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iuwe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闭合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方法 2009年5月~2013年5月间,我科有61例(78侧足)跟骨骨折患者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其中53例男性(67侧足),8例女性(11侧足),年龄21~57岁(平均39岁)。56例(71足)是高处坠落伤,5例(7足)是交通伤。手术时间为伤后3h~22d,平均9d。骨折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34足,Ⅲ型31足,Ⅳ型13足。对这些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后处理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0.5~3年,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 结果 有7例患者(9侧足)发生切口边缘坏死或裂开,占11.5%。经相应治疗,均获得愈合。结论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与患者全身状况、合并的基础疾病、跟骨的解剖特点、手术的时机选择、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相关。
  [关键词] 闭合性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口愈合不良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3-213-02
  跟骨骨折多由高处跌下、足跟遭受垂直撞击等原因所致,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20%~45%伴有跟骰关节损伤[1]。跟骨局部软组织覆盖少,血运差,且周围结构解剖复杂,故治疗困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后遗症多,预后较差。其中切口愈合不良甚至继发感染是其重大并发症之一。Leung等[1]报告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裂开可在4周后,多发生在切口拐角处。Zwipp等[2]报告疗效差者占6.5%,表皮坏死率占8.3%,血肿2.5%,切口不愈合1.3%,感染占1.9%。所以,术前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术后可能出现皮肤坏死情况,以减少患者及家属的误解。
  2009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科对61例78足跟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9侧足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现通过随访及回顾性分析,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以有效预防其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1例78足,男53例67足,女8例11足。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9岁。其中高处坠落伤56例71足,交通伤5例7足。患有糖尿病7例,患有高血压12例,营养状况差1例,其体重指数为16.5。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Sanders分型[3],Ⅱ型34足,Ⅲ型31足,Ⅳ型13足。均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
  1.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常规行止血、消肿、石膏或支具外固定治疗。除行血常规、凝血、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各项常规外,还行双侧跟骨侧位、轴位和Broden位X线片检查,必要时行三维CT重建。手术时间在伤后3h~22d内,平均伤后9d,患肢未肿胀或肿胀消退、小腿及足部皮纹出现的情况下。
  1.3 手术方法
  手术在硬膜外或硬腰联合麻醉下进行,部分患者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上气压充气式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驱血。取足跟外侧“L”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直达骨膜。锐性剥离骨膜下组织,充分显露跟骨外侧壁。复位骨折块。对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内翻跟骨,以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间隙,并以距骨关节面为参照,撬拨复位塌陷骨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钢板螺钉内固定。冲洗后去除止血带,彻底止血,放置皮片引流,逐层缝合后辅料包扎。
  1.4 术后处理
  抬高患肢,早期足趾及下肢不负重活动。术后24~48h内拔除引流条。2周左右拆线,根据患者情况,部分患者适当延长拆线时间。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脱水药消肿,局部理疗,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以利于切口愈合。
  2 结果
  随访0.5~3年,平均20个月。其中共9足术后出现创缘皮肤坏死。糖尿病患者7例9足,其中3例5足发生切口愈合不良;营养不良患者1例1足,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另有1例患者在伤后4d,肿胀未完全消退情况下手术,术后伤口发生愈合不良。2例患者长期吸烟,围手术期间违背医嘱仍未停止吸烟。
  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后的处理办法:4例创口长度<1cm,定期换药后愈合;2例为1~2cm左右,换药至创面新鲜后缝合;3例>2cm,行植皮或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4]后愈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行走无痛或轻微疼痛。按Maryland[5]足部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优31侧,良37侧,可7侧,差3侧,优良率为87.2%。
  3 讨论
  根据发生切口不愈的患者情况,分析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合的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患者的全身状况:当患者营养不良,或合并有糖尿病及其他缺血性疾病时,伤口愈合能力降低,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2)解剖及血运因素:跟骨外侧血供由跟外侧动脉、踝外侧动脉和跗外侧动脉提供,切口部位皮肤软组织薄弱,血液供应较差,血管数目较少[6],术后易因缺血致皮缘坏死甚至继发感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3)手术时机的选择:骨折后早期,因足跟部软组织薄弱且弹性较差,容易被变形的跟骨压迫造成组织水肿。加之局部出血,软组织肿胀更加严重。这种情况下手术,钢板置入后会进一步加重组织肿胀,从而导致切口皮缘缺血,影响愈合。(4)手术的影响:不当的手术操作,如过度牵拉皮瓣、钝性分离组织、电刀的热破坏作用等,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过度追求矫正Bohler’s角,会导致皮肤相对缺损、切口缝合困难,加重皮肤缺血,进而影响切口愈合[7];而植入的钢板,也容易造成周围软组织张力进一步加大,从而影响血运;异体骨可能会有排异反应、产生炎症反应而影响愈合;术后切口内引流不充分,也可导致皮缘缺血坏死,致切口不愈。
  总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与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首先要针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治疗,如控制血糖、治疗周围血管病变、改善营养状况等;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应在肿胀完全消退、皮肤出现皮纹后,再安排手术。可采取伤后抬高患肢、脱水治疗、局部冰敷等方法促进软组织肿胀消退。俞光荣等[8]认为跟骨骨折后肿胀的高峰期在伤后3d左右, 手术时机应在肿胀高峰期前或后;还要改进手术技术,避免加重软组织损伤。要针对足跟外侧血运情况选择手术切口,术中全层切至骨膜,锐性分离软组织,以减少组织破坏;避免使用电刀,以免热烧伤,加重皮瓣血供危机;术中宜缝合皮下、皮肤两层组织。单层缝合切口,一旦切口愈合不良,内固定物则会外露;彻底止血,术后放置引流,宜另做切口放置,以免影响放置皮片处切口血运;并适当加压包扎,使皮瓣与骨面紧贴,避免皮瓣下积血、积液;另外,围术期禁止吸烟,以免影响皮肤血供;术后伤肢抬高,常规预防性抗炎、消肿治疗。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至2周以上,宜间断拆线,可避免伤口因愈合不良而裂开。   综上,跟骨骨折术后切口不愈是跟骨骨折的重大并发症之一。需做好充分准备,积极预防。当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时,应当积极换药、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可行皮瓣移植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Leung KS,Yuen KM,Chan WS.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 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J].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196-201.
  [2] Zwipp H,Tscherne H,Thermann H,et al.Osteosynthesis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results in 123 cass[J].Clin Orthop,1993,290:76-86.
  [3] (美)S.Terry Canale.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卢世璧,总主译.第10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030-4033.
  [4] 傅小宽,庄永青,林博文,等.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27(2):101-103.
  [5] Maryland.Heffernan of outcome scored in oscalcis fractures[J].Ir J Med Sci,2000,169(2):127-128.
  [6] 郭世拔.骨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社,2001:1035.
  [7] Franklin D,Shule R,Stephen F,et al.Wound healing risk factor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calcaneal fractures:Does correction of Bhler's angle alter outcomes[J].Foot and Ankle Trauma,2001,1:187-192.
  [8] 俞光荣,燕晓宇.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134.
  (收稿日期:2013-11-0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单元规范管理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自我管理(照料者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单元规范管理组(以下简称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药物治疗相同,研究组和对照组均在急性病情稳定后康复治疗,1个月后评定两组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肢体肌力、运动技能(61.28±22.47)明显高于对照组(45.79±2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围手术期护理。 方法 我科2009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6例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并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围术期护理。 结果 术后1例早产儿因肺本身发育不良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于术后第3天死亡。存活5例,其中2例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及持续呼吸机治疗痊愈。5例出院后随访8~34个月,生长发育及肺发育良好。 结论 新生儿各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储备能力差,再加上膈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舒筋汤结合三步理筋手法用于手部Ⅱ区屈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136指)手部Ⅱ区屈肌腱粘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70指)和对照组(45例66指)。治疗组予以中药洗剂舒筋汤结合三部理筋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红外理疗灯照射结合手部术后常规功能锻炼法。通过测量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87.9%,两组比较差异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灵芝孢子粉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干预作用及抗氧化损伤的药物疗效。 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灵芝孢子粉治疗组,雌雄各半。对照组:常规饲养,不做其他处置。模型组:同对照组常规饲养3周后,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继续饲养1周。治疗组:灵芝孢子粉按2.5g/kg灌胃给药3周,再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继续给药1周。动物处死取材后
期刊
如果说我国疼痛医学是一棵年轻的树,那么,最初栽种它的正是韩济生院士。  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的中国疼痛学科,直到6年前才真正建科。  但努力的起点却始于半个世纪前。  20世纪60年代中期,韩院士即从事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数十载来,他潜心于疼痛学科的相关研究及建立发展,穷经皓首,终成大家。在国内,他呕心沥血,使疼痛学科成为独立学科并忝列临床科室,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一门学科;在国际,他带领并团结了一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新入组服药人员对美沙酮长期维持治疗的认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MMT服药人员脱失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别从白云等三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新入组治疗者中招募的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共28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招募对象进行一对一面对面调查。 结果 新入组服药人员对MMT的期望较高,但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在MMT知晓上,除81.2%服用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加味六君子汤联合常规降压药治疗OSAHS合并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60例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加味六君子汤+常规降压药)和对照组30例(常规降压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18,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二倍维持量粉尘螨滴剂对变应性鼻炎(AR)快速脱敏的疗效及脱落率的影响。 方法 对173例粉尘螨过敏的AR患者纳入本项开放性对照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二倍维持量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治疗,并与对照组的常规量脱敏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脱落率的影响。 结果 免疫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显效率为52.56%,总有效率为84.62%;对照组显效率为23.16%,总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衰竭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机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0年因呼吸衰竭入急诊抢救室的83例患者的资料。 结果 工作时间进行急诊抢救者74.7%(62/83)明显高于休息时间抢救者25.3%(21/83)(P<0.05),Ⅰ型呼吸衰竭者60.2%(50/83)明显大于Ⅱ型呼吸衰竭者39.8%(33/83)(P<0.05)。与住院时间延长有关因素包括:年龄(OR=0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及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33例、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B组)33例,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OMA-β及HOMA-IR等。 结果 (1)治疗后两组受试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