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企业 财会工作转型 必然性 创新
0 引言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并为之服务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1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客观必然性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等,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1.1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看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改革十多年来,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讲求经济效益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必然从实物指标为主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来,企业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地位更加重要了;这在客观上要求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1.2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表现在;一是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的多,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考虑的少。二是财会工作的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财会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原始功能上,重核算、轻管理,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人员管理意识较差。
2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因为,“转型”的目的是要求财会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服务。财会工作要在继续搞好核算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这些内容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可见,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3 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
3.1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是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
3.1.1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
3.1.2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效益可言。
3.1.3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3.2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没有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财会工作指导思想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3.2.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3.2.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2.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地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3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财务预算较之传统的财务计划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一是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销售预测,是按目标利润一销售一生产次序编制的,体现了从市场到销售到生产的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二是更加突出资金管理。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通过充分考虑企业筹资成本和偿债能力,分析影响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因素,决定筹资渠道,编制出现金预算,实现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平衡。三是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对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一些指标值保留了一定的弹性。因此,淡化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止了预算流于形式和调整频繁而导致其失去严肃性的缺陷,体现了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干企业财务管理。
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求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型外,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组织机构、核算体系、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企业 财会工作转型 必然性 创新
0 引言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并为之服务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1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客观必然性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等,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1.1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看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改革十多年来,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讲求经济效益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必然从实物指标为主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来,企业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地位更加重要了;这在客观上要求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1.2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表现在;一是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的多,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考虑的少。二是财会工作的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财会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原始功能上,重核算、轻管理,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人员管理意识较差。
2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因为,“转型”的目的是要求财会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服务。财会工作要在继续搞好核算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这些内容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可见,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3 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
3.1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是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
3.1.1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
3.1.2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效益可言。
3.1.3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3.2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没有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财会工作指导思想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3.2.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3.2.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2.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地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3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财务预算较之传统的财务计划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一是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销售预测,是按目标利润一销售一生产次序编制的,体现了从市场到销售到生产的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二是更加突出资金管理。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通过充分考虑企业筹资成本和偿债能力,分析影响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因素,决定筹资渠道,编制出现金预算,实现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平衡。三是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对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一些指标值保留了一定的弹性。因此,淡化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止了预算流于形式和调整频繁而导致其失去严肃性的缺陷,体现了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干企业财务管理。
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会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求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管理方法和手段转型外,对企业财会工作的组织机构、核算体系、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的外部环境等也是实现财会工作“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