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且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南北的封建王朝。在蒙古人统治元朝的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以及东西方交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考古学角度研究蒙古人墓葬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进程,也是蒙元考古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蒙古族特殊的墓葬方式,加之蒙元时期的墓葬发掘材料庞杂族别和宗教信仰复杂,使对于蒙元时期统治阶级蒙古人墓葬缺乏系统的研究,对于蒙古人墓葬族别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总结已经发现的蒙元时期的元代墓葬,从中找出关于蒙古人墓葬族别断定的依据。
关键词:北方地区 蒙元时期 蒙古人 墓葬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且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南北的封建王朝。在蒙古人统治元朝的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以及东西方交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考古学角度研究蒙古人墓葬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进程,也是蒙元考古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蒙古族特殊的墓葬方式,加之蒙元时期的墓葬发掘材料庞杂族别和宗教信仰复杂,使对于蒙元时期统治阶级蒙古人墓葬缺乏系统的研究。
元朝时期中国各个民族文化共同体之间进一步融合,随着蒙古族先后征服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后,南下击败南宋王朝并确立对全国的统治,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明从内至外地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更加深入的碰撞和融合。元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开放、交流密切频繁的重要时代。徐苹芳先生将元墓分为两期,即蒙古时期和元朝时代。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又可以将元朝建国到元灭亡分为两期。蒙古时期是指金贞祐南迁成吉思汗八年(公元1213年)到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之间。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同时也使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体现在墓葬上表现出一种继承、变化相交错的局面。
目前能够明确为蒙古人墓葬的数量很少,主要是依据墓葬的明确记载、墓内装饰、葬俗和随葬品方面的特点并且参照蒙古国境内发现的蒙古人墓葬所反映的葬俗特征分别确定各个墓葬的族别。下面将从墓志和题记、墓内壁画和线雕画以及葬俗三方面分析蒙古人墓葬的特点。
一、依据墓志和题记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陕西浦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该墓形制为八边形穹隆顶砖室墓。墓葬由墓道、砖封墓门、甬道和墓室四个部分组成,墓室北壁志书上记载了墓主人的情况。墓主人下葬日期是“大朝国至元六年岁次巳己”,元朝先后出现过两个至元年号也就有两个至元六年。一是蒙古時期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干支对应的是“己巳”,另一个为立国号以后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干支对应为庚辰。所以该墓志中的“巳己”应为笔误,墓葬的年代是公元1269年。墓主人夫张按答不花籍属宣德州,其妻李云线籍属河中府。②该墓为夫妇二人蒙汉合璧。
赛因赤答忽墓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市,该墓为砖壁土顶洞室墓。由墓道、门楼、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在墓道中部填土内一个方形尖顶的砖室中出土墓志,墓室变长0.78米、高1米,墓志用铁箍捆绑。③赛因赤答忽《元史》无传,仅在《元史•顺帝纪》和《元史•察罕帖木儿传》中有所提及,然而在其墓中出土的墓志则详细记载了其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赛因赤答忽,蒙古人族属伯也台部落。其先祖跟随元世祖统一南北,后定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今信阳市固始县)。赛因赤答忽投靠察罕贴木部,东征西战对红巾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后因镇压红巾军有功,官职屡屡升迁。最后官拜翰林学士、太尉,阶银青光禄大夫。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元,薨于洛阳中年49岁。
耿完者秃墓,1990年发现于北京朝阳区南豆各庄。该墓建成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墓室很小,石函由一块岩石凿成,长0.83米、宽0.8米、深0.48米、壁厚0.15米,石函中放入骨灰木匣和13件陶冥器,墓志在石函外。④墓志记载墓主人为蒙古人,官至秩从一品的宣政院判。
上述三座墓葬通过墓志和题记可以明确墓主人的身份,三座墓葬都在长城以北地区,墓葬时间也都明确从蒙元时期到元朝晚期。从三座墓葬可以看出在随着元朝逐渐控制中原地区,在蒙古文化影响中原的同时作为元朝统治阶层的蒙古人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冲击。体现在墓葬上就是三座墓葬的墓主人在墓葬中保持民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如蒲城洞耳村墓壁画中反映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葬俗的特色。
二、依据墓葬壁画或线雕画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陕西蒲城洞耳村的墓室壁画分为4个单元,北壁、西北壁和东北壁壁画内容合成为墓主人夫妇“堂中对坐图”,西壁和西南壁图画内容合成“行别献酒图”,东壁和东南壁为“醉归乐舞图”。其中“堂中对坐图”是整个墓室壁画中的中心,墓主人对坐于一座屏风前面,男主人“面部丰满,唇上和颌下留须,眉目含笑。头戴折沿带披缨帽,身穿淡蓝色交领左衽束袖长衣,腰间扎系红色包肚,足着红色筒靴”。女主人“面庞宽圆,眉分八字,头戴姑姑冠,身着红色左衽束袖覆足罩袍”。
西北壁壁画中绘一少年男侍,头顶留撮发,耳根绾髻,为蒙古人的“婆焦”发式。西壁和西南壁的“行别献酒图”内容表现的是在庭前临行奉酒饯别的场面。图中有4个人物,其中北侧一人头戴黑色瓦楞帽,身着左衽白袍,腰扎革带。足着黑靴。东壁和东南壁的“醉归乐舞图”内容表现蒙古贵族醉酒欲归,随侍乐舞相娱的场面。甬道西壁绘“放牧图”,北端为一前行回顾的执鞭牧人,身后是三头牛,南端又有两只骆驼。东壁绘“停舆图”车夫留“婆焦发”,车旁还有两只羊。洞耳村的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都为蒙古人形象,壁画的题材也都反映的是蒙古人的牧猎和尚骑尚饮的民族传统,表现的多事当时蒙古贵族的生活场景。
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是一座小型的砖砌单室墓。在墓室的北壁绘墓主人对坐图。墓主人夫妇以宽阔的帐幕为背景左右相对而坐。男主人长圆脸,宽脸庞、短髭长须、浓眉朱唇,头戴圆顶帽、帽缨垂肩,耳后宽扁带上有缀饰。身穿右衽窄袖蓝长袍,腰围玉带脚穿高靴。女主人盘髻插簪,耳垂翠环,身穿左衽紫色长袍,外罩深蓝色开襟短衫,腰间系带垂至膝下,脚穿短靴。男女主人身后立男女仆人各一人。⑤从壁画人物的民族特征看,壁画中的男主人的面部特征和体态与近代蒙古族极为相近,而且从服饰装扮的民族特征上看,男主人和男仆所戴的宽沿圆顶帽、帽饰缨,这是元代贵族中常见的帽式。关于服饰在《元史•舆服志》中有记载“百官公服,制以罗,盘领,具右衽。”这在壁画中男主人以及男仆的服饰中可以得到印证。所以通过以上特征基本可以确定该墓墓主人为蒙古人。
内蒙古凉城后德胜墓地M1,墓室北壁绘墓主人夫妇居家图。男主人居中,坐于交椅之上,面圆长眉细眼,下颌及唇上有短须,头戴盖笠式盔形圆帽,身着灰色右衽半袖长袍,脚穿长靴。男主人左右各坐一位妇人,均外着半袖短衫,内着领口镶边的长袍。墓主人身后立男女仆人,着装与主人相同。⑥根据正壁壁画中人物形象,并且结合男主人服饰、发式等分析,该墓壁画中的人物与洞耳村墓及元宝山墓中人物相似,故可以判
断该墓为蒙古族墓葬。
赤峰市三眼井M2,北壁绘宴饮图,壁画正中画面三座歇山顶建筑,室内置一长桌,男女主人平坐宴饮。男主人居左,头戴尖顶宽檐帽,上饰红帽缨,脑后垂巾。身着盘领紧袖长袍,腰系带。女主人居右头裹皂纱,身着宽袖开襟长衫,领口饰花。男主人身后立一男侍,头戴圆顶宽檐帽,后檐垂巾,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脚穿长靴。东西两壁绘出猎和归来图。主要表现了墓主人出猎途中在“春风馆”内小饮,驰马追兔的围猎场面以及出猎后归来,迎接队伍列队奏乐欢迎主人归来的场景。⑦该墓壁画中墓主人的形象以及壁画中表现的围猎等题材,与洞耳村壁画墓十分相似,所以也可判断此墓应为蒙古人墓葬。
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M1,东壁北段绘游乐图。图中墓主人端坐交椅上,头戴白沿绿色圆顶红缨帽,圆脸,帽下露桃状发型,颈后垂发辫,腮下及下颌留几缕长髯飘于胸前。身穿灰色长袍,腰间围带,脚穿高筒灰色皮靴。身后一仆人,头戴黑色圆顶帽,圆脸留须,脑后垂发辫,身穿圆领绿色长袍,腰间系带,脚穿灰色高筒皮靴。墓主人左侧坐一琴师,头戴黑色四方瓦楞帽,圆脸留须,着装与仆人形同。墓室西壁壁画脱落严重,北段为行猎图,南端与西南壁为牧放图。⑧此墓的正壁虽然没有绘具有蒙古人形象的居家图,但是根据墓室东壁游乐图中人物衣着、坐姿等与蒲城洞耳村墓家居图中男主人形象一致,图中鞍马人物形象也和洞耳村所绘相同。壁画中也以行猎、放牧等题材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生活特色,因此也可判断该墓是属蒙古人墓葬。
埠东村石雕壁画墓,该墓发现于济南历城区,为圆形石筑单室穹隆顶结构。墓门洞西壁绘牵马图,墓室内壁北壁绘墓主人家居图。男主人面部留须,头戴红色圆顶毡帽,身着右衽长袍,端坐于右侧交椅上。身后立一男仆,头戴圆形白毡帽,脑后垂巾,身穿束腰长袍脚穿靴。女主人头上部画面残缺,身着长袍,外套对襟短袖上衣,双手对抄,坐于左侧交椅上。其身后立一女侍,头部画面残缺。⑨从墓主人的形象和服饰装扮可以看出明显的少数民族特点,与蒙古人形象很相似,故可以判断此墓为蒙古人墓葬。
山西文水北峪口墓,墓葬为石砌八角形仿木结构单室墓。墓室壁画主要是北壁为墓主人对坐图,图中墓主人一男二女对坐。男主人坐于左侧,年迈留须,头戴圆顶大帽,脚穿靴身穿长袍。两位女主人均头梳髻,分坐于上下。东西两壁分别绘墓主人骑马出行和归来图。⑩该墓壁画中墓主人的形象与服饰装扮和埠东村墓中的墓主人形象十分相似。
裴家山墓,发现于山西交城县裴家山村,为石砌八角形叠涩穹隆顶单室墓。墓室内是描绘墓主人生活情景以及各式翎毛花卉刻线装饰。甬道东西壁刻鞍马人物出行图和回归图。人物均头戴盔帽,衣襟左衽为蒙古人装束。墓室北壁绘墓主人“燕居图”,墓主人正襟端坐在榻前。 墓中线雕墓主人形象和甬道壁人物形象均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同时壁画中表现的鞍马人物出行题材也是带有蒙古人生活特色的场景。
三、依据葬俗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除了墓葬中的墓志、壁画等外,在元上都附近还有大量蒙元时期的土坑竖穴墓,墓中发现的随葬品有表现强烈游牧民族特色的马具、箭簇等,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墓葬中出土羊肩胛骨,有的墓葬中还有随葬蒙古人特有的姑姑冠、桦皮器等。有些墓葬的木棺外多用三道铁箍和铁护角加固。这些特点与蒙古国境内发现的13、14世纪的蒙古人墓葬面貌相似12,应该属于保有蒙古人自身民族传统葬俗特点的墓葬。
通过对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墓葬分析基本上可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的墓葬用石砌的墓茔墙和在墓表上堆积自然石块作为标记,墓穴多为土坑竖穴墓道或者是竖穴土洞墓,无葬具和使用木棺的都有。第二,蒙古国境内的墓葬中男性一般随葬马具、铁刀、弓箭、铁镞等,女性多事随葬铜镜、耳环、戒指、木梳、剪刀、纺锤等生活器物。第三,在死者头部或者足部放置羊肩胛骨、胫骨殉牲现象。
通过上面表格对乌兰沟墓地、一棵树墓地、三面井墓地以及伊松敖包墓地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处墓地的墓葬随葬品和葬俗等方面与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墓葬相同,可以认为是具有蒙古人民族特色葬俗的墓葬。
在北方发现的元代墓葬中,能确定为蒙古人墓葬的数量并不多。确定蒙古人墓葬的主要依据有,第一、通过墓葬中出土墓志题记明确墓主人蒙古人身份,第二、通过墓葬内壁画或者线雕画等体现墓主人蒙古人形象和生活,第三、根据墓葬中的随葬品和葬俗与蒙古国发现的蒙古人墓葬相对比等方法来确定。
总体看来北方地区的元代墓葬体现了元朝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中民族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整个墓葬变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元朝统治阶层蒙古人与其他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既有蒙古人墓葬的逐渐汉化,也有中原地区出现蒙古民族特色的墓葬装饰。体现了元朝这个文化开放、交流强烈的朝代的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 徐苹芳.金元墓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③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第2期.
④耿完者秃墓没有发掘报告.仅《北京市考古五十年》有简单介绍,载于.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
⑤項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文物.1983年4期.
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凉城县后德胜元墓.文物.1994年第10期.
⑦项春松等.内蒙古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文物.1982年第1期.
⑧辽宁省博物馆,凌源县文化馆.凌源富家屯元墓.文物.1985年6期.
⑨ 解光启.山西交城县的一座元代石室墓.文物季刊.1996年低期.
⑩山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等.山西文水北峪口的一座古墓.考古.1961年第3期.
王慧明等.济南市历城区宋元壁画墓.文物.2005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多伦县文物管理所.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南区墓葬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9期.
[2]魏坚.多伦县砧子山西区墓地.正蓝旗一棵树墓地.正镶白旗三面井墓地.锡林浩特市贝力克墓葬.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04.
[3]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的元代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4]叶新民等.元上诉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5]魏坚、曹建恩.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周围辽元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6]王大方.蒙古国蒙元时期蒙古人墓葬的特点.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7]孙进己、于志耿.我国古代北方各族葬俗试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关键词:北方地区 蒙元时期 蒙古人 墓葬
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且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南北的封建王朝。在蒙古人统治元朝的不足百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以及东西方交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考古学角度研究蒙古人墓葬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进程,也是蒙元考古的重要课题。但是由于蒙古族特殊的墓葬方式,加之蒙元时期的墓葬发掘材料庞杂族别和宗教信仰复杂,使对于蒙元时期统治阶级蒙古人墓葬缺乏系统的研究。
元朝时期中国各个民族文化共同体之间进一步融合,随着蒙古族先后征服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后,南下击败南宋王朝并确立对全国的统治,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明从内至外地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更加深入的碰撞和融合。元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开放、交流密切频繁的重要时代。徐苹芳先生将元墓分为两期,即蒙古时期和元朝时代。 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涌现,又可以将元朝建国到元灭亡分为两期。蒙古时期是指金贞祐南迁成吉思汗八年(公元1213年)到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之间。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同时也使民族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体现在墓葬上表现出一种继承、变化相交错的局面。
目前能够明确为蒙古人墓葬的数量很少,主要是依据墓葬的明确记载、墓内装饰、葬俗和随葬品方面的特点并且参照蒙古国境内发现的蒙古人墓葬所反映的葬俗特征分别确定各个墓葬的族别。下面将从墓志和题记、墓内壁画和线雕画以及葬俗三方面分析蒙古人墓葬的特点。
一、依据墓志和题记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陕西浦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该墓形制为八边形穹隆顶砖室墓。墓葬由墓道、砖封墓门、甬道和墓室四个部分组成,墓室北壁志书上记载了墓主人的情况。墓主人下葬日期是“大朝国至元六年岁次巳己”,元朝先后出现过两个至元年号也就有两个至元六年。一是蒙古時期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干支对应的是“己巳”,另一个为立国号以后元顺帝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干支对应为庚辰。所以该墓志中的“巳己”应为笔误,墓葬的年代是公元1269年。墓主人夫张按答不花籍属宣德州,其妻李云线籍属河中府。②该墓为夫妇二人蒙汉合璧。
赛因赤答忽墓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市,该墓为砖壁土顶洞室墓。由墓道、门楼、甬道、前室、过道、和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在墓道中部填土内一个方形尖顶的砖室中出土墓志,墓室变长0.78米、高1米,墓志用铁箍捆绑。③赛因赤答忽《元史》无传,仅在《元史•顺帝纪》和《元史•察罕帖木儿传》中有所提及,然而在其墓中出土的墓志则详细记载了其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赛因赤答忽,蒙古人族属伯也台部落。其先祖跟随元世祖统一南北,后定居于河南光州固始县(今信阳市固始县)。赛因赤答忽投靠察罕贴木部,东征西战对红巾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后因镇压红巾军有功,官职屡屡升迁。最后官拜翰林学士、太尉,阶银青光禄大夫。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正元,薨于洛阳中年49岁。
耿完者秃墓,1990年发现于北京朝阳区南豆各庄。该墓建成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墓室很小,石函由一块岩石凿成,长0.83米、宽0.8米、深0.48米、壁厚0.15米,石函中放入骨灰木匣和13件陶冥器,墓志在石函外。④墓志记载墓主人为蒙古人,官至秩从一品的宣政院判。
上述三座墓葬通过墓志和题记可以明确墓主人的身份,三座墓葬都在长城以北地区,墓葬时间也都明确从蒙元时期到元朝晚期。从三座墓葬可以看出在随着元朝逐渐控制中原地区,在蒙古文化影响中原的同时作为元朝统治阶层的蒙古人也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冲击。体现在墓葬上就是三座墓葬的墓主人在墓葬中保持民族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如蒲城洞耳村墓壁画中反映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葬俗的特色。
二、依据墓葬壁画或线雕画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陕西蒲城洞耳村的墓室壁画分为4个单元,北壁、西北壁和东北壁壁画内容合成为墓主人夫妇“堂中对坐图”,西壁和西南壁图画内容合成“行别献酒图”,东壁和东南壁为“醉归乐舞图”。其中“堂中对坐图”是整个墓室壁画中的中心,墓主人对坐于一座屏风前面,男主人“面部丰满,唇上和颌下留须,眉目含笑。头戴折沿带披缨帽,身穿淡蓝色交领左衽束袖长衣,腰间扎系红色包肚,足着红色筒靴”。女主人“面庞宽圆,眉分八字,头戴姑姑冠,身着红色左衽束袖覆足罩袍”。
西北壁壁画中绘一少年男侍,头顶留撮发,耳根绾髻,为蒙古人的“婆焦”发式。西壁和西南壁的“行别献酒图”内容表现的是在庭前临行奉酒饯别的场面。图中有4个人物,其中北侧一人头戴黑色瓦楞帽,身着左衽白袍,腰扎革带。足着黑靴。东壁和东南壁的“醉归乐舞图”内容表现蒙古贵族醉酒欲归,随侍乐舞相娱的场面。甬道西壁绘“放牧图”,北端为一前行回顾的执鞭牧人,身后是三头牛,南端又有两只骆驼。东壁绘“停舆图”车夫留“婆焦发”,车旁还有两只羊。洞耳村的墓室壁画中的人物都为蒙古人形象,壁画的题材也都反映的是蒙古人的牧猎和尚骑尚饮的民族传统,表现的多事当时蒙古贵族的生活场景。
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是一座小型的砖砌单室墓。在墓室的北壁绘墓主人对坐图。墓主人夫妇以宽阔的帐幕为背景左右相对而坐。男主人长圆脸,宽脸庞、短髭长须、浓眉朱唇,头戴圆顶帽、帽缨垂肩,耳后宽扁带上有缀饰。身穿右衽窄袖蓝长袍,腰围玉带脚穿高靴。女主人盘髻插簪,耳垂翠环,身穿左衽紫色长袍,外罩深蓝色开襟短衫,腰间系带垂至膝下,脚穿短靴。男女主人身后立男女仆人各一人。⑤从壁画人物的民族特征看,壁画中的男主人的面部特征和体态与近代蒙古族极为相近,而且从服饰装扮的民族特征上看,男主人和男仆所戴的宽沿圆顶帽、帽饰缨,这是元代贵族中常见的帽式。关于服饰在《元史•舆服志》中有记载“百官公服,制以罗,盘领,具右衽。”这在壁画中男主人以及男仆的服饰中可以得到印证。所以通过以上特征基本可以确定该墓墓主人为蒙古人。
内蒙古凉城后德胜墓地M1,墓室北壁绘墓主人夫妇居家图。男主人居中,坐于交椅之上,面圆长眉细眼,下颌及唇上有短须,头戴盖笠式盔形圆帽,身着灰色右衽半袖长袍,脚穿长靴。男主人左右各坐一位妇人,均外着半袖短衫,内着领口镶边的长袍。墓主人身后立男女仆人,着装与主人相同。⑥根据正壁壁画中人物形象,并且结合男主人服饰、发式等分析,该墓壁画中的人物与洞耳村墓及元宝山墓中人物相似,故可以判
断该墓为蒙古族墓葬。
赤峰市三眼井M2,北壁绘宴饮图,壁画正中画面三座歇山顶建筑,室内置一长桌,男女主人平坐宴饮。男主人居左,头戴尖顶宽檐帽,上饰红帽缨,脑后垂巾。身着盘领紧袖长袍,腰系带。女主人居右头裹皂纱,身着宽袖开襟长衫,领口饰花。男主人身后立一男侍,头戴圆顶宽檐帽,后檐垂巾,身着盘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脚穿长靴。东西两壁绘出猎和归来图。主要表现了墓主人出猎途中在“春风馆”内小饮,驰马追兔的围猎场面以及出猎后归来,迎接队伍列队奏乐欢迎主人归来的场景。⑦该墓壁画中墓主人的形象以及壁画中表现的围猎等题材,与洞耳村壁画墓十分相似,所以也可判断此墓应为蒙古人墓葬。
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M1,东壁北段绘游乐图。图中墓主人端坐交椅上,头戴白沿绿色圆顶红缨帽,圆脸,帽下露桃状发型,颈后垂发辫,腮下及下颌留几缕长髯飘于胸前。身穿灰色长袍,腰间围带,脚穿高筒灰色皮靴。身后一仆人,头戴黑色圆顶帽,圆脸留须,脑后垂发辫,身穿圆领绿色长袍,腰间系带,脚穿灰色高筒皮靴。墓主人左侧坐一琴师,头戴黑色四方瓦楞帽,圆脸留须,着装与仆人形同。墓室西壁壁画脱落严重,北段为行猎图,南端与西南壁为牧放图。⑧此墓的正壁虽然没有绘具有蒙古人形象的居家图,但是根据墓室东壁游乐图中人物衣着、坐姿等与蒲城洞耳村墓家居图中男主人形象一致,图中鞍马人物形象也和洞耳村所绘相同。壁画中也以行猎、放牧等题材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生活特色,因此也可判断该墓是属蒙古人墓葬。
埠东村石雕壁画墓,该墓发现于济南历城区,为圆形石筑单室穹隆顶结构。墓门洞西壁绘牵马图,墓室内壁北壁绘墓主人家居图。男主人面部留须,头戴红色圆顶毡帽,身着右衽长袍,端坐于右侧交椅上。身后立一男仆,头戴圆形白毡帽,脑后垂巾,身穿束腰长袍脚穿靴。女主人头上部画面残缺,身着长袍,外套对襟短袖上衣,双手对抄,坐于左侧交椅上。其身后立一女侍,头部画面残缺。⑨从墓主人的形象和服饰装扮可以看出明显的少数民族特点,与蒙古人形象很相似,故可以判断此墓为蒙古人墓葬。
山西文水北峪口墓,墓葬为石砌八角形仿木结构单室墓。墓室壁画主要是北壁为墓主人对坐图,图中墓主人一男二女对坐。男主人坐于左侧,年迈留须,头戴圆顶大帽,脚穿靴身穿长袍。两位女主人均头梳髻,分坐于上下。东西两壁分别绘墓主人骑马出行和归来图。⑩该墓壁画中墓主人的形象与服饰装扮和埠东村墓中的墓主人形象十分相似。
裴家山墓,发现于山西交城县裴家山村,为石砌八角形叠涩穹隆顶单室墓。墓室内是描绘墓主人生活情景以及各式翎毛花卉刻线装饰。甬道东西壁刻鞍马人物出行图和回归图。人物均头戴盔帽,衣襟左衽为蒙古人装束。墓室北壁绘墓主人“燕居图”,墓主人正襟端坐在榻前。 墓中线雕墓主人形象和甬道壁人物形象均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同时壁画中表现的鞍马人物出行题材也是带有蒙古人生活特色的场景。
三、依据葬俗确认的蒙古人墓葬
除了墓葬中的墓志、壁画等外,在元上都附近还有大量蒙元时期的土坑竖穴墓,墓中发现的随葬品有表现强烈游牧民族特色的马具、箭簇等,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墓葬中出土羊肩胛骨,有的墓葬中还有随葬蒙古人特有的姑姑冠、桦皮器等。有些墓葬的木棺外多用三道铁箍和铁护角加固。这些特点与蒙古国境内发现的13、14世纪的蒙古人墓葬面貌相似12,应该属于保有蒙古人自身民族传统葬俗特点的墓葬。
通过对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墓葬分析基本上可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的墓葬用石砌的墓茔墙和在墓表上堆积自然石块作为标记,墓穴多为土坑竖穴墓道或者是竖穴土洞墓,无葬具和使用木棺的都有。第二,蒙古国境内的墓葬中男性一般随葬马具、铁刀、弓箭、铁镞等,女性多事随葬铜镜、耳环、戒指、木梳、剪刀、纺锤等生活器物。第三,在死者头部或者足部放置羊肩胛骨、胫骨殉牲现象。
通过上面表格对乌兰沟墓地、一棵树墓地、三面井墓地以及伊松敖包墓地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几处墓地的墓葬随葬品和葬俗等方面与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墓葬相同,可以认为是具有蒙古人民族特色葬俗的墓葬。
在北方发现的元代墓葬中,能确定为蒙古人墓葬的数量并不多。确定蒙古人墓葬的主要依据有,第一、通过墓葬中出土墓志题记明确墓主人蒙古人身份,第二、通过墓葬内壁画或者线雕画等体现墓主人蒙古人形象和生活,第三、根据墓葬中的随葬品和葬俗与蒙古国发现的蒙古人墓葬相对比等方法来确定。
总体看来北方地区的元代墓葬体现了元朝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封建王朝中民族融合相互影响的过程。整个墓葬变化的过程也反映了元朝统治阶层蒙古人与其他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既有蒙古人墓葬的逐渐汉化,也有中原地区出现蒙古民族特色的墓葬装饰。体现了元朝这个文化开放、交流强烈的朝代的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注释:
① 徐苹芳.金元墓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墓.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③洛阳市铁路北站编组站联合考古发掘队.元赛因赤答忽墓的发掘.文物.1996年第2期.
④耿完者秃墓没有发掘报告.仅《北京市考古五十年》有简单介绍,载于.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
⑤項春松.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元代壁画墓.文物.1983年4期.
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乌兰察布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凉城县后德胜元墓.文物.1994年第10期.
⑦项春松等.内蒙古昭盟赤峰三眼井元代壁画墓.文物.1982年第1期.
⑧辽宁省博物馆,凌源县文化馆.凌源富家屯元墓.文物.1985年6期.
⑨ 解光启.山西交城县的一座元代石室墓.文物季刊.1996年低期.
⑩山西省文物管理文员会等.山西文水北峪口的一座古墓.考古.1961年第3期.
王慧明等.济南市历城区宋元壁画墓.文物.2005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多伦县文物管理所.元上都城南砧子山南区墓葬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元上都城址东南砧子山西区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9期.
[2]魏坚.多伦县砧子山西区墓地.正蓝旗一棵树墓地.正镶白旗三面井墓地.锡林浩特市贝力克墓葬.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04.
[3]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锡林郭勒盟文物工作站:《苏尼特左旗恩格尔河的元代墓葬》,《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4]叶新民等.元上诉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5]魏坚、曹建恩.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周围辽元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6.文物出版社,1998年.
[6]王大方.蒙古国蒙元时期蒙古人墓葬的特点.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7]孙进己、于志耿.我国古代北方各族葬俗试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