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笔者听了两堂“同题异构”型诗歌研究课,课题为李清照的《醉花阴》。两位老师都注重诵读,他们凭借自己上乘的朗诵水平亲自作示范诵读,达到声情并茂的境地,赢得观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他们读得美、读得雅,读得有情有韵。可是许多老师却忽略了这样的细节,在示范诵读完毕之后,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安排同学们进入自由诵读的环节,然后就开始鉴赏性的解读探究。其实笔者最期待的一个细节被忽略了,那就是教师朗诵完毕之后,能够让一位同学作代表性朗读,教师以此为契机,能够以点带面地进行点拨,从而达到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全体学生的熏陶渐染。
细节的疏漏看似教学方法的问题,其实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新课程理念性的缺失。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忽略了“学生成长”这一前提条件的教师表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那么我们教师单纯的表演便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的表演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便成为我们课堂教育教学恒定的方向,学生的成长囊括了教育教学中的全部积极意义,同时又更有价值地证明了教师表演的价值。反观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把自我表演的标准刻在学生成长的标杆上?是否把自我成长的追求寄予在学生的成长上?因此从某个角度上可以这么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教出了好的学生。精彩的课堂不在于教师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涵养和艺术智慧,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这种涵养和艺术的聪明才智,并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我意识和自我智慧对自我生命进行呼唤与拯救,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健全。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表演技惊四座,学生的表现却庸俗平凡。我们不禁要问,课堂到底是谁的课堂?课堂需要教师聪明才智的表演,但这种表演的目的应该是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并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他们自身的一种素养,一种能力。
课堂是什么?郑金洲教授在《课改新课型》一书里如此诠释,他说,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引领学生发展和探究知识以及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由此可见,课堂里会聚着构成我们教育的全部要素:有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学生、有作为教育教学主导的老师、有作为教育教学主线的教材资源、有尽展师生生活风采的智育情商、有描绘师生生命追求的理想画卷,而最关键的则是作为人的学生。所以,课堂就是学生花样年华在此含苞欲放的肥沃土壤,我们通过理想的课堂谱写着课堂的理想,我们通过课堂的理想去实现学生的理想,并且在我们通过理想的课堂铸就学生理想的同时,也满足了我们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价值需求。正是因为学生的存在,我们才肩负起教师的名义和使命,如果缺失了学生,那么在教育的含义里,我们什么也不是。
所以在教师表演的背后,重头戏应该是学生的表演。教师的表演只是学生表演的一种铺垫,教师应该甘当学生攀援的阶梯,或者借助自己的肩膀,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文本诵读而言,同学的朗读肯定不尽完美,这时就需要老师以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开导和提升,鼓励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不断领悟、不断体验、不断完善。到底需不需要教师的示范朗诵?当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该努力地让学生从自己的示范性表演中明白什么,并且学会什么,这才是教师表演的意义所在。有的老师常常心怀如此感受:“读得还没学生好,就不好意思读了。”其实,示范性表演不一定十全十美,精彩绝伦,即使不够精彩之处,哪怕是缺陷,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从反面有所顿悟,同样也是教师表演的价值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的平庸在于学生的平凡;教师的不平凡在于学生的不平凡。教师的出色不意味着学生的出色;学生的出色却意味着教师的出色。
因此,教师的教学和人生价值体现在学生生命的价值上,这便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课堂里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也莫不如此。
(工作单位: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责任编辑蒙雨
细节的疏漏看似教学方法的问题,其实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新课程理念性的缺失。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忽略了“学生成长”这一前提条件的教师表演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那么我们教师单纯的表演便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的表演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便成为我们课堂教育教学恒定的方向,学生的成长囊括了教育教学中的全部积极意义,同时又更有价值地证明了教师表演的价值。反观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把自我表演的标准刻在学生成长的标杆上?是否把自我成长的追求寄予在学生的成长上?因此从某个角度上可以这么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之所以好,是因为他教出了好的学生。精彩的课堂不在于教师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涵养和艺术智慧,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这种涵养和艺术的聪明才智,并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我意识和自我智慧对自我生命进行呼唤与拯救,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和健全。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的表演技惊四座,学生的表现却庸俗平凡。我们不禁要问,课堂到底是谁的课堂?课堂需要教师聪明才智的表演,但这种表演的目的应该是把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并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他们自身的一种素养,一种能力。
课堂是什么?郑金洲教授在《课改新课型》一书里如此诠释,他说,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引领学生发展和探究知识以及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由此可见,课堂里会聚着构成我们教育的全部要素:有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学生、有作为教育教学主导的老师、有作为教育教学主线的教材资源、有尽展师生生活风采的智育情商、有描绘师生生命追求的理想画卷,而最关键的则是作为人的学生。所以,课堂就是学生花样年华在此含苞欲放的肥沃土壤,我们通过理想的课堂谱写着课堂的理想,我们通过课堂的理想去实现学生的理想,并且在我们通过理想的课堂铸就学生理想的同时,也满足了我们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价值需求。正是因为学生的存在,我们才肩负起教师的名义和使命,如果缺失了学生,那么在教育的含义里,我们什么也不是。
所以在教师表演的背后,重头戏应该是学生的表演。教师的表演只是学生表演的一种铺垫,教师应该甘当学生攀援的阶梯,或者借助自己的肩膀,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就文本诵读而言,同学的朗读肯定不尽完美,这时就需要老师以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开导和提升,鼓励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不断领悟、不断体验、不断完善。到底需不需要教师的示范朗诵?当然需要。但更需要的是,教师应该努力地让学生从自己的示范性表演中明白什么,并且学会什么,这才是教师表演的意义所在。有的老师常常心怀如此感受:“读得还没学生好,就不好意思读了。”其实,示范性表演不一定十全十美,精彩绝伦,即使不够精彩之处,哪怕是缺陷,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从反面有所顿悟,同样也是教师表演的价值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的平庸在于学生的平凡;教师的不平凡在于学生的不平凡。教师的出色不意味着学生的出色;学生的出色却意味着教师的出色。
因此,教师的教学和人生价值体现在学生生命的价值上,这便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使课堂里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也莫不如此。
(工作单位:江苏常州新桥中学)
责任编辑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