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林业建设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工造林不仅是林业建设的基础,更是缓解我国木材紧缺的方法之一,以下将针对人工造林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工造林;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森林面积却相对较少,加上不科学的滥砍乱伐,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业建设势在必行,人工造林不仅是林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其首要任务。分析人工造林的特点,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研究新的造林方法成为林业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
1.人工造林的特点
人工造林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造林所需要的种子、树苗和繁殖材料都是经过人为选择进行培育的,不仅具有优良的品质和遗传特性,而且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人工种植树木,经过科学计算树木之间的距离,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科学有效的避免了种内之间的竞争。人为的控制环境因素,不仅可以提高树种的成活率,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工造林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的措施之一。
2.人工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懈怠、管理制度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造林更新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全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工作已经完成,不再实施造林優惠政策,相应的抚育管理工作懈怠,制定造林规划科学性不强,部分规划甚至是为了争项目、要投资、求政绩仓促而做,实践中难以执行,导致地方造林工作整体出现下滑迹象,破坏了人工造林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大大的阻碍了我国造林工作发展的步伐。
2.2造林资金缺乏
国家虽然已启动了多项林业重点建设工作,但在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上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国家在林业建设方面虽然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对于实际的种植成本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针对人工造林,按照国家投资标准来说,每亩投资 100 元,但根据实际的成本计算,每亩的种植成本最低不少于 210 元,由于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到了造林的质量。
2.3基础工作不规范
造林技术不成熟、设计方案不规范等基础工作影响人工造林的质量。首先,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应付工程检验组的抽查,就进行突击造林,在较短的时间里,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种植方案,加之后续抚育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造林质量不高。其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造林方面的技术人才,为提高成活率,自行扩大造林密度,后期抚育工作量变大,致使造林数目与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最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进行设计性的工作,盲目的直接造林,导致造林的质量严重下降。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应付检查、造林技术不成熟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原因。
2.4林业产权制度问题
我国林业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没有将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林的成效和参与造林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难以形成物质利益激励机制。近些年,我国林业所有制结构虽然也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开展了生产责任制度,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山地进行造林。但是,这些造林投
资者对林木采伐利用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对其造林投资缺少自由分配权,导致采伐利用无法开展市场性运作。而且木材销售受木材购销体制和过重税费的压力,使承包者收益甚微。这就使得非公有制造林者对投资造林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造林业的发展。
3.针对人工造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造林管理
提高对人工造林更新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造林区管理,明确造林目标。地方政府要意识到人工造林更新的工作是长期的,在造好林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工作。政府应该把人工造林工作的成绩与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效。此外,还应适当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造林和护林意识,借此来实现造林工作人人有责的目标,形成林业管理的大格局,更进一步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效。
3.2结合实际,科学地计算出国家造林的投资标准
为了解决造林投资标准不合理,导致资金不到位,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考察国内造林的行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分区域测算出造林投资的最佳标准,然后通过综合系统的分析,使之形成造林投资的国家及行业标准。除此之外,还应推行有效地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林业建设,这样可以为林业建设带来充足的资金,以确保造林更新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造林相关制度
为了规范造林工作,提高造林的工作质量,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造林制度,完善造林的资质体系,只有严格规范制度,才能保证造林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具体制度方案如下:第一,借鉴最新的造林规划设计案例,来进行造林设计,安排专业施工队伍造林并增强其市场化程度,以此来保证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提高造林建设质量;第二,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建立造林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利用 3S 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造林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每一项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3.4 依靠科技,提高造林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造林技术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基层造林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造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造林地点的条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现场操作培训,改变造林管理依靠人工的传统工作方式,使它向着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方式转变。同时,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帮助检测造林工作的完成情况,逐步建立造林分级管理目标和责任体系,明确每个管理层的任务和考核标准。
3.5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木材税费政策
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落实责任、保障利益的原则,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推动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的自由流转。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体系参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盘活森林资产,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当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商品林,以承包租赁或招标拍卖的形式来划分。对国有商品林或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实行职工承包,开办家庭或联合经营林场,发展自营经济,以引进木材加工企业和原料林生产基地的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活化经营机制。
调整木材税费政策,充分调动造林者的积极性。木材税费过重是让投资造林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不合理的税费政策严重制约了整个造林事业的发展,因此需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现行木材税费进行清理、调整和改革,使之向有利于投资者的方向发展,解除税费过重对造林业的制约作用。首先,通过取消木材销售环节的农业特产税来降低生产环节的特产税税率,对林业实行低税制,对原木、原竹只征收5%的农林特产税,对次小薪材免征农林特产税。其次,取消不合理收费体制,改革育林基金、维简费征管办法。同时应该严肃制止搭车收费和乱收费的现象,减轻造林者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最后,对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商品林基地,所提取的育林基金应返还给经营者或者加大返还比例,使造林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经营者有利可图。
结语:
人工造林不仅可以加大绿化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副产品,提高国民经济效益。所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虽然,近几年我国人工造林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席公晓. 河南省人工造林 质 量 的 影响 因 素 及提 高 对 策[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 大会论文集[C].2011(5)
[2]曹育奎,李伟,杨世华.富源 县 珠 防 工 程 人工 造 林成 效 影响因素浅析[J].云南科技管理,2011(12)
[3]常学礼,蔡明玉,李健英,张继平.科尔沁沙地兴隆沼地区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9(7).
关键词:人工造林;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森林面积却相对较少,加上不科学的滥砍乱伐,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业建设势在必行,人工造林不仅是林业建设的基础,也是其首要任务。分析人工造林的特点,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研究新的造林方法成为林业建设的工作重心之一。
1.人工造林的特点
人工造林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造林所需要的种子、树苗和繁殖材料都是经过人为选择进行培育的,不仅具有优良的品质和遗传特性,而且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人工种植树木,经过科学计算树木之间的距离,合理安排种植密度,科学有效的避免了种内之间的竞争。人为的控制环境因素,不仅可以提高树种的成活率,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人工造林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的措施之一。
2.人工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懈怠、管理制度落后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造林更新的工作上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全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工作已经完成,不再实施造林優惠政策,相应的抚育管理工作懈怠,制定造林规划科学性不强,部分规划甚至是为了争项目、要投资、求政绩仓促而做,实践中难以执行,导致地方造林工作整体出现下滑迹象,破坏了人工造林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大大的阻碍了我国造林工作发展的步伐。
2.2造林资金缺乏
国家虽然已启动了多项林业重点建设工作,但在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上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国家在林业建设方面虽然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对于实际的种植成本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针对人工造林,按照国家投资标准来说,每亩投资 100 元,但根据实际的成本计算,每亩的种植成本最低不少于 210 元,由于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到了造林的质量。
2.3基础工作不规范
造林技术不成熟、设计方案不规范等基础工作影响人工造林的质量。首先,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应付工程检验组的抽查,就进行突击造林,在较短的时间里,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种植方案,加之后续抚育工作安排不合理导致造林质量不高。其次,部分地方政府缺乏造林方面的技术人才,为提高成活率,自行扩大造林密度,后期抚育工作量变大,致使造林数目与质量达不到要求标准。最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进行设计性的工作,盲目的直接造林,导致造林的质量严重下降。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应付检查、造林技术不成熟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原因。
2.4林业产权制度问题
我国林业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制度没有将国有或集体单位造林的成效和参与造林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难以形成物质利益激励机制。近些年,我国林业所有制结构虽然也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开展了生产责任制度,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承包山地进行造林。但是,这些造林投
资者对林木采伐利用受到一定制度的约束,对其造林投资缺少自由分配权,导致采伐利用无法开展市场性运作。而且木材销售受木材购销体制和过重税费的压力,使承包者收益甚微。这就使得非公有制造林者对投资造林的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造林业的发展。
3.针对人工造林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造林管理
提高对人工造林更新工作的思想认识,加强造林区管理,明确造林目标。地方政府要意识到人工造林更新的工作是长期的,在造好林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工作。政府应该把人工造林工作的成绩与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有效地提高造林的成效。此外,还应适当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造林和护林意识,借此来实现造林工作人人有责的目标,形成林业管理的大格局,更进一步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效。
3.2结合实际,科学地计算出国家造林的投资标准
为了解决造林投资标准不合理,导致资金不到位,国家的相关部门应考察国内造林的行情,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分区域测算出造林投资的最佳标准,然后通过综合系统的分析,使之形成造林投资的国家及行业标准。除此之外,还应推行有效地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林业建设,这样可以为林业建设带来充足的资金,以确保造林更新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3.3完善造林相关制度
为了规范造林工作,提高造林的工作质量,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造林制度,完善造林的资质体系,只有严格规范制度,才能保证造林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具体制度方案如下:第一,借鉴最新的造林规划设计案例,来进行造林设计,安排专业施工队伍造林并增强其市场化程度,以此来保证施工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提高造林建设质量;第二,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建立造林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利用 3S 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造林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每一项工作按计划顺利进行。
3.4 依靠科技,提高造林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造林技术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加强对基层造林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造林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造林地点的条件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现场操作培训,改变造林管理依靠人工的传统工作方式,使它向着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方式转变。同时,依靠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帮助检测造林工作的完成情况,逐步建立造林分级管理目标和责任体系,明确每个管理层的任务和考核标准。
3.5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木材税费政策
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落实责任、保障利益的原则,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推动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的自由流转。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体系参与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盘活森林资产,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当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商品林,以承包租赁或招标拍卖的形式来划分。对国有商品林或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实行职工承包,开办家庭或联合经营林场,发展自营经济,以引进木材加工企业和原料林生产基地的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活化经营机制。
调整木材税费政策,充分调动造林者的积极性。木材税费过重是让投资造林者望而却步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不合理的税费政策严重制约了整个造林事业的发展,因此需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对现行木材税费进行清理、调整和改革,使之向有利于投资者的方向发展,解除税费过重对造林业的制约作用。首先,通过取消木材销售环节的农业特产税来降低生产环节的特产税税率,对林业实行低税制,对原木、原竹只征收5%的农林特产税,对次小薪材免征农林特产税。其次,取消不合理收费体制,改革育林基金、维简费征管办法。同时应该严肃制止搭车收费和乱收费的现象,减轻造林者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最后,对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商品林基地,所提取的育林基金应返还给经营者或者加大返还比例,使造林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经营者有利可图。
结语:
人工造林不仅可以加大绿化土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木材和副产品,提高国民经济效益。所以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虽然,近几年我国人工造林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席公晓. 河南省人工造林 质 量 的 影响 因 素 及提 高 对 策[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 大会论文集[C].2011(5)
[2]曹育奎,李伟,杨世华.富源 县 珠 防 工 程 人工 造 林成 效 影响因素浅析[J].云南科技管理,2011(12)
[3]常学礼,蔡明玉,李健英,张继平.科尔沁沙地兴隆沼地区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