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中始终藏着一片蔚蓝的海。那种海梦幻唯美,但真实可及,就像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那靠近海岛沙滩的、浅浅淡淡的泛蓝海水。像是用颜料染成,蓝得那么纯、那么澄澈通透,可以一眼看到沙底。海,带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绵绵的诗意与遐想。
小时候,最先从书里认识海。书里的海总是神奇,有许许多多生物与奥秘,它的优美、辽阔总让人产生无尽向往。对那时的我来说,海很神秘,无比博大与深奥。那些描写海边情景的文字,成了我最初的大海印象:有好看的沙滩,有一阵阵冲上沙滩的海水,有清爽怡人的海风,有洒落在沙滩上与石头角落的七彩贝壳。最后,还有灿烂阳光映照海面,有蓝天白云映衬,有海鸟在上空飞翔,有阵阵涛声回响,有椰树等热带植物遍布岸边,这一切都让海增添更迷人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画卷。及至后来,读到那些航海者在海上的探险故事以及什么孤岛、神话传说等,更让我觉得海简直充满魔力,不可思议,让人着迷。
那时,很想去海边的原因是有漂亮的贝壳。这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尤其是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而且我那时没钱买玩具。书上那些漂亮的贝壳图片就像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梦,不停地勾挠着我的心,让我一次次地幻想大海的样子。读四年级时,学校组织一次秋游,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海边。
第一次见海十分兴奋。老远就听见海的阵阵波浪声,当我们远远见到海时,就开始议论不停。等到越来越近时,大家就兴冲冲地加快速度,有的索性跑上去。踩在又软又细的沙滩上,舒服极了。我们纷纷脱了鞋,蹲下身来摸这与众不同的沙子,对从小生长在县城的我们来说,当然新鲜。有的干脆抓起沙子,乱扔一气;有的索性就倒在地上翻滚,玩耍。当然,我们还是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走到海边戏水,让海水滋润我们的小脚丫。海水没过脚时,感觉有些痒,又带来一丝丝清凉。我们都在海水浸过的沙滩上走出一行行稚嫩的小脚印,这是我们留给大海的印记。有时潮要涌上来时,我们就慌忙跑上来,仿佛在和它捉迷藏。
我先在海边走一小会,就连忙去寻找贝壳的踪影。但天气不好,没有阳光,阴着天,风有些大,老师不让我们太靠近海。于是,我似乎总也找不到贝壳,只看到一些碎片状的贝壳残骸。我不甘心,走上来,去沙滩旁的那些石头缝里寻找。果然,找到个头大的贝壳,是粉红色,扇面形状,上面有竖状条纹,色彩纯洁,没有杂质,一如大海的唯美。我如获至宝,满足地藏在兜里。这更激起我的热情,不停地把手伸到石头缝里寻找,总算找到几个,没有白走这一趟。
回来后,我把这些贝壳放在玻璃瓶里,倒上水,再放上些石头、水草,也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我时常望着它们发呆,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有时也把手伸进去把玩,触摸它们外壳。我时常做梦,想象这些贝壳当初是怎样在海底生活,经历过怎样一番磨难,最后被冲到岸边。想着想着,我就乐了,获得满足感。只要有空,我总喜欢看这些贝壳,看见它们,仿佛就看见大海,并且定期换水,仿佛它们真的有生命。
时光流转,人世匆忙。生活的忙碌与复杂渐渐疏淡了我对大海的念想与向往。直到两年前,我才又一次来到海身边。
一切都不是有意而为之。到厦门参加培训,晚上无事可做,一个人就外出走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海,于是欣然前往。这里的海边很热闹,位于岛内思明区书法广场旁,正是城市中心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的在海边游泳,有许多孩子在沙滩上玩耍、堆沙子,有的在打球,有的在海边走走,有的躺在沙滩上,好一派热闹景象,男女老少都有。我坐在地上,抚摸着细细沙子,却感到很安恬,内心极其宁静。
忽然就被这样的景象迷住。心想:这样的海多好,不冷清,不会高处不胜寒。那时,我虽然寂寞,但假如要我永远在那里寂寞下去,我也愿意。因为这是繁华中的寂寞,热闹中的寂寞,恰到好处。相比乡村大海,这里的海显得柔软,有人情味。那些年,我正经历生活的种种阵痛,内心极其失落、难过,对生活充满迷惘。而那样的海,恰好温暖我的心,让我心动不已。
我就那样坐着,感受夏夜的海风,感受这热闹的氛围,感受这澎湃的海浪声,对海的向往再次从内心升起。海激起我身上多年未曾见过的激情。我卷起裤腿,拎着鞋,决定像个孩子,走到海边戏水。我一个人在浅浅的海水里走着,甚至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跳着,像是在和水嬉戏,任海水打湿我的裤腿。我也把这样的海,深深地藏在心里。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我不可能在这里永久住下来。但我们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海。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多美的意境与画面,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有几个人能有这种幸福,可以遠离生活,整天惬意地面对大海。有的人有,他们购买豪华的海边别墅,把房子的整面墙做成透明的落地窗,于是真的可以面朝大海。不过,他们繁忙的身影证明,事实上,他们也只是短暂、匆匆地面朝大海,并不能真正领会大海之美。
现在,我突然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大海。电视上经常出现人们在沙滩上晒太阳,一派悠闲自在的样子。有的人更是拿着滑板在海里惬意地冲浪,驾驭海浪,他们更像在海上飞。这样的感觉一定很痛快。还有那首《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看这歌词,就叫人留恋,浮想联翩。这一切只因海代表着一种视觉之美,有一种更好、更干净的环境与辽阔之感,让人心里变得舒坦,心胸开阔,什么事也都可以暂时释然。而海恰恰满足人们这样的期待,海成了人们赞美的意象。
忽然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不愿从什么文学背景或者任何专业分析的角度看待这部作品。我只愿纯粹地把它当做一部温暖的小说来读,当成一片只属于老人的海。是老人自己营造的一片海,是老人征服大自然的海,是老人想要的海,是老人的天堂与乐园。老人,就是这片海的王者,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不必再被任何外力所牵绊与击伤。哪怕最后,老人捕获的鱼照样被鲨鱼吞食了,但他并没有失败。如此,这样的海才别有生气,让人敬仰。
我也希望能有老人这样的海,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并且有实在意义的海。我知道,我不可能住在海边,但心中始终萦绕着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我向往的海。浩淼无边,明月相照,人在天涯,壮哉,美哉!一叶扁舟缓缓地从海面上飘过,这是诗意的海,可以让人沉醉,忘却人间烦扰事,也是一种慰藉。我还希望,可以像画家那样,坐在大海前,用七彩画笔,一笔一笔虔诚、庄严地描绘出它的样子,与海共在。
海,不过是种象征,能不能与海为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深处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海”。
小时候,最先从书里认识海。书里的海总是神奇,有许许多多生物与奥秘,它的优美、辽阔总让人产生无尽向往。对那时的我来说,海很神秘,无比博大与深奥。那些描写海边情景的文字,成了我最初的大海印象:有好看的沙滩,有一阵阵冲上沙滩的海水,有清爽怡人的海风,有洒落在沙滩上与石头角落的七彩贝壳。最后,还有灿烂阳光映照海面,有蓝天白云映衬,有海鸟在上空飞翔,有阵阵涛声回响,有椰树等热带植物遍布岸边,这一切都让海增添更迷人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画卷。及至后来,读到那些航海者在海上的探险故事以及什么孤岛、神话传说等,更让我觉得海简直充满魔力,不可思议,让人着迷。
那时,很想去海边的原因是有漂亮的贝壳。这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尤其是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而且我那时没钱买玩具。书上那些漂亮的贝壳图片就像一个个闪着金光的梦,不停地勾挠着我的心,让我一次次地幻想大海的样子。读四年级时,学校组织一次秋游,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海边。
第一次见海十分兴奋。老远就听见海的阵阵波浪声,当我们远远见到海时,就开始议论不停。等到越来越近时,大家就兴冲冲地加快速度,有的索性跑上去。踩在又软又细的沙滩上,舒服极了。我们纷纷脱了鞋,蹲下身来摸这与众不同的沙子,对从小生长在县城的我们来说,当然新鲜。有的干脆抓起沙子,乱扔一气;有的索性就倒在地上翻滚,玩耍。当然,我们还是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走到海边戏水,让海水滋润我们的小脚丫。海水没过脚时,感觉有些痒,又带来一丝丝清凉。我们都在海水浸过的沙滩上走出一行行稚嫩的小脚印,这是我们留给大海的印记。有时潮要涌上来时,我们就慌忙跑上来,仿佛在和它捉迷藏。
我先在海边走一小会,就连忙去寻找贝壳的踪影。但天气不好,没有阳光,阴着天,风有些大,老师不让我们太靠近海。于是,我似乎总也找不到贝壳,只看到一些碎片状的贝壳残骸。我不甘心,走上来,去沙滩旁的那些石头缝里寻找。果然,找到个头大的贝壳,是粉红色,扇面形状,上面有竖状条纹,色彩纯洁,没有杂质,一如大海的唯美。我如获至宝,满足地藏在兜里。这更激起我的热情,不停地把手伸到石头缝里寻找,总算找到几个,没有白走这一趟。
回来后,我把这些贝壳放在玻璃瓶里,倒上水,再放上些石头、水草,也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我时常望着它们发呆,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有时也把手伸进去把玩,触摸它们外壳。我时常做梦,想象这些贝壳当初是怎样在海底生活,经历过怎样一番磨难,最后被冲到岸边。想着想着,我就乐了,获得满足感。只要有空,我总喜欢看这些贝壳,看见它们,仿佛就看见大海,并且定期换水,仿佛它们真的有生命。
时光流转,人世匆忙。生活的忙碌与复杂渐渐疏淡了我对大海的念想与向往。直到两年前,我才又一次来到海身边。
一切都不是有意而为之。到厦门参加培训,晚上无事可做,一个人就外出走走。忽然发现,不远处有海,于是欣然前往。这里的海边很热闹,位于岛内思明区书法广场旁,正是城市中心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的在海边游泳,有许多孩子在沙滩上玩耍、堆沙子,有的在打球,有的在海边走走,有的躺在沙滩上,好一派热闹景象,男女老少都有。我坐在地上,抚摸着细细沙子,却感到很安恬,内心极其宁静。
忽然就被这样的景象迷住。心想:这样的海多好,不冷清,不会高处不胜寒。那时,我虽然寂寞,但假如要我永远在那里寂寞下去,我也愿意。因为这是繁华中的寂寞,热闹中的寂寞,恰到好处。相比乡村大海,这里的海显得柔软,有人情味。那些年,我正经历生活的种种阵痛,内心极其失落、难过,对生活充满迷惘。而那样的海,恰好温暖我的心,让我心动不已。
我就那样坐着,感受夏夜的海风,感受这热闹的氛围,感受这澎湃的海浪声,对海的向往再次从内心升起。海激起我身上多年未曾见过的激情。我卷起裤腿,拎着鞋,决定像个孩子,走到海边戏水。我一个人在浅浅的海水里走着,甚至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跳着,像是在和水嬉戏,任海水打湿我的裤腿。我也把这样的海,深深地藏在心里。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短暂的,我不可能在这里永久住下来。但我们都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海。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多美的意境与画面,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有几个人能有这种幸福,可以遠离生活,整天惬意地面对大海。有的人有,他们购买豪华的海边别墅,把房子的整面墙做成透明的落地窗,于是真的可以面朝大海。不过,他们繁忙的身影证明,事实上,他们也只是短暂、匆匆地面朝大海,并不能真正领会大海之美。
现在,我突然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大海。电视上经常出现人们在沙滩上晒太阳,一派悠闲自在的样子。有的人更是拿着滑板在海里惬意地冲浪,驾驭海浪,他们更像在海上飞。这样的感觉一定很痛快。还有那首《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看这歌词,就叫人留恋,浮想联翩。这一切只因海代表着一种视觉之美,有一种更好、更干净的环境与辽阔之感,让人心里变得舒坦,心胸开阔,什么事也都可以暂时释然。而海恰恰满足人们这样的期待,海成了人们赞美的意象。
忽然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不愿从什么文学背景或者任何专业分析的角度看待这部作品。我只愿纯粹地把它当做一部温暖的小说来读,当成一片只属于老人的海。是老人自己营造的一片海,是老人征服大自然的海,是老人想要的海,是老人的天堂与乐园。老人,就是这片海的王者,可以主宰自己的一切,不必再被任何外力所牵绊与击伤。哪怕最后,老人捕获的鱼照样被鲨鱼吞食了,但他并没有失败。如此,这样的海才别有生气,让人敬仰。
我也希望能有老人这样的海,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并且有实在意义的海。我知道,我不可能住在海边,但心中始终萦绕着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我向往的海。浩淼无边,明月相照,人在天涯,壮哉,美哉!一叶扁舟缓缓地从海面上飘过,这是诗意的海,可以让人沉醉,忘却人间烦扰事,也是一种慰藉。我还希望,可以像画家那样,坐在大海前,用七彩画笔,一笔一笔虔诚、庄严地描绘出它的样子,与海共在。
海,不过是种象征,能不能与海为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深处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