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MIDI电脑音乐制作;编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从两千年前的秦汉以来即是如此,现今有56个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我国的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91.51%,少数民族虽占8.49%,但其分布的面积超过了全国的一半。各民族对中国的缔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且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局面。
西南地区狭义上是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直辖市;广义上是指在狭义的基础之上,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西南地区居住有以羌族为代表的10个世居少数民族,和以藏族、彝族为代表的22个跨界少数民族,共居住有32个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族群的自然迁移,主要动因来自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契合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两宋时期,大量的汉族迁入长江流域,并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迅猛发展,使得原来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弱小民族迫于种种压力,向着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慢慢迁移,西南地区由此形成了多族群共生的特征。第二波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力度;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向西南边疆地区大量迁入军民,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屯兵政策;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更加频繁。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流传下了大量的民歌与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MIDI电脑音乐技术为这些民族的音乐记载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好的将民间濒临消失的民歌保存下来。并且我们可以尝试用电脑音乐制作与民歌相结合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语汇,音色,这也是主要研究目标。由于民歌是民众之间自然发生,集体创作而口头传承的歌曲,是民众的,民俗的歌曲。民歌是民间歌谣或民间歌曲的简称。民歌与民众的“劳动”、“仪式”、“喜怒哀乐”等场景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及民俗事项。因此要想在音乐制作中加入民歌的元素,我们就要进行丰富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歌演唱于劳动现场及其勞作休闲场合,增长劳动情趣,提高劳动效率。民歌演唱于仪式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强调了民族的传统民间信仰。民歌演唱于喜怒哀乐生活情感中,发泄出民族的人间情绪。下面以羌族民歌为例,羌族民间传唱的民歌,从它的歌词方面来看,存在着词意和语源不相符的部分;从音乐方面看,靠口头继承的旋律演唱者,如果记忆力衰退或者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够,则也会导致误传,民歌通过民众的创作—传承,演奏—变异,听众欣赏—选择三个要素完成传播。具有持续不断的变化的特征。
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实际上在这次的田野工作中充当的是传承发展的角色,因为我们在此次采访调查中发现,不止一位传承者向我们倾诉着,如今愿意学习传统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马布,因为其对肺活量和气息的要求比较大,所以一般很少有女孩子愿意学,另一位马布乐器传承者木乃布沙告诉我们,马布乐器制作成功率低,做十个只能有两个成功,而制作年份越久的马布乐器演奏起来越容易,木乃布沙说他曾经参加过在四川省西昌市举办的“黄金100秒”的比赛,因为评委没有听过这个乐器而遭到淘汰,实在是很遗憾。
由于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中,我们以彝族为例,找到了4位彝族的民歌传承者,和口弦乐器、马布乐器的传承者。彝族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首先为我们演奏了《快乐的彝族》马布曲。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说马布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吹的,5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在他们来说是喜丧,因此会吹奏马布,年轻人去世是不吹的。我们深一步的了解知道了马布是可以和其他乐器一同演奏的,并且在甘洛有一个乐队,乐队有马布,葫芦丝,笛子,电吉他和架子鼓这几样乐器。因此我们更加确定将马布音色采样以后完全可以用于电脑音乐编曲制作,丰富我们音乐制作的音色。这次田野工作我们也收集了大量的民歌,丰富了作曲的乐汇,使得电脑音乐制作更富有特色,音乐内容更加贴近西南地区的风格。
另外两位彝族的大姐给我演奏了彝族口弦音乐《劳动歌》,我没发现不论是马布乐器还是口弦乐器,其演奏出来的音高是不能以西方的测量方法来评定的,其乐器音准是独特的。民族乐器用在编曲中已经有了很多例子了,比如在谭维维改编演唱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与溜溜调》中前42秒用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还有著名彝族女歌手阿果的《口弦》歌曲中的前15秒也运用到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使其歌曲富有彝族音乐特点。
发掘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曲调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具,在现在数字化的音乐时代,我们在发扬传统民间歌曲和乐器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相联系,不止是口弦乐器与马布乐器,需要我们发掘传承的民歌和民族乐器有很多,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田野调查工作。
基金项目: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基金编号:CX2018SP133。
作者简介
郜慧琳(1995.5),女,汉族,河南焦作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硕士(音乐)MIDI电脑音乐制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MIDI电脑音乐制作;编曲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从两千年前的秦汉以来即是如此,现今有56个民族,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显示,我国的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人口91.51%,少数民族虽占8.49%,但其分布的面积超过了全国的一半。各民族对中国的缔造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并且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局面。
西南地区狭义上是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直辖市;广义上是指在狭义的基础之上,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西南地区居住有以羌族为代表的10个世居少数民族,和以藏族、彝族为代表的22个跨界少数民族,共居住有32个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族群的自然迁移,主要动因来自于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和契合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两宋时期,大量的汉族迁入长江流域,并在社会、文化、经济方面迅猛发展,使得原来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弱小民族迫于种种压力,向着西南地区的“蛮荒”地带慢慢迁移,西南地区由此形成了多族群共生的特征。第二波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治理力度;明朝时期,中央政府向西南边疆地区大量迁入军民,在西南地区实行了屯兵政策;清朝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改土归流”政策,使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迁徙更加频繁。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流传下了大量的民歌与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MIDI电脑音乐技术为这些民族的音乐记载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更好的将民间濒临消失的民歌保存下来。并且我们可以尝试用电脑音乐制作与民歌相结合产生新的更为丰富的语汇,音色,这也是主要研究目标。由于民歌是民众之间自然发生,集体创作而口头传承的歌曲,是民众的,民俗的歌曲。民歌是民间歌谣或民间歌曲的简称。民歌与民众的“劳动”、“仪式”、“喜怒哀乐”等场景紧密相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及民俗事项。因此要想在音乐制作中加入民歌的元素,我们就要进行丰富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民歌演唱于劳动现场及其勞作休闲场合,增长劳动情趣,提高劳动效率。民歌演唱于仪式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强调了民族的传统民间信仰。民歌演唱于喜怒哀乐生活情感中,发泄出民族的人间情绪。下面以羌族民歌为例,羌族民间传唱的民歌,从它的歌词方面来看,存在着词意和语源不相符的部分;从音乐方面看,靠口头继承的旋律演唱者,如果记忆力衰退或者自身的素质修养不够,则也会导致误传,民歌通过民众的创作—传承,演奏—变异,听众欣赏—选择三个要素完成传播。具有持续不断的变化的特征。
电脑音乐制作的技术实际上在这次的田野工作中充当的是传承发展的角色,因为我们在此次采访调查中发现,不止一位传承者向我们倾诉着,如今愿意学习传统音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尤其是马布,因为其对肺活量和气息的要求比较大,所以一般很少有女孩子愿意学,另一位马布乐器传承者木乃布沙告诉我们,马布乐器制作成功率低,做十个只能有两个成功,而制作年份越久的马布乐器演奏起来越容易,木乃布沙说他曾经参加过在四川省西昌市举办的“黄金100秒”的比赛,因为评委没有听过这个乐器而遭到淘汰,实在是很遗憾。
由于民歌的传承现况不够乐观,我们就要用到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记录保存下来,并且要主动的运用民歌里的曲调和少数民族独有的乐器,使得编曲具有民族特色,并对其进行传承发展。因此,我们在西南地区有序的进行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歌,少数民族乐器,通过录音,合成等手段进行音色的采样与曲调的采集,然后将采样过后的音色运用在歌曲制作中。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歌中,我们以彝族为例,找到了4位彝族的民歌传承者,和口弦乐器、马布乐器的传承者。彝族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首先为我们演奏了《快乐的彝族》马布曲。马布传承者吉克黑曲说马布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吹的,5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在他们来说是喜丧,因此会吹奏马布,年轻人去世是不吹的。我们深一步的了解知道了马布是可以和其他乐器一同演奏的,并且在甘洛有一个乐队,乐队有马布,葫芦丝,笛子,电吉他和架子鼓这几样乐器。因此我们更加确定将马布音色采样以后完全可以用于电脑音乐编曲制作,丰富我们音乐制作的音色。这次田野工作我们也收集了大量的民歌,丰富了作曲的乐汇,使得电脑音乐制作更富有特色,音乐内容更加贴近西南地区的风格。
另外两位彝族的大姐给我演奏了彝族口弦音乐《劳动歌》,我没发现不论是马布乐器还是口弦乐器,其演奏出来的音高是不能以西方的测量方法来评定的,其乐器音准是独特的。民族乐器用在编曲中已经有了很多例子了,比如在谭维维改编演唱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与溜溜调》中前42秒用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还有著名彝族女歌手阿果的《口弦》歌曲中的前15秒也运用到了口弦乐器进行编曲,使其歌曲富有彝族音乐特点。
发掘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曲调是传承和发展的必然,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工具,在现在数字化的音乐时代,我们在发扬传统民间歌曲和乐器的同时也要与时代相联系,不止是口弦乐器与马布乐器,需要我们发掘传承的民歌和民族乐器有很多,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田野调查工作。
基金项目: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与MIDI电脑音乐,基金编号:CX2018SP133。
作者简介
郜慧琳(1995.5),女,汉族,河南焦作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硕士(音乐)MIDI电脑音乐制作。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