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内在短时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的教育观念逐渐成熟并迅速普及。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精神,不能只会孤军奋战,还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经得起成功、经得起失败、经得起风险的考验。因此,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某一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何通过体育课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
1.注重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的目标局限于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身体素质等一些近距离目标上,忽视了体育课堂活动的社会性。体育教育与其它教学方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课堂的实践性,在体育课上,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之间合作的条件和氛围。如在讲解完学习内容之后,可将其分为几个小组,开展竞赛评比活动,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这样,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变单一的个体竞争为多元化的集体竞争,共同为集体的学习成果及荣誉努力。在竞争中,不但学习了运动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际上这种联合是通过学习活动为中介的,联合中既有分工,又有核心人物,真正的集体便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小组负责。这样实践的机会多了,便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组前教师先要对学生的体质、兴趣、行为习惯、性别差异等进行分析比较。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所以要使各组学生的这些因素均衡分布,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性别差异造成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再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不宜男女混编进行训练。
2.强化社会角色,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其在课堂上一直保持较兴奋的状态。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示范,而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老师说一句,学生练一下的课堂情景,使本该轻松活跃的体育教学成为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活动,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这一问题的突出矛盾——教师的积极引发与学生积极参与问题。
2.1 教师讲解的艺术性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练习的前提。
讲解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的好坏,对学生的体育喜好、参与锻炼的动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动作时一定要吸引学生,将枯燥无味的动作要领变得生动活泼。尽量将动作要领归纳为单字讲解或顺口溜,如在教推铅球动作时,可归纳为蹬、滑、转、挺、弹、推、拨;在做双杠支撑摆动时,可归纳为“支撑前摆过杠面,过垂面时肩后展,越过垂面前上踢,踢腿同时带送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动作要领一目了然,产生想学想做的冲动,其次,要结合实际讲解动作,如在武术教学中练习马步时,为了给学生说明马步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士在马上作战时,往往双手持械,只有靠双腿的力量夹住马才能使自己不被摔下来,因此陆地上练习就出现了马步,最后延伸到套路里来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2.2 教师课堂的积极引导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的关键。
教师在体育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情境;在课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如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与分组不轮换相结合三种),要根据教材需要来选择,并做好轮换的指挥工作:比如第一声哨音,学生停止练习,站好队伍;第二声哨音,由组长领头成一路纵队跑到指定地点;第三声哨音,在新的地点整好队,并开始练习。在讲解与练习的比例上,应尽量偏向练习的时间,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不要出现教师满堂讲,学生站着听的局面,应力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并安排训练内容。一般情况下,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实际参与的练习要达到25~30分钟。在练习时,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打断学生练习的节奏,在训练中,教师要合理控制训练负荷,使组与组、队与队在轻松活跃的竞争中完成训练任务。
2.3 教师的情感激励,是学生参与积极竞争的动力源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是互相影响的。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情感注入。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对许多没有体育基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情感的注入。教师要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自律性、胸襟阔大能容人容物,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的激发积极的兴趣,挖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尽可能为他们设置阶梯,使之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胜利的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参与意识。
3.尝试困难科目,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课中,适当进行一些较困难的训练内容,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长距离跑、游泳、野外生存等科目。困难科目的尝试对当代的独生子女来说无疑百利而无一害。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充满着困难与矛盾,学生有时也不免出现精神松懈、情绪低落、缺乏进取心等现象。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的心理过程。孟子说过“人若无志,与禽兽何异?”荀子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缕”。墨子说过“志不强智不达”,晚清学者梁启超也感触地说“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可以说,意志是成人、成学、成才的关键,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难以成功的。体育课中应适当安排一些诸如长跑、障碍之类的科目,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压耐挫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良好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创设角色环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其中“角色品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造就新世纪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的让每一个人去体会小干部的角色。比如,改变过去体育委员都是一人担当的老习惯为选举制,每人半学期不能连任两次,同时,活动的小组长随机安排,不再固定到某一个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小角色,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这些优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影响其他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且,在角色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为国争光,国家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要有历史使命感,从而使学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富强系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奋斗。
1.注重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的目标局限于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身体素质等一些近距离目标上,忽视了体育课堂活动的社会性。体育教育与其它教学方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课堂的实践性,在体育课上,应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相互之间合作的条件和氛围。如在讲解完学习内容之后,可将其分为几个小组,开展竞赛评比活动,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这样,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变单一的个体竞争为多元化的集体竞争,共同为集体的学习成果及荣誉努力。在竞争中,不但学习了运动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际上这种联合是通过学习活动为中介的,联合中既有分工,又有核心人物,真正的集体便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学生既向自己负责,又向小组负责。这样实践的机会多了,便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组前教师先要对学生的体质、兴趣、行为习惯、性别差异等进行分析比较。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所以要使各组学生的这些因素均衡分布,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性别差异造成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再加上这个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也比较大,所以不宜男女混编进行训练。
2.强化社会角色,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其在课堂上一直保持较兴奋的状态。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示范讲解后学生示范,而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从而造成老师说一句,学生练一下的课堂情景,使本该轻松活跃的体育教学成为完成任务式的教学活动,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这一问题的突出矛盾——教师的积极引发与学生积极参与问题。
2.1 教师讲解的艺术性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练习的前提。
讲解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讲解的好坏,对学生的体育喜好、参与锻炼的动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动作时一定要吸引学生,将枯燥无味的动作要领变得生动活泼。尽量将动作要领归纳为单字讲解或顺口溜,如在教推铅球动作时,可归纳为蹬、滑、转、挺、弹、推、拨;在做双杠支撑摆动时,可归纳为“支撑前摆过杠面,过垂面时肩后展,越过垂面前上踢,踢腿同时带送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动作要领一目了然,产生想学想做的冲动,其次,要结合实际讲解动作,如在武术教学中练习马步时,为了给学生说明马步的用途,可以追溯到古代武士在马上作战时,往往双手持械,只有靠双腿的力量夹住马才能使自己不被摔下来,因此陆地上练习就出现了马步,最后延伸到套路里来了。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增加了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2.2 教师课堂的积极引导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训练的关键。
教师在体育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大纲,根据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情境;在课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如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分组轮换与分组不轮换相结合三种),要根据教材需要来选择,并做好轮换的指挥工作:比如第一声哨音,学生停止练习,站好队伍;第二声哨音,由组长领头成一路纵队跑到指定地点;第三声哨音,在新的地点整好队,并开始练习。在讲解与练习的比例上,应尽量偏向练习的时间,尽量做到精讲多练,不要出现教师满堂讲,学生站着听的局面,应力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讲解并安排训练内容。一般情况下,一节45分钟的课,学生实际参与的练习要达到25~30分钟。在练习时,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打断学生练习的节奏,在训练中,教师要合理控制训练负荷,使组与组、队与队在轻松活跃的竞争中完成训练任务。
2.3 教师的情感激励,是学生参与积极竞争的动力源泉。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是互相影响的。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的情感注入。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对许多没有体育基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情感的注入。教师要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良好的自律性、胸襟阔大能容人容物,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的激发积极的兴趣,挖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尽可能为他们设置阶梯,使之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胜利的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参与意识。
3.尝试困难科目,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课中,适当进行一些较困难的训练内容,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长距离跑、游泳、野外生存等科目。困难科目的尝试对当代的独生子女来说无疑百利而无一害。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充满着困难与矛盾,学生有时也不免出现精神松懈、情绪低落、缺乏进取心等现象。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的心理过程。孟子说过“人若无志,与禽兽何异?”荀子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缕”。墨子说过“志不强智不达”,晚清学者梁启超也感触地说“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可以说,意志是成人、成学、成才的关键,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是难以成功的。体育课中应适当安排一些诸如长跑、障碍之类的科目,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压耐挫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良好态度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创设角色环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体育教学中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其中“角色品德”的培养尤为重要,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造就新世纪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的让每一个人去体会小干部的角色。比如,改变过去体育委员都是一人担当的老习惯为选举制,每人半学期不能连任两次,同时,活动的小组长随机安排,不再固定到某一个人。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小角色,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大胆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锻炼了能力,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等优秀品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让这些优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影响其他人,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且,在角色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为国争光,国家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要有历史使命感,从而使学生懂得国家的稳定、繁荣、富强系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