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妈妈,用中药也要小心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yx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了小宝宝,孕妇们都对西药“敬而远之”,生了病往往求助于中医,喜欢去抓中药服用。或者认为,怀孕以后身体“多了一份负担”,要吃“补药”,于是抱着“有病看病,没病补身”的念头,有事没事就用中药进补。可是,孕妇吃中药是否就可以无所顾忌了呢?孕期用中药进补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呢?
  
  “胎前三禁”
  孕妇使用中药,必须考虑到中药对孕妇本人以及胎儿的影响,以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
  与用西药一样,妊娠期用中药也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应该不用。凡辛散耗气、大辛大热、滑利、祛淤、破血、有毒的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古代名医徐之才、巢元方有“胎前三禁”之说,即禁发汗、禁攻下、禁利小便。因为过汗会亡阳伤气,过下则亡阴伤血,过利小便则损伤津液。
  妊娠慎用和禁用的药物有——
  ◇ 辛散大热药物。如生麻黄、细辛、肉桂、干姜、胡椒等。
  ◇ 破淤药物。如桃仁、红花、益母草、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乳香、没药、土鳖虫、干漆、苏木、刘寄奴、茜根等。
  ◇ 滑利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巴豆、滑石、木通、牵牛子、冬葵子、芫花、商陆、大戟、甘遂、牛膝、皂角等。
  ◇ 芳香走窜药物。如丁香、降香、麝香等。
  ◇ 催吐药物。如常山、藜芦等。
  ◇ 有毒药物。如马钱子、附子、草乌、川乌、南星、半夏、蜈蚣、两面针、雄黄等。
  其它如鸦胆子、九里香、漏芦等。
  
  产前温补需慎重
  前人有“产前一团火”之说,意即妇女怀孕了,就怀有一颗生命的火种,这火种是需要一定温度的。这火不旺,生机乏力,就需要温,就需要补,让其燃起生命的活力。同时,怀孕之后,体内血液既要供应自己的活动所需,又要供养胎儿,故血液和营养物质需要量多,也需要补。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火不能太旺盛,太旺盛并不是好事,过犹不及。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妇女一旦怀孕,非大补特补不可!以为这是中医的观点。其实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不虚不补,主要是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体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补药有补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别。孕妇有病要得到正确的治疗,离不开辨证论治——
  ◇ 如果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等表现,则为气虚体质,宜选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补气类中药。
  ◇ 如果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等,则为血虚体质,宜选用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黄等补血类中药。
  ◇ 如果有形体消瘦、面红潮热、口干咽燥、心烦眠少等,则为阴虚体质,宜选用麦冬、天冬、石斛、沙参、生地、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类中药。
  ◇ 如果平素怕冷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等,则为阳虚体质,宜选用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仙茅等温阳类中药。
  需要强调的是,孕妇应在中医指导下,根据其体质和病情,辨明气、血、阴、阳或脏腑之虚,辨证进补。如不加选择盲目进补,就会反受其害。
  编辑/杨丽伟/张宇
  [email protected]
  
  孕妇应慎用的其它药物
  瓜蒂、胆矾、赤芍、朱砂、全蝎、枳实、五灵脂、雪上一枝蒿、川芎、血竭、泽兰、毛冬草、吴茱萸、砂仁、豆蔻、厚朴、金铃子、黄连、栀子、龙胆草、山豆根、苦参、槐花、延胡索、洋金花、王不留行、硫磺、樟脑、玄明粉、蟾酥、红娘云、阿魏、猪牙皂、路路通、八月木、天仙子、马鞭草等。
其他文献
王大妈患高血压30多年,服过多种降压药,但血压始终不理想。她听病友说寿比山(吲哒帕胺)降压效果好,就到药店买了服用,发现血压降到正常,便坚持服用这种药。但半年后,王大妈开始厌食、腹胀,一年后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得不住院治疗。    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这是因为药物的疗效或不良反应都有可能影响营养素的摄取或代谢。长期服药的中老年人很容易因药物作用导致营养素流失,影响疾病的康复。所以,平时要
现在,人们常用“牛皮癣”来代指那些街头巷尾乱张贴的小广告——它们极端影响市容,却又难以根除,成为城市中挥之不去的“顽疾”。这一点,和长在人们身上的牛皮癣确实有相似之处。  牛皮癣在医学上叫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特点是皮损分布广泛、慢性、易复发。很多人用过多种药,都难以彻底治愈。  其实,很多患者病情加重、复发多是不合理用药导致的。要知道,同样是牛皮癣,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用药都各不相同。
白内障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白内障患者5000万之多,仅美国每年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就有100万。老年性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病,与年龄相关,又称为年龄相关性
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随着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参与体育健身的人数不断增加,有关运动性猝死的报道也在不断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运动性猝死的广泛关注。    心血管异常为元凶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导致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还是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疾病以及冠状动脉畸形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先天性血管结构发育异常致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