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软硬环境智能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强,对于自贸片区的运营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央近期又对各地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针对于平潭自贸片区的运营经验对青岛自贸区申办的启示做重点阐释!
关键词:城市化;智能化;自贸片区;申办
2016年8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名单,目前为止,大陆范围内共分三批次,进行了11个自贸试验区的布点,充分说明了中央以开放促改革的决心,也显示了前两批自贸区试验区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增加了内陆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贸试验区布点。
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个自贸试验区已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事项,汇编成册,經相关部委批准,将逐步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全国推广;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运营近一年以来,从规划建设、产业选择、政策制定等方面积累了成功做法,结合青岛保税港区申办青岛自贸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青岛自贸试验区的申办有几点启示。
一、深挖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特色
挖掘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园)区转型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贸区申办工作,也是开展申办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出发点,若不能在特色方面找到为国家先行先试的必要性,直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果即可。
比较批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保税港区的最大优势是世界第七大港口—青岛港,只有充分发挥青岛港口的作用,青岛才能成为山东乃至沿黄流域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的桥头堡,探索港口型城市设立自由港的新路径。
二、青岛自贸区前期规划的考量
国务院已批复的十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批复面一般在100—120平方公里之间,由3—4个园区组成,“一区多园”的模式,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形成既有竞争又有补充的效果,大多是在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基础上批复而来。
青岛保税港区作为运营了二十多年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软硬环境相对优越,国务院批复的9.72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申办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综合考虑用地的情况下,尽量统筹考虑青岛市域范围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港口周边可开发建设用地,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总用地面积在110平方公里左右。
三、莫让物理围网禁锢了发展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海关及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应当设置在保税港区规划面积以内、围网以外的保税港区综合办公区内。青岛保税港区适时进行海关监管“物理围网”的调整工作,有利于青岛保税港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为自贸区鼓励发展产业调整更大空间,如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各类型交易平台等。
四、平台培育
早期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大都因时因地、资源禀赋、交通优势等因素自发形成,继而形成一定的产业平台,然随着线上交易的推广,世界各地产业园区通过政策导向、产业培育激励等方法能够快速的培育产业平台,带动线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位于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依托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场地面积35万平方米,世界各地的水产品超过300种,年交易额超过300亿元,拥有全国唯一直通水产品市场的专业渔码头、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5万吨冷库及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
青岛保税港区在橡胶、棉花、尿素等大宗商品交易上有着超越兄弟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契合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要求,青岛保税港区发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优势,成立平台培育课题组,形成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运输、仓储、航运货代、报关报检等于一体的大型交易平台。
五、功能区的发展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青岛保税港区先后在省内菏泽、德州、济宁、泰安等八个地区设立了功能区,将作为自贸试验区功能政策的“复制区、推广区”,在省外与河北、陕西、广西、新疆、内蒙等省份和区域建立长效的沟通联动机制,共同设立“自贸驿站”,将齐力做好海关、检验检疫、外汇、金融等相关工作,促其不同关区之间的信息互通、执法互助、证照互认,真正让不同园区之间联动,共同发展,打造保税经济网络,让入驻企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六、软硬环境建设智能化
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当前政府公共服务、金融、物流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工业制造、消费环节服务、各类专业服务等任何一个行业离了互联网、大数据基本上寸步难行,无法开展工作。中央近期对各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与兄弟区域寻标对标,青岛保税港区的网络化、信息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众多的企业信息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探讨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对青岛保税港区所有相关企业信息建立数据平台,滚动更新。借鉴贵州大数据平台建设,以青岛保税港区为基础拓展开来,将成为宝贵的数据库。
新建、扩建、硬环境改造、建筑设计等源头上给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留足空间,确保后期使用的高效性。尤其在港口信息化建设上,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服务水平能够达到新型港口的需求,确保港口进出货物的顺畅。
软环境建设上,尤其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涉及企业办事较多的部门,如税务、市场监管、规划、国土、建设环保、交通等部门在加强部门之间沟通的同时,推行网络化、信息化办事,如“指尖完税”、“一掌通”等网络办事。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城市化;智能化;自贸片区;申办
2016年8月3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名单,目前为止,大陆范围内共分三批次,进行了11个自贸试验区的布点,充分说明了中央以开放促改革的决心,也显示了前两批自贸区试验区工作开展富有成效,增加了内陆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贸试验区布点。
第一、二批自贸试验区—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四个自贸试验区已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事项,汇编成册,經相关部委批准,将逐步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全国推广;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运营近一年以来,从规划建设、产业选择、政策制定等方面积累了成功做法,结合青岛保税港区申办青岛自贸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青岛自贸试验区的申办有几点启示。
一、深挖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特色
挖掘青岛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园)区转型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开展自贸区申办工作,也是开展申办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和出发点,若不能在特色方面找到为国家先行先试的必要性,直接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成果即可。
比较批复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保税港区的最大优势是世界第七大港口—青岛港,只有充分发挥青岛港口的作用,青岛才能成为山东乃至沿黄流域改革开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的桥头堡,探索港口型城市设立自由港的新路径。
二、青岛自贸区前期规划的考量
国务院已批复的十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批复面一般在100—120平方公里之间,由3—4个园区组成,“一区多园”的模式,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形成既有竞争又有补充的效果,大多是在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基础上批复而来。
青岛保税港区作为运营了二十多年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软硬环境相对优越,国务院批复的9.72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申办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综合考虑用地的情况下,尽量统筹考虑青岛市域范围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港口周边可开发建设用地,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总用地面积在110平方公里左右。
三、莫让物理围网禁锢了发展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海关及其他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应当设置在保税港区规划面积以内、围网以外的保税港区综合办公区内。青岛保税港区适时进行海关监管“物理围网”的调整工作,有利于青岛保税港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为自贸区鼓励发展产业调整更大空间,如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各类型交易平台等。
四、平台培育
早期形成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大都因时因地、资源禀赋、交通优势等因素自发形成,继而形成一定的产业平台,然随着线上交易的推广,世界各地产业园区通过政策导向、产业培育激励等方法能够快速的培育产业平台,带动线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位于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依托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福建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现货交易场地面积35万平方米,世界各地的水产品超过300种,年交易额超过300亿元,拥有全国唯一直通水产品市场的专业渔码头、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15万吨冷库及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
青岛保税港区在橡胶、棉花、尿素等大宗商品交易上有着超越兄弟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经验,契合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要求,青岛保税港区发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优势,成立平台培育课题组,形成金融服务、保险服务、法律、运输、仓储、航运货代、报关报检等于一体的大型交易平台。
五、功能区的发展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青岛保税港区先后在省内菏泽、德州、济宁、泰安等八个地区设立了功能区,将作为自贸试验区功能政策的“复制区、推广区”,在省外与河北、陕西、广西、新疆、内蒙等省份和区域建立长效的沟通联动机制,共同设立“自贸驿站”,将齐力做好海关、检验检疫、外汇、金融等相关工作,促其不同关区之间的信息互通、执法互助、证照互认,真正让不同园区之间联动,共同发展,打造保税经济网络,让入驻企业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六、软硬环境建设智能化
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当前政府公共服务、金融、物流大数据平台、智慧城市、工业制造、消费环节服务、各类专业服务等任何一个行业离了互联网、大数据基本上寸步难行,无法开展工作。中央近期对各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也指明了方向,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与兄弟区域寻标对标,青岛保税港区的网络化、信息化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众多的企业信息本身就是宝贵的资源,探讨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对青岛保税港区所有相关企业信息建立数据平台,滚动更新。借鉴贵州大数据平台建设,以青岛保税港区为基础拓展开来,将成为宝贵的数据库。
新建、扩建、硬环境改造、建筑设计等源头上给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留足空间,确保后期使用的高效性。尤其在港口信息化建设上,确保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化服务水平能够达到新型港口的需求,确保港口进出货物的顺畅。
软环境建设上,尤其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涉及企业办事较多的部门,如税务、市场监管、规划、国土、建设环保、交通等部门在加强部门之间沟通的同时,推行网络化、信息化办事,如“指尖完税”、“一掌通”等网络办事。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