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与粳的历史传奇

来源 :中国稻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栽培稻分为籼与粳两个亚种,籼与粳之间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机能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分分合合,颇为传奇.本文就其形态与基因型区别、地理分布、历史演化、籼粳桥梁基因、籼粳杂交育种、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探讨,期望对籼粳融合的现代籼粳亚种间杂交稻育种与关键基因发掘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回忆了我家在吃方面发生的可喜变化,及我母亲对剩菜剩饭态度上的改变。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
京西稻是清康熙、雍正、乾隆等亲自选育的优良品种,在与紫禁城并重的“三山五园”政治中心内外种植,具有多重价值属性,属于皇家御稻。从2000年起,基于北京水资源匮乏等原因,京西稻种植面积大幅度降至134 hm2左右,处于濒危状态。在保护传承过程中,京西稻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录。在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又将京西稻列入遗产保护目录。在海淀区,京西稻已经深入公园、学校、社区、酒店等地,在教育文化中发挥着农业以外的作用。
大致说来,一万年前是中国稻作的起源时期,一千年前则是中国稻作传统的形成时期,而最近一百年则是中国稻作发展最快的时期。用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这三个大致的时间节点,全景展示中国稻米的历史、稻米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解决吃饭问题所做的努力、近百年来中国稻作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展望未来稻米所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前景。
水稻是全球三大主粮中唯一起源于华夏大地的作物。百年来,水稻生产、稻米市场和稻米在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跨度比较分析和探讨。与百年前相比,我国人口增加了近10亿,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增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20年前后的265 kg上升到2020年的440 kg左右,这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稻米市场规模扩大了数十倍,仓储物流已跻身世界前列;稻米消费持续扩大,用百斤稻米占人均收入比例测算居民生活提高程度,1921年、1949年,百斤米占上海普通工人月工资的50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稻主产区,在黑龙江省乃至国家水稻生产中作用和地位显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本文综述了垦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关产业发展对策,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随着肉、蛋、鱼等副食消费量的增加,我国人均大米消费量呈减少趋势。差异显著的高中低消费市场,使大米与烟、酒、茶一样,成为销售价格存在较大差异的特殊商品。本文研究介绍了我国食物消费变化和大米品牌发展历程,以及好大米的影响因素和大米品牌打造要点。要提升大米销售价格和经营效益,一是加工企业应重视产地环境,与当地政府一起共同打造产地品牌;二是针对“基地到餐桌”各环节采取综合措施,重视消费者可鉴别的市场标准及内在质量生产好大米,并注册商标打造企业品牌;三是各类安全大米、营养大米和功能大米等,应重视降低生产成本,在市场
综述了从明朝以来广东优质稻品种和稻米品牌发展历程。广东的优质稻品种经历了从传统的高秆农家品种到现代矮秆高直链淀粉含量型优质常规品种,再到目前的矮秆低直链淀粉型优质常规品种。广东优质稻米品牌从传统的“增城丝苗米”和“马坝油粘米”,发展到现在的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2个稻米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品牌优质稻米均以粒型细长、无心腹白、晶莹剔透、米饭香软滑为特色,形成现代“广东丝苗米”的典型特征,在优质米市场上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最后讨论了广东现代优质丝苗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举措。
介绍了腐植酸及其钠盐的抗炎、抗病毒、促进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免疫调节等的作用机理;讨论了腐植酸及其钠盐在养猪生产中猪各个生长阶段的研究结果;展望腐植酸及其钠盐在养猪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产道作为母猪生殖系统的重要器官组织,与繁殖性能密切相关。本试验无菌采集江西省某养殖场窝产14头母猪产道中段阴道分泌物进行传统细菌分离培养,初步筛选出4株细菌,挑选其中一株通过生化反应和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同时进行抗生素抵抗能力试验和牛津杯法体外抑制试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可降解果糖、乳糖、半乳糖等,该菌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酸盐无反应,葡萄糖产气试验说明该菌产酸不产气。分离菌株通过NCBI同源性比对为粪肠球菌(登录号EU794735.1)。分离菌对青霉素、头孢哌酮等高度敏感,对红霉素、庆大霉
近年来,农产品“保险+期货”业务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传统的生猪养殖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生猪的养殖风险,但保障程度较低,而随着生猪期货的上市,生猪“保险+期货”为我国的生猪产业带来了新的风险分散方式。本文力图在分析生猪“保险+期货”模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生猪“保险+期货”模式面临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