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
【机 构】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 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温州 325027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干眼患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CSN)和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及停止配戴后两者的变化。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31例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近视眼患者,男性10例,女性21例;年龄(23.4±1.4)岁,予以配戴软性接触镜6个月后停戴。戴镜前、戴镜1和6个月、停戴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获取角膜中央和周边部的DC和CSN,同时进行眼表疾病指数问卷和干眼等相关检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各指标在不同随访时间的变化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影响共聚焦相关参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结果眼表疾病指数问卷指数及角膜染色分级在戴镜1个月后增高(P
其他文献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儿科疾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日益增加,人工智能作为新兴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新生儿领域,在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得以应用,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新生儿领域中的应用及未来前景进行综述。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易发生反复、严重、持续或致死性感染。熟悉PID感染防治措施有利于对这类疾病患儿进行慢病化管理及改善预后。本文主要介绍PID感染防治措施中的一般措施、疫苗接种、抗生素应用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
随着与屈光手术相关的材料、设备及技术飞速发展,选择行屈光手术摘掉眼镜的人数与日俱增。而不同年龄段人群行屈光手术的需求和效果不同,如何提升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屈光手术的长期满意度,应是屈光手术医师关注的重点。年龄相关因素不仅是屈光手术方式选择及其设计方案的重点考量因素,也是术前沟通、宣传教育及术后随访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和论述年龄相关因素对屈光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强调关注年龄相关因素并个性化选择屈光手术方式,强化屈光手术围手术期眼健康教育,是屈光手术获得长期理想术后视觉质量,提升屈光不正患者屈光手术后全生命周期
屈光手术作为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之一,以其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长期稳定性,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屈光手术的类型主要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及晶状体屈光手术两大类型,各类型手术方式均有其独自的优缺点,术者应根据自身技术条件和每一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方式,如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板层角膜屈光手术,或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在进行术前评估及术后疗效评价时,除关注裸眼视力及屈光状态外,还应从主观及客观两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视觉质量评价。屈光手术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眼行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后1年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适配参数的改变。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自2018年5至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门诊接受快速CXL的进展期圆锥角膜患者41例(53只眼),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20.46±4.15)岁。根据角膜最薄点厚度是否≥450μm分为去上皮组(33只眼)和经上皮组(20只眼),分别采用去上皮术式和经上皮术式行CXL。术前及术后6周适配RGPCL并追踪配适情况至术后12个月。所有患眼术前和
目的探讨经内路房水通路重建术(ABiC)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合并白内障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POAG(早、中、晚期)合并白内障,拟行ABiC联合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按术前眼压控制情况、视野平均缺损、小梁网色素分级评分进行分组,记录术前和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组术眼的眼压、视野、视神经情况及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
目的分析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眼控制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验配并坚持配戴角膜塑形镜24个月的137例近视眼儿童的资料,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随机法随机选取其中91例为建模组[男性53例,女性38例;年龄(11.24±1.69)岁],其余46例为验证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11.09±1.66)岁]。记录戴镜前的情况,包括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瞳孔面积及角膜形态学参数,并测量角膜塑形镜偏心及戴镜前和戴镜
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
目的分析2个时间点河北省涿州市学龄儿童的屈光状态变化和近视眼患病情况。方法队列研究。于2019年6至8月对涿州市区6~14岁的中小学生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查,并于2020年6至8月再次对该人群进行检查。纳入检查资料完整的30412名受检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5861名(52.2%),女性14551名(47.8%);年龄(10.0±2.7)岁。对受检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并以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D的标准筛查近视眼。分类数据比较采用χ²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