加·胡佛传》(J. Edgar)以避免与美国历史上的胡佛总统混淆;此外建议去掉一个可能耗资过高的场景,“剧本中有一场青年胡佛经历1919年种族骚乱的戏。那个场景花费高得惊人,考虑到预算,还是把这个情节拿掉了。”
成本3500万美元 拍摄周期39天
纵使有两位巨星坐镇,影片投资仍不算一帆风顺。最终是华纳兄弟抛出了橄榄枝。
格雷泽惊喜地发现,“好像有伊斯特伍德出马,事情就会变得很神奇。他们不会对他说不行,只是说‘这内容很不错,那就拍吧。不过价钱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商量一下?’”最终影片预算敲定为3500万美元。和动辄上亿美元的特效大片相比,3500万美元的确有些捉襟见肘。“传记片的预算通常都十分有限。”华纳公司电影制作部主席杰夫·罗宾诺夫(Jeff Robinov)说:“幸好我们有伊斯特伍德和迪卡普里奥,剧组在洛杉矶得到了可观的退税优惠政策。”
2011年2月7日,128页的剧本送到了洛杉矶市区华纳和派拉蒙的外景地。除了预算的拮据,39天杀青的拍摄要求也给剧组带来了巨大压力。
所有演员就位后,伊斯特伍德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拍摄中的技术问题上来。他的专业团队包括了从法国南部赶来加盟的摄影师汤姆·斯特恩和艺术指导詹姆斯·村上,这两位克林特的老搭档都坦言,这部影片的拍摄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
有一幕房屋爆炸的镜头,导演要求全部场景要在一小时之内转移完毕。村上回忆说:“那天我们只用了一个午餐休息时间,场景就从完好无损的屋子转移到爆炸后的废墟里。”
这就是典型的伊斯特伍德高效风格。迪卡普里奥总结自己的感受:“和克林特在一起,你必须时刻准备着,为了实地拍摄拼命做前期功课,只要有他在场时,我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兴奋得难以自抑。”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忍受长达6小时的化妆时间。
“我们讨论过使用视觉特效的方法,那样能让演员更轻松。”制片人洛伦兹说:“但是迪卡普里奥坚持采取化妆的方法,他希望尽可能贴近角色,塑造出更加真实可信的人物。”于是,假牙、鼻套、假皱纹和头套就成了迪卡普里奥每天形影不离的装备,剧组的化妆师们最后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3月30日,影片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伊斯特伍德将原始的3小时片长粗剪至2小时15分钟,但对胡佛最具争议的传闻部分一刀未剪。伊斯特伍德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胡佛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十分神秘的人物,你最多只能了解他的一小部分,我想这就是他的故事吸引人的原因。”
对话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问:埃德加·胡佛的经历中,那件事你最感兴趣?
答:彼时发生的案子放到今天,能够带来同样的恐惧感。影片一开场就是一起深夜发生的致11人死亡的爆炸案,尽管作案的组织不同、目的不同,但他们所抱有的对美国的妒忌仇恨心理以及他们的行为,都是相似的。
问:你赞成胡佛的做法吗?
答:说不清楚。他没有派人潜入对方的组织摸清他们的底细,而是派出大量有执法权的特工来低调处理。如果在今天,他们应该会做得更巧妙。
问:关于胡佛本人,哪一点让你感到最惊讶?
答:显然,他有强大的政治手腕;表面上他跟任何人都能合得来。我听过很多他和尼克松总统的对话录音,听上去他们非常合拍——但我怀疑他们究竟有多么欣赏彼此。他和罗伯特·肯尼迪也相互看不顺眼,在电影中,约翰·肯尼迪总统被刺以后,胡佛通知罗伯特的时候,他只简短地说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这些都是真实事件。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他表现得非常明显,甚至冷酷。
问:这么多年过去,有没有感觉自己比以前更宽容?
答:很可能。不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人是不正常的。不过我觉得自己一直很宽容。对任何事情我基本都是自由主义的态度:由他们去吧,别太过火就行。
问:你的另外一部电影《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将延期上映,这部影片的进展如何?
答:的确延期了。碧昂丝(Beyonce)有孕在身,明年中上旬才可能回来继续拍摄。不过这部片子肯定会做下去,明年入夏时我们会再开拍。
问:你将通过你的老搭档罗伯特·洛伦兹(Robert Lorenz)的导演处女作《曲线球的麻烦》(Trouble With the Curve)再度现身大银幕,那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
答:那是一部描述父女关系的电影,父亲的角色是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头——我可得在他身上下一番功夫才行。他的女儿是个律师,试图帮他面对平常生活中老年人会遇到的问题,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但他却没有一点感激之情。剧本将人物刻画得很细腻。下一步我可能会先做这部影片,不过我们才刚刚开了个头。
对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问:你为什么对胡佛如此感兴趣?
答:他的神秘。研究得越深入,对他就越好奇。恐怕没有人能完全了解这个人,但我想我能理解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
问:在了解胡佛其人的过程中,谁对你帮助最大?
答:惟一健在的当年和胡佛共事的前辈、前FBI副局长德科·迪洛驰。我用了整整一天时间向他请教。我想知道胡佛在社交方面的个人习惯,一些很有用的细节——他怎么交叉双手,怎么和别人打架,怎样在办公室处理工作——这些细节只有长期和他共事的人才会了解。
问:你从小喜欢胡佛吗?
答:我觉得他最初的意图是好的,小时候我对他和他所做的事很敬佩。但长大后,我不喜欢我眼中的胡佛,也对他的想法和信仰持保留态度。
问:说说你对克林特的印象吧。
答:他绝对是天生的一流导演:他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会直截了当为你指明方向。比起我见过的大多数导演,克林特更加相信自己作为导演的直觉——所以他会诚恳地告诉你,他喜欢你的表演,或者不喜欢,那样的话你在现场就可以即时改进。
问:3D版《泰坦尼克号》就要上映了,你有没有看过?
答:我还没看到3D版,不过我肯定是要看的,听说效果非常棒。决定制作转制3D版《泰坦尼克号》的时候,詹姆斯·卡梅隆给我打过电话,我相信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