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
【关键词】文道结合 德育内涵 审美教育 随风潜入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文"指文章形式,"道"指思想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1. 确立以体验生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2.充分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文以载道,道在其中"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象文化知识那样明显,他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这就要求我们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性,从深层上挖掘。语文教学中,形象的东西比较多,这些形象中往往倾注了作家深刻的思想和浓厚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师应挖掘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深入钻研,如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詹天佑》、季羡林的《我的母亲》等,这些课文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利用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课文,如《九色鹿》《诚实与信任》的主题是教育学生做人要讲信用,感受到"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颐和园》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穷人》一课,在欣赏名篇的同时,使学生认识了穷苦大众身上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理解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总结出来的"道"势必带些牵强和空洞,培养学生独具慧眼,感悟文本的美,引领学生受益一生的就是靠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山中访友》一文,它是一篇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让学生领悟了大自然的美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写了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展示了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一代伟人,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一个具有人格美的人才能被许许多多的人尊重和崇拜。当然,美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坚韧美,蔺相如宽以待人的胸怀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美,焦裕禄"心里装着全县人民,而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境界美,张思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风格美;去理解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风格美、语言美;去理解品味亲人朋友之间的真情美等等,使学生思接千里,放眼未来,想美的事,说美的话,做美的人,在美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成为真正的"四有"人才。
综上所述,把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为真正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文道结合 德育内涵 审美教育 随风潜入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在其中。""文"指文章形式,"道"指思想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该怎样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1. 确立以体验生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2.充分钻研语文教材,挖掘德育内涵——"文以载道,道在其中"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象文化知识那样明显,他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这就要求我们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性,从深层上挖掘。语文教学中,形象的东西比较多,这些形象中往往倾注了作家深刻的思想和浓厚的情感。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师应挖掘每篇文章中的德育因素,深入钻研,如含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的课文:《詹天佑》、季羡林的《我的母亲》等,这些课文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利用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课文,如《九色鹿》《诚实与信任》的主题是教育学生做人要讲信用,感受到"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说勤奋》《李时珍夜宿古寺》等课文,让学生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颐和园》则可以看作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穷人》一课,在欣赏名篇的同时,使学生认识了穷苦大众身上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理解了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总结出来的"道"势必带些牵强和空洞,培养学生独具慧眼,感悟文本的美,引领学生受益一生的就是靠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山中访友》一文,它是一篇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让学生领悟了大自然的美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写了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展示了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一代伟人,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一个具有人格美的人才能被许许多多的人尊重和崇拜。当然,美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坚韧美,蔺相如宽以待人的胸怀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美,焦裕禄"心里装着全县人民,而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境界美,张思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风格美;去理解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风格美、语言美;去理解品味亲人朋友之间的真情美等等,使学生思接千里,放眼未来,想美的事,说美的话,做美的人,在美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成为真正的"四有"人才。
综上所述,把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为真正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