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的科学课程中一种“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的广阔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搜索相关的信息内容,积极探索新的知识,合作交流,内化迁移。这样以来,学生便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网络教学的情境性和模拟功能,催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主动意识
“学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的超媒体功能正是通过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等感官刺激,使学生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来,产生积极、持久的探究学习动力。
1. 再现生活情景
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与生活》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雾、雨、晴、雪的各种天气以及在各种天气下人们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所感受的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整个课程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意会二者的关系。
2. 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科学知识课程中,包含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模拟的功能,可以实现微观放大、宏观变小、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不少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难点,教师首先运用CAI课件模仿再现日食发生的整个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色的天空中,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影面逐渐变大,最后天空中一片漆黑,太阳哪里去了呢?学生带着疑问,注视着屏幕,太阳又慢慢地出来了,大地恢复了一片光明。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推测,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體挡住了,答案显然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模拟现象进行推理:这个天体是什么样?是怎样运动的?有可能是什么?然后结合三球仪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初步得出日食的成因。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问题,主动调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二、把握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网络技术为教学构建了自主开放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主动地发现,积极地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1. 开放教学过程
网络构建下的教育教学是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提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与文本资源进行比较、重组,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有利于生存的本领》一课中,由于动物的生存本领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教给学生,学生研究的兴趣又各不一样。因此,教学中,老师就把相关的内容制成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的资料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通过搜集所需的资料,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在课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到互联网上去搜集有关信息。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开放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具有超文本化的优势。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跳跃性、重复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把知识学活。例如学习《水在哪里》一课,学生通过搜集相关的自然知识知道水资源在我国的匮乏,从而体会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我设计了“保护泉水”这样一个户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完善了课文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水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节约用水,保护泉水,把我们的环境创设得更美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教授曾经谈到:网络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在中国更为明显。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者更应该把网络作为自己教学的有力助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体现了动口、动手、动脑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一、利用网络教学的情境性和模拟功能,催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主动意识
“学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只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的超媒体功能正是通过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等感官刺激,使学生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来,产生积极、持久的探究学习动力。
1. 再现生活情景
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与生活》一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雾、雨、晴、雪的各种天气以及在各种天气下人们的生活情况,让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所感受的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整个课程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意会二者的关系。
2. 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科学知识课程中,包含有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以及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模拟的功能,可以实现微观放大、宏观变小、化暗为明、变不可见为可见。例如:《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由于日食这种自然现象比较少见,不少孩子从未亲眼见过,如果仅仅通过演示、讲解、阅读等方法,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为了突破这个学习难点,教师首先运用CAI课件模仿再现日食发生的整个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色的天空中,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了,慢慢的,黑影面逐渐变大,最后天空中一片漆黑,太阳哪里去了呢?学生带着疑问,注视着屏幕,太阳又慢慢地出来了,大地恢复了一片光明。这时候,教师让学生推测,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體挡住了,答案显然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观察的模拟现象进行推理:这个天体是什么样?是怎样运动的?有可能是什么?然后结合三球仪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初步得出日食的成因。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种问题,主动调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二、把握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网络技术为教学构建了自主开放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广阔的活动空间中,主动地发现,积极地思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获得面向未来的能力。
1. 开放教学过程
网络构建下的教育教学是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通过网络提供的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与文本资源进行比较、重组,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有利于生存的本领》一课中,由于动物的生存本领很多,老师不可能一一教给学生,学生研究的兴趣又各不一样。因此,教学中,老师就把相关的内容制成学生可以自由查阅的资料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确定研究的内容,然后通过搜集所需的资料,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不仅在课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到互联网上去搜集有关信息。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开放教学内容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具有超文本化的优势。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跳跃性、重复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网络提供的巨大资源,对学习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扩宽自己的知识面,把知识学活。例如学习《水在哪里》一课,学生通过搜集相关的自然知识知道水资源在我国的匮乏,从而体会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这节课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我设计了“保护泉水”这样一个户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完善了课文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水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节约用水,保护泉水,把我们的环境创设得更美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教授曾经谈到:网络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在中国更为明显。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者更应该把网络作为自己教学的有力助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育教学,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体现了动口、动手、动脑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