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故事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昨天晚上不是泡了个通宵,如果此刻“彩虹坊”里放的不是哼哼唧唧的爵士乐,如果不是正巧挑了张整个儿罩在阳光下的靠窗的长沙发,萧可应该没有理由打出那么夸张的一个哈欠。
  何况,说到天大去,总归也只是一个哈欠。打便打了,对面的那位——哦,EMAIL里自称叫孤云的小姐,有必要为了一个哈欠就哭成那样吗? “我就晓得,没有人会拿我当回事,”孤云一边哭一边咬牙:“不说了,白白浪费您的休息时间……”
  采访机还在嘶嘶地转,节奏正好跟上孤云强自压抑的呜咽声。萧可将它往旁边挪了挪,手伸过去一半,又缩回来;对不起三个字在舌头上转了一圈,又全咽下去。为什么道歉?就因为哈欠?!
  哈欠之前,萧可的整套规定动作无懈可击。微笑,亮记者证,指着名片上“都市晚报,情感沙龙主持”的头衔声情并茂地背诵开场白:“我们栏目你肯定很熟悉。感谢你的信任。你写在EMAIL上的故事,哦,”讲到这里照例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配一个关切的眼神,“怎么说呢,我想你一定有更多的话要说。你讲,我听。”
  一切都匀速行进在流水线上,萧可是指挥若定的熟练工。怎么能不熟练呢?从前年栏目开张算起,萧可不晓得听了多少个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前一阵晚报 “三日一微调,五日一大变”,改版改得人人自危,可是“情感沙龙”仗着老有卫生棉、护手霜之类的广告商哭着喊着要求冠名赞助,非但没有下马之虞,萧可还经常给领导找去商量怎么扩版。“在空间日渐狭窄、压力越来越重的都市里,”领导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心理咨询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小萧啊,你的角色既是记者,又是心理医生。”
  就为了这句话,萧可业余去师大心理学专业读了三个月的进修班,像“情感移入”、“抑郁伴躁狂”之类的术语搬来一大筐,回到报社里哗啦啦兜底倒下来,一点儿也不浪费——“情感沙龙”每期登一则读者向萧可口述的故事,后面总要跟一段萧可写的点评,痛陈利害之余就得靠几个术语压压阵方才显得牌子正、腔调足。如此字正腔圆的名牌栏日,也难怪萧可的信箱里总是被痴男怨女的来信撑爆掉。想想当初刚开张,生怕没有好选题,萧可还做好了自己编故事的准备,现在才知道那纯粹是杞人忧天。真的会有那么多整晚整晚睡不着的人,把萧可当成将坠悬崖前视野里最后一根藤枝,死死地抓在手里。
  然而,除了花两三个钟头听他们讲讲话、掉掉泪,萧可还能做什么更有用的事呢?每个礼拜听一个别人的故事。久而久之,故事就越来越只是个故事,哪怕它对于那个“别人”而言,也许意味着一世。人人都在说如今萧主持下笔越来越老到,分析越来越专业;只有她自己晓得,这种情形有点像久经沙场的外科医生,任是怎样的花容月貌,到他们眼里都不过是一尊解剖意义上的骨骼。 就拿眼前这位“孤云”来说吧,撇开那些一唱三叹的“求不得,爱别离”,故事的核心不过就是有妇之夫的始乱终弃,老掉牙的程式,萧可有的是对付这个套路的知识储备,只等她讲完就可以拿出来秀秀,回头还能用在文章里……然而,本来运转正常的流水线偏偏卡在一个该死的哈欠上打了滑,孤云仿佛从自己的梦里骤然坠回了人间——啊,不,是布满了流水线的车间。像她这样刚在爱情炼狱里下过油锅的人,都把心尖磨得如同发丝般细密,愣是可以透过一个哈欠的表面,听见全世界的嘲笑和侮慢。从积极的方面看,萧可想,也可能是她早就想哭出来,冲动积压许久,这下总算是让一个哈欠给成全了。
  好一阵沉默。萧可定了定神,就眼前的薰衣草茶的口味和功用作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评价,算是又逮住了话头。于是孤云又讲下去,只是眼神再不愿与萧可的视线相碰,语速也调高了一档,仿佛只是为了配合萧可把今天的活干完。
  这个节骨眼上,萧可的手机偏不知趣,此起彼伏地闹腾起来,响到第三次时萧可深吸一口气,接起手机一字一顿地说,“对不起,我在工作。”
  “我知道你在工作,”是男朋友刘洋的声音:“就想问你一句,看到我给你的信了吗?我想你已经作出决定了吧。”
  刘洋的声音很蹊跷,仿佛分成两层,最柔软的壳里嵌了最坚硬的核,逼得萧可不由自主地追问下去:“啊?什么决定?我忙叼,两天没顾上看邮箱了。出什么事了?”
  “呃……算了,你看了信再说不迟……”
  “很严重的问题,对吗?”萧可觉得四周的空气全凝固了,统统粘在“彩虹坊”新刷的粉蓝色墙壁上,晕开一片雾气。
  “我想了很久,我没有勇气跟你结婚。我不能骗自己……“
  他想逃婚?上礼拜刚拍了结婚照,说好这个周末去订酒席……萧可的第一反应是几乎要笑出来,这事儿仿佛跟自己无关,仿佛她只是在做一个新的采访,在听一个别人的故事。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又干又冷,拼命挣脱开她的大脑——那个装满了心理学术语的大脑的控制,由着自己的性子对着话筒吼:“你他妈的开什么国际玩笑!……”
  萧可不知道自己骂了多久,也不知道最后她是怎样一把将手机扔到了地上。直到孤云拣起手机怯生生地递到萧可手里,她才意识到自己是彻底失态了。“喝一口茶吧,”孤云没话找话说:“薰衣草,可以安神的,对吗?”
  萧可的眼里一阵潮湿。上帝作证,她哭并不是因为让刘洋给忽悠了;她哭,是因为堂堂情感沙龙的名牌主持,居然拿起了采访对象端来的茶,居然一言不发地听她开导:“别难过,最伤心的时候熬过去,就会轻松一点,你看我……”
  屁话。事情是出在我身上,你当然不会难过,萧可几乎要喊出来,到底还是忍住了。
  “情感沙龙”做到第82期,萧可平生第一次采访失败,交不出稿子来。然而,三个月后,那个叫“孤云”的采访对象发了一封EMAIL给她,信里只有两句话:“谢谢你,让我知道,我的故事,你的故事,别人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同一个故事。我已经完全缓过来了,你呢?”
其他文献
李银河在她的个人博客上援引北京女病人的话说,珍惜生命,远离傻逼。然后我就看到有人在那里说,珍惜生命,远离博客。  我还得在那句名言后面再添上一句:远离名人博客。  据非官方统计,徐静蕾是名人博客里“博”得最好的,点击率超过三千万。这归功于徐静蕾能写,每天都写,连不写的时候,也要留下一句:今天累了,不想写了。以前只听说徐静蕾的书法不错,得过一个全国的奖,没想到写作也相当不赖,想想,同时三千万人在看一
期刊
童年的记忆并不愉快,仿佛一切的不快都和父母的严厉管教有关。父母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所以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中国家庭的特征。  童年一直是伴随着音乐的,音符进构成童年回忆的细胞。  大提琴和流行音乐贯穿了我整个童年。  我可以称自己为一名“琴童”,整整8年的学琴生涯占据了我的童年,父母每个月省吃俭用只是为了给我请最好的辅导老师,一节课100元的费用对工薪家庭来说算得上一
期刊
具有一定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年轻人被称作小资。那群退休了的人,他们依据自己的品位和学识,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该称为老资呢?  老石名叫石梁平,见面时,他就让我这么称呼。  老石是个忙人,年青时,在日本留过学,满载一肚子大和文化回来;从事旅游行业工作时,在东南亚呆过一段时间,也是风风火火。现在虽然退休已有好些年头,但一点也不闲着,花梨、沉香、瓷器、黎锦,手头上都有把玩。他参加
期刊
作为一种时尚运动和休闲方式,现代马术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高端人士的青睐,并日渐成为社会精英名流交往娱乐、强身健体以及旅游度假的首选。  马术在欧洲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今人们所说的“马术”,大抵是指这种源于西方的欧式国际马术。既包括盛装舞步、超越障碍等奥运会比赛项目,也包括马术训练、马术旅游、马术表演等。在这里,我们把它统称为“现代马术”。  马术比赛: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演变  
期刊
在海南岛的西北部、滨临北部湾东岸,有一座人口超过100万的美丽城市——儋州市,与海口、三亚市一起呈三角形鼎立在海南岛上。在古代文献中此处标为“儋耳”,现在考证它的来历,仍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古籍中多处记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的名字,如《海内南经》记载:“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胸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日相虑。”,《大荒北经》中又记:“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
期刊
5年前,我为《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做访谈,采访了一批60年代出生的导演,搬着小板凳,看场院里放映露天电影是我们共同的记忆。每一次的期待和不安的等待,对风中微微晃动的白色幕布充满幻想和渴望,以及往返途中的结伴而行、第二天在幼儿园里的炫耀……童年,似乎没有比这个再美好、再奢侈的玩乐过程了。  当年的玩,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个很广泛的概念。玩,不一定是指有多好玩的玩具,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孩子们很多时候
期刊
我女儿妞妞是80年代生人,我们这一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特别不理智的一茬人,也难怪,自己当年被耽误了,没有文化,急得。所以我们给孩子的玩具往往赋予教育意义,孩子特别不喜欢,或者是孩子刚刚露出喜欢的神色,父母便升级加码,使小小的喜欢被那大大的“意义”起跑。  妞妞3岁半以后,我给她的玩具是一架用国指标买的日本产电子琴。我自己没有乐意细胞,五音不全,简谱也搞不太明白,只有顽强的意志,每天拿把尺坐在她旁
期刊
一晃,女儿快16岁了。想想她的成长,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网络游戏了。  女儿不是那种用功学习的先进生,总靠临时把佛脚混个不错的成绩,教过她的老师都夸她聪明,而聪明的孩子不安分,在这点上,我有点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就让她中了网络游戏的毒。  青春期的叛逆,部要有个出口啊。小学六年级,女儿开始闹着不上学,要自己在家自学。动用了老师、新人一大堆,才让她又背起书包上学校。  上了初中,不爱运动,又不爱交游的
期刊
[家长版]  中产阶级兴起后,根据杜布莱的说法,人们是这样花钱的:“他们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有额外的房间可使自己不受干扰,他们还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  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在服装、快餐饮食、娱乐方式、价值观、消费神话、各利憧憬等等方面,成年人和孩童的
期刊
前两天,有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发现。他的办公室里有个从河南来的女孩子,硕士,在上海工作已经六七年了,有了上海户籍,买了房子,是名副其实的新上海人。但她最近在努力地学习上海话,这让他觉得有些奇怪。现在在上海单位的办公室里,日常通用的已经是普通话,新进单位的上海小青年不说,就是像他这样的将近退休年纪的某级领导,也迁就地用洋泾浜国语与人交谈。有笑话说,在高级办公楼里,除了勤杂工可能操上海话,其余的都说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