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字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基础,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载体,所以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令人担忧,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业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普遍,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如何减少学生的错别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汉字;错别字;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出现错别字不仅与自身认知特点、学习态度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汉字的特点有关。在学习汉字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就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下功夫,设置一些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更有趣地学习汉字,更正确的书写汉字。
一、追根溯源,形象引导
汉字是一种图形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往往以形表意,因而汉字字形能够产生巨大的联想作用。但是现在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简化汉字,有的汉字字形已经不具有古汉字象形的特点,简化的笔画使得字与字之间的形体越来越相似,增加了学生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但无论形体如何变化,古人的造字意图不会改变。因此对汉字字形的学习,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把握古人造字意图,借助该字原有的形态(甲骨文、金文),利用其象形的特点,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从而掌握该字的字形。
据统计,在《2011年版课标》规定的2500个常用汉字中,有226个属于象形指事字1,如“人、羊、田”等,这类字非常适合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教师在讲解“羊”字时,便从古人造字说起,向学生展示“羊”字从甲骨文()到篆文()再到正楷(羊)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将“”与现实中羊的角联系起来,通过追根溯源将“羊”字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形象记忆,不仅如此,还帮助学生有效辨别“羌、美”等易混字形。
二、图文结合,编写故事
将汉字的学习与中国古代文化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识字教学,也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的故事、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汉字以及汉字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汉字的学习。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在《汉字王国》一书中对汉字的讲述并没有采用非常专业的术语而是把每一个汉字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述,每个故事都会涉及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学习汉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了中国文化,而文化的学习又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汉字。对于有些难理解的词的学习,如“水龙头”,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让学生知道龙与水有关;另一方面展示水龙头的图片和古代龙的形象,学生就会发现水龙头的构造就像一只有着长长的身躯并且张着大嘴的龙的形象,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水龙头”这个词,进而记住字形,也就不会写成“水笼头”。
三、对比强化,加深印象
汉字字形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同或近似之处,因此教师在利用字理开展识字写字教学时还应该进行对比教学,将形相近的字进行比较,找出字形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不同之处进行强化,以引起学生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于一些写错的字,尤其是形近字的区分,教师既可以利用字体的大小、颜色等强化形近字相似部分或易错部分,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动态技术等形成生动鲜明的形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嫩、懒、嗽”,教师可从部件“攵、负、欠”的对比强化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区分。通过分析部件的古文字,可以看出,部件“攵”同“攴”(,像一只手高举一把锄头或斧子),表示攻击的意思;部件“负”(,像一个人驮着贝)表示“用肩驮贝而行”;部件“欠”(,像一个人张大嘴巴吹气)。再结合整字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因为“嫩”所以要保护,攻击一切破坏力量;因为“懒”所以不愿驮着物品而行;而“嗽”其实就是张口出气。通过对部件的强化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区分形近部件,避免出现混用。
四、触类旁通,联想记忆
联想法就是在解析汉字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人创立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为我们类推联想提供了渠道。类推联想可分为两种,一是接近联想。即将不同汉字的意义进行联想。如“美”字,很多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少写或多写一横,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美”分成“羊+大”,寻找“羊”与“美”关系。“美”是美丽、美好之意,“羊”在古代也是吉祥的象征,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并且羊浑身是宝更是得到人们的称赞,所以肥大的羊也就成为人们的美好愿望。在“羊”与“美”之间进行联想,因而也可以减少错别字。同时利用“羊”的美好、吉祥之意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以“羊”为偏旁的一类字,如“样、鲜”。二是相似联想。即将汉字与它形态、性质上相似的实物进行联想。如“柳”字,学生经常在写字时将中间的一撇遗漏掉,因此教师可将“柳”字右边的“卯”比作柳树枝条,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枝条在微风中的样子,微风徐徐吹来,稍细的柳条便随风飘扬,稍粗的柳条则依然不动,而那一撇则是随风飘起的细枝条。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加强记忆。
有效纠正错别字还需要强化识字技巧训练,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让学生养成每日一集和每周一计的好习惯,将每天的错别字进行收集,抄写在错字本上,对自己每周的错别字进行分类统计。然后由教师进行测评,对学生的错别字进行考查,对学生的错字本进行评选,以此来激励学生做到积极纠正错别字,从而有效减少错别字。
參考文献:
[1]柳诚蕊.教育学生纠正错别字五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2]卢谦.识字教学科学化现状与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
关键词:汉字;错别字;课堂教学;策略
学生出现错别字不仅与自身认知特点、学习态度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汉字的特点有关。在学习汉字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就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下功夫,设置一些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更有趣地学习汉字,更正确的书写汉字。
一、追根溯源,形象引导
汉字是一种图形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往往以形表意,因而汉字字形能够产生巨大的联想作用。但是现在使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简化汉字,有的汉字字形已经不具有古汉字象形的特点,简化的笔画使得字与字之间的形体越来越相似,增加了学生理解汉字字形的难度。但无论形体如何变化,古人的造字意图不会改变。因此对汉字字形的学习,不妨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把握古人造字意图,借助该字原有的形态(甲骨文、金文),利用其象形的特点,分析汉字演变的过程,从而掌握该字的字形。
据统计,在《2011年版课标》规定的2500个常用汉字中,有226个属于象形指事字1,如“人、羊、田”等,这类字非常适合采用追根溯源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教师在讲解“羊”字时,便从古人造字说起,向学生展示“羊”字从甲骨文()到篆文()再到正楷(羊)的字形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将“”与现实中羊的角联系起来,通过追根溯源将“羊”字形象化,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形象记忆,不仅如此,还帮助学生有效辨别“羌、美”等易混字形。
二、图文结合,编写故事
将汉字的学习与中国古代文化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实物等直观教具进行识字教学,也可以穿插一些历史的故事、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汉字以及汉字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汉字的学习。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在《汉字王国》一书中对汉字的讲述并没有采用非常专业的术语而是把每一个汉字当做一个故事来讲述,每个故事都会涉及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学习汉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了中国文化,而文化的学习又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汉字。对于有些难理解的词的学习,如“水龙头”,教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让学生知道龙与水有关;另一方面展示水龙头的图片和古代龙的形象,学生就会发现水龙头的构造就像一只有着长长的身躯并且张着大嘴的龙的形象,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水龙头”这个词,进而记住字形,也就不会写成“水笼头”。
三、对比强化,加深印象
汉字字形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同或近似之处,因此教师在利用字理开展识字写字教学时还应该进行对比教学,将形相近的字进行比较,找出字形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不同之处进行强化,以引起学生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
对于一些写错的字,尤其是形近字的区分,教师既可以利用字体的大小、颜色等强化形近字相似部分或易错部分,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动态技术等形成生动鲜明的形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嫩、懒、嗽”,教师可从部件“攵、负、欠”的对比强化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区分。通过分析部件的古文字,可以看出,部件“攵”同“攴”(,像一只手高举一把锄头或斧子),表示攻击的意思;部件“负”(,像一个人驮着贝)表示“用肩驮贝而行”;部件“欠”(,像一个人张大嘴巴吹气)。再结合整字表达的意义进行理解,因为“嫩”所以要保护,攻击一切破坏力量;因为“懒”所以不愿驮着物品而行;而“嗽”其实就是张口出气。通过对部件的强化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区分形近部件,避免出现混用。
四、触类旁通,联想记忆
联想法就是在解析汉字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人创立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为我们类推联想提供了渠道。类推联想可分为两种,一是接近联想。即将不同汉字的意义进行联想。如“美”字,很多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少写或多写一横,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将“美”分成“羊+大”,寻找“羊”与“美”关系。“美”是美丽、美好之意,“羊”在古代也是吉祥的象征,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并且羊浑身是宝更是得到人们的称赞,所以肥大的羊也就成为人们的美好愿望。在“羊”与“美”之间进行联想,因而也可以减少错别字。同时利用“羊”的美好、吉祥之意还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以“羊”为偏旁的一类字,如“样、鲜”。二是相似联想。即将汉字与它形态、性质上相似的实物进行联想。如“柳”字,学生经常在写字时将中间的一撇遗漏掉,因此教师可将“柳”字右边的“卯”比作柳树枝条,引导学生想象柳树枝条在微风中的样子,微风徐徐吹来,稍细的柳条便随风飘扬,稍粗的柳条则依然不动,而那一撇则是随风飘起的细枝条。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加强记忆。
有效纠正错别字还需要强化识字技巧训练,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巩固学生的记忆,养学生的改错意识,让学生养成每日一集和每周一计的好习惯,将每天的错别字进行收集,抄写在错字本上,对自己每周的错别字进行分类统计。然后由教师进行测评,对学生的错别字进行考查,对学生的错字本进行评选,以此来激励学生做到积极纠正错别字,从而有效减少错别字。
參考文献:
[1]柳诚蕊.教育学生纠正错别字五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10)
[2]卢谦.识字教学科学化现状与实践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