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青年大学生信仰什么,沿着什么道路走,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但最近报告显示,大学生所拥有的政治信仰并不容我们客观,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确实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关键词】政治信仰;大学生;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伟教授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在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中,有44.4% 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 和6.0%。李伟教授的这个调查报告是虽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但依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不仅基本反应了北京市整体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也基本反应的全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但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对于当前大学生所持有的政治信仰的是不容我们乐观的。“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没有共同的思想就没有共同的行动。只有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有共同的政治追求,才能齐心协力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面对现今不容乐观的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确实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的政治信仰,“是指对某一特定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价值认同,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政治理性,它构成了政治生存和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2],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是人的客观存在,它由人创造并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与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特别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信仰,只有人们相信了它才会去敬仰它。同样也只有大学生们感受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对现有的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回应并形成正确地坚定地政治信仰。而也只有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达成某种一致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也才会真实有效。所以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是让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的关键。
二、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成功来自人格感化中的十分之九”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关键。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而学生选择亲其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很难对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影响的。怎样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呢?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5种品质分别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亲切热情,有活力。而这5种品质,都与人格魅力息息相关。教师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交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目的,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增加个人课堂的吸引力
大学课堂,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也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的主要阵地。而如今我们渐渐发现,大学生上课时更多地变成了“低头族”,一心专注着手机而根本不管老师所云。我们在将“低头族”的原因归结于网络时代信息太丰富时,教师是否该思考自己的课堂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在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不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3种品质分别是:自以为是、专横、武断;肤浅、知识贫乏;上课粗枝大叶,照本宣科。可见,教师若知识贫乏,上课肤浅又粗枝大叶、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把课堂上好,就要吸引住学生,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与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实现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学生的外在约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成“抬头族”,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在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报告还显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世界,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好网络载体,必须要通过网络载体扩大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通过网络载体,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及时掌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思想动态,实现教育途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2页
[2]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3]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5]姚本先,汪祚军.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
作者简介:王婷婷(1993.11-),女,云南普洱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政治信仰;大学生;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伟教授做过一个课题: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在对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调查中,有44.4% 的学生选择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没有明确政治信仰”的学生占到了39.6%,选择“资本主义”和“宗教”的学生分别占了10% 和6.0%。李伟教授的这个调查报告是虽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但依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必然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因此,这次调查报告不仅基本反应了北京市整体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同时也基本反应的全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但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对于当前大学生所持有的政治信仰的是不容我们乐观的。“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1],没有共同的思想就没有共同的行动。只有我们有了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有共同的政治追求,才能齐心协力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面对现今不容乐观的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确实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的政治信仰,“是指对某一特定政治制度,政治理念的价值认同,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持续且稳定的政治理性,它构成了政治生存和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2],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不断优化社会环境
马克思认为,社会环境是人的客观存在,它由人创造并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与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特别容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然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信仰,只有人们相信了它才会去敬仰它。同样也只有大学生们感受到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会对现有的社会环境做出良好的回应并形成正确地坚定地政治信仰。而也只有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达成某种一致时,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也才会真实有效。所以不断优化社会环境,是让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的关键。
二、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成功来自人格感化中的十分之九”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影响学生教育学生的关键。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而学生选择亲其师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很难对学生的政治信仰产生影响的。怎样的人格魅力才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呢?安徽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5种品质分别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理解尊重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亲切热情,有活力。而这5种品质,都与人格魅力息息相关。教师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与渊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态度,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多交往交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目的,引导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三、增加个人课堂的吸引力
大学课堂,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也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信仰的主要阵地。而如今我们渐渐发现,大学生上课时更多地变成了“低头族”,一心专注着手机而根本不管老师所云。我们在将“低头族”的原因归结于网络时代信息太丰富时,教师是否该思考自己的课堂有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在姚本先、汪祚军在《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报告中显示,最不受欢迎的高校教师前3种品质分别是:自以为是、专横、武断;肤浅、知识贫乏;上课粗枝大叶,照本宣科。可见,教师若知识贫乏,上课肤浅又粗枝大叶、照本宣科,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呢?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要把课堂上好,就要吸引住学生,要吸引住学生就要从学生的需要与角度出发,转变教学理念,实现由被动向自主转变。教师要将自己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学生的外在约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成“抬头族”,在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
四、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在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报告还显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世界,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的非常重要的载体。要运用好网络载体,必须要通过网络载体扩大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载体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同时通过网络载体,丰富政治信仰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网络虚拟载体及时掌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思想动态,实现教育途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252页
[2]李伟.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调查报告——以北京市43所大学为样本[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3]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49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9页
[5]姚本先,汪祚军.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探析----大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09(05)
作者简介:王婷婷(1993.11-),女,云南普洱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