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指导下,我们追求并践行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令人愉悦的和谐课堂。笔者执教高三,在教学中发现,高三学生在面临高考的压力时,表现出了依赖性强、创新实践能力弱等现象,抑或只关注分数,学习低效、被动,一些学生甚至显露出厌学的情绪。这些都和我们的新课程的育人理念相脱节,和高考要求相背离。笔者思考,如何在高三阶段,帮助学生释放考试压力,让高三毕业生在地理课堂中能愉悦轻松地并卓有成效地学习,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考试之间的和谐状态,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设计问题链,提升问题的魅力,挖掘思维的深度
笔者发现,原本在高一高二的地理教学中,师生们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思考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整合资源,教师答疑解难、通观全局。但是,一旦进入高三阶段时,由于课时的不足和高考的压力,很多老师不自觉地回到灌输知识、讲练习题的传统课堂中去了,学生也马不停蹄地抄笔记做习题,为备战考试储备知识与题量,这俨然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去了。为了解放学生,同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围绕课程标准以及考纲要求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主问题与子问题链,如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将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明白所学知识点的价值及其在整个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比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设计展开若干问题链:“大气有热量,来源于哪里?如何得到证实?”(来自地面辐射)“为什么来自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了)“大气在经过热量传输后,对哪些地理事物产生影响?”紧扣问题链展开讨论活动的课堂,摆脱了书本中先讲授大气的削弱作用,再讲授地面辐射的固有模式,突破局限的章节设计,摘取更精华的地理本质。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支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枷锁,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体系:发现问题——展开联想——讨论探究——纠错论证——得出结论——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解读课标,诠释动词,选取多样的图表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来阐述表达,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引领下,培养了地理思维中找规律、挖本质的习惯,提高了洞察力、分析力,增长了智慧,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进入“我思故我在”的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趣激情,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公民的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渗透不是通过学生考高分,拿A级来实现的。在高三的复习应考中,淡化分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我们会把每一堂地理课当做是一次不付费的旅游,身未动,心已远。试卷中有这一段材料:“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北部靖边县,废弃了1000多年的大夏国国都。它曾经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学生的眼前都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这样的想象让高三紧张的节奏放慢了半拍,就算是做题目也是愉悦的。在做题时还能积累课外知识,如有些题目就涉及到大坝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的原因是什么?法国的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些试题都很感兴趣,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更多的是发现原来世界真的很大很奇妙,我们此刻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是为将来更好的生活。
在高三宝贵的课时面前,我不惜花费时间,也会让学生看一些和地理相关的视频。空洞的说教已经让学生变的麻木,远不及一些感官的刺激更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在热门电影《私人定制》里,我截取了“诚意奉送——道歉”这一段,“阳光,我是来向你道歉的,虽然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霾,但我还是想对你说,你是公平的,是我们犯了错,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混沌里……”学生看到这段,不禁为人类的自私而深深自责,但也迸发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的情怀。
三、提供学生自我表达的舞台,鼓励“生生”讨论,激发学生潜能
一个人的最大满足是被认可,学生的最大成功是在课堂上被师生认同、肯定。教师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处处代替学生,教师适时适度地放手,相信学生有能力处理很多问题,学生的表现,他们的成长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在高三讲评试卷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过程,学生反而会麻木,好逸恶劳,不喜欢动脑筋,只想着记录正确答案。我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学生站在讲台充当“小老师”,讲解题目,学生可以提问学生,我坐在台下,遇到需要着重分析的地方,充当“学生”来提问“小老师”,“逼迫”“小老师”“成才”,让他的讲解更深入更细化,更能让大家听懂。这样的课堂民主和谐,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充满了战斗力。
时值两会期间,各省代表展开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大讨论。我在地理课堂中也尝试让学生开展辩论,争当代表发言,献计献策,让学生体会自己肩上的责任。
四、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懂生活。在复习地球的运动时,我摒弃传统的知识点梳理的流程。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性的问题。如3.11至9.1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发生怎样变化?南通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何?南通和北京、广州、哈尔滨相比,昼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转线速度各有什么特征?这一系列的问题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非常适用于高三学生的二轮复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立刻变的活跃起来,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如果连身边的自然现象都解释不了,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学过地理的人呢?
一堂课,不管它的面貌是否新颖,它的模式是否华丽,它的语言是否精致,我们更倾情于她真善美的内心:启迪思维、激励斗志、感悟幸福。师生共同努力一同追求幸福和谐有价值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
一、设计问题链,提升问题的魅力,挖掘思维的深度
笔者发现,原本在高一高二的地理教学中,师生们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学生思考问题、搜集资料、提取信息、整合资源,教师答疑解难、通观全局。但是,一旦进入高三阶段时,由于课时的不足和高考的压力,很多老师不自觉地回到灌输知识、讲练习题的传统课堂中去了,学生也马不停蹄地抄笔记做习题,为备战考试储备知识与题量,这俨然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去了。为了解放学生,同时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高三复习时,围绕课程标准以及考纲要求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主问题与子问题链,如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将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明白所学知识点的价值及其在整个地理学习中的地位,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比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设计展开若干问题链:“大气有热量,来源于哪里?如何得到证实?”(来自地面辐射)“为什么来自地面辐射而非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了)“大气在经过热量传输后,对哪些地理事物产生影响?”紧扣问题链展开讨论活动的课堂,摆脱了书本中先讲授大气的削弱作用,再讲授地面辐射的固有模式,突破局限的章节设计,摘取更精华的地理本质。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支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枷锁,学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体系:发现问题——展开联想——讨论探究——纠错论证——得出结论——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解读课标,诠释动词,选取多样的图表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式来阐述表达,学生在这种方式的引领下,培养了地理思维中找规律、挖本质的习惯,提高了洞察力、分析力,增长了智慧,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获,进入“我思故我在”的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以趣激情,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地理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公民的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地理观念地理素养的渗透不是通过学生考高分,拿A级来实现的。在高三的复习应考中,淡化分数,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我们会把每一堂地理课当做是一次不付费的旅游,身未动,心已远。试卷中有这一段材料:“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北部靖边县,废弃了1000多年的大夏国国都。它曾经水草肥美,牛羊成群……”学生的眼前都浮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这样的想象让高三紧张的节奏放慢了半拍,就算是做题目也是愉悦的。在做题时还能积累课外知识,如有些题目就涉及到大坝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的原因是什么?法国的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对这些试题都很感兴趣,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更多的是发现原来世界真的很大很奇妙,我们此刻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是为将来更好的生活。
在高三宝贵的课时面前,我不惜花费时间,也会让学生看一些和地理相关的视频。空洞的说教已经让学生变的麻木,远不及一些感官的刺激更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在热门电影《私人定制》里,我截取了“诚意奉送——道歉”这一段,“阳光,我是来向你道歉的,虽然我们之间隔着厚厚的霾,但我还是想对你说,你是公平的,是我们犯了错,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混沌里……”学生看到这段,不禁为人类的自私而深深自责,但也迸发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的情怀。
三、提供学生自我表达的舞台,鼓励“生生”讨论,激发学生潜能
一个人的最大满足是被认可,学生的最大成功是在课堂上被师生认同、肯定。教师不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处处代替学生,教师适时适度地放手,相信学生有能力处理很多问题,学生的表现,他们的成长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在高三讲评试卷时,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过程,学生反而会麻木,好逸恶劳,不喜欢动脑筋,只想着记录正确答案。我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学生站在讲台充当“小老师”,讲解题目,学生可以提问学生,我坐在台下,遇到需要着重分析的地方,充当“学生”来提问“小老师”,“逼迫”“小老师”“成才”,让他的讲解更深入更细化,更能让大家听懂。这样的课堂民主和谐,学生的潜能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充满了战斗力。
时值两会期间,各省代表展开了“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大讨论。我在地理课堂中也尝试让学生开展辩论,争当代表发言,献计献策,让学生体会自己肩上的责任。
四、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三的地理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懂生活。在复习地球的运动时,我摒弃传统的知识点梳理的流程。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性的问题。如3.11至9.1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发生怎样变化?南通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何?南通和北京、广州、哈尔滨相比,昼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转线速度各有什么特征?这一系列的问题涵盖了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非常适用于高三学生的二轮复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立刻变的活跃起来,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如果连身边的自然现象都解释不了,那怎么能称得上是学过地理的人呢?
一堂课,不管它的面貌是否新颖,它的模式是否华丽,它的语言是否精致,我们更倾情于她真善美的内心:启迪思维、激励斗志、感悟幸福。师生共同努力一同追求幸福和谐有价值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