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旱优73是籼型杂交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具有抗旱、省肥、早熟、稳产、优质等特点。为了解该品种在遵义的适应性,在遵义进行了引种示范,总结了其示范表现,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播种育秧、适时灌水、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旱优73;示范表现;栽培技术;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17-01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水稻种植习惯不但消耗了50%的淡水资源,而且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发了大面积的农田面源污染,伴随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水稻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亟需改变。种植节水抗旱稻[1](2015年农业部正式颁布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2]。
旱优73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节水型三系不育系沪旱7A为母本,以恢复系旱恢3号为父本经过系统杂交选育而成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3]。2014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4024号),2018年通过湖南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公告号:(湘)引种〔2018〕第1号)。
近几年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示范推广,旱优73表现出抗旱、省肥、早熟、稳产、优质等特点。
2014年贵州百隆源种业有限公司从上海引进该品种,开始在贵州遵义地区进行引种示范。现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示范表现
1.1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旱优73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株高为105 cm,全生育期123 d,每穗总粒数137粒,有效穗数285万穗/hm2,结实率86%,千粒重27 g。旱种旱管条件下2年平均产量7.08 t/hm2,较对照绿旱1号增产26.47%,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18 t/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1.57%[4]。
2014年在遵义市新浦新区新舟镇禹门村永丰组连片种植了3.33 hm2,采用旱育秧,移栽后旱管的种植方式,成熟后收割测产,产量9.31 t/hm2。2015年在遵义县团溪镇五龙村连片种植2 hm2,在遵义县枫香镇华茂村连片种植2 hm2,均表现良好;在遵义县三岔镇于移栽后进行放水晒田处理,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下旱优73以其极强的抗旱能力产量仍然达5.55 t/hm2,而普通水稻则颗粒无收。2016年在节水抗旱稻旱优73贵阳息烽县、遵义播州区、凯里麻江县、铜仁玉屏县、六盘水盘县等地进行全面布点试种,均表现良好。2017年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五龙村示范种植21.67 hm2,农户机械收割,平均产量8.7 t/hm2。
1.2 农艺性状
旱优73在遵义播州区种植,株高120 cm左右,叶色浅绿色,叶耳、叶鞘绿色,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有效穗数232.5万穗/hm2,穗长25.6 cm,每穗总粒数176.7粒,每穗实粒数153.2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8.2 g。田间表现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整齐度好,前期长势叶片略披,抽穗后叶片直立,剑叶挺拔,后期落色好,青秆籽黄,穗着粒密集,谷壳黄色,谷粒细长;田间未出现倒伏现象。
1.3 生育期
2014年旱优73在遵义新浦新区新舟镇种植,4月15日播种,8月2日齐穗,9月7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45 d;2017年在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种植,4月12日播种,旱育秧,5月15日移栽,7月31日齐穗,9月5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46 d。
1.4 抗性
2011年經鉴定,旱优7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5),抗稻曲病(病指8.57),感纹枯病(50.60),感白叶枯病(病指63.29);2012年鉴定,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1.67),感纹枯病(病指50.69),感白叶枯病(病指50.40)。2014—2017年在贵州遵义各点试种,田间未发生严重稻瘟病,部分示范点后期轻发稻曲病。
1.5 米质
2017年经检验,旱优73精米率73.5%,糙米率80.9%,整精米率57.2%,粒长7.5 mm,长宽比3.4,垩白度3.0%,垩白粒率21%,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72 mm,蛋白质含量9.7%,直链淀粉含量15.4%。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种子于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2 d,忌在水泥地上长时间曝晒,晒好后将种子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然后进行浸种催芽,一般浸种48 h,期间换1次水,然后催芽12 h,种子露白生根即可播种。
2.2 播种育秧
遵义地区旱优73作一季稻种植,水直播建议5月10日前播种,用种量22.5~30.0 kg/hm2,种子催芽后,均匀地播撒在薄水覆盖的田中,播后保持地膜水;采用旱种旱管轻简种植方式,建议播种日期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量15.00~18.75 kg/hm2,播深2~4 cm,播种后覆薄土,行距以25~30 cm为宜[4];采用育秧移栽或抛秧种植,建议4月下旬开始播种,播种量15 kg/hm2,建议采用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35 d,中等肥力田块定植22万穴/hm2左右,可采用宽行密株(宽行距27 cm,株距17 cm)种植方式,每穴插2~3粒谷秧。后期田间管理,可不保留水层,靠自然落雨维持正常生长,如遇极端连续高温天气,田间需灌跑马水[5]。
2.3 适时灌水
旱优73抗旱能力较强,但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土壤仍要求保持一定水分。播种后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田面不积水,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灌(浇)水,确保种子及时出苗。出苗后实行间歇灌溉,田间土壤要湿润,可不保留淹水层;生长管理的孕穗期和灌浆乳熟期是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时要确保田间土壤湿润,若遇极端干旱,应及时灌(浇)水。 2.4 合理施肥
遵循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的原则,遵循“5 2”施肥水平。中等肥力田块施肥结合地块翻耕一般施用复合肥(17-17-17)375 kg/hm2 尿素75 kg/hm2作基肥,早施分蘖肥,一般播种后35 d左右,结合土壤墒情施用分蘖肥,建议追施尿素75 kg/hm2;后期视苗情,如苗势弱,则分蘖至拔节期间追施尿素75 kg/hm2 [6]。
2.5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情况,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7]。稻瘟病、稻曲病以预防为主,一般用药2次,第1次在全田1/3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时(约距出穗时间5~7 d);第2次在破口始穗期[4]。
水直播旱管稻田一般播后5 d出草,播后15~30 d为出草高峰期。旱管稻田草相比较复杂,应把握“一杀一补”原则。一杀:在播后15~20 d,水稻三叶一心期前后,结合田间杂草类型,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杀,防除田间已出杂草和上水后即将萌发的杂草;一补:中后期可根据田间草相,选用安全性较好的除草剂防除大龄杂草,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对用除草剂难以防除的杂草及时进行人工拔除。
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2862-2015,节水抗旱稻 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2] 罗利军,梅捍卫,余新桥,等.节水抗旱稻及其发展策略[J].科学通报,2011(11):804-811.
[3] 余新桥,刘国兰,李明寿,等.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J].杂交水稻,2016,31(4):79-81.
[4] 赵洪阳,解波,朱敬乐,等.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7,32(6):39-41.
[5] 高欢,赵洪阳,聂元元,等.节水抗旱稻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绿色生产的作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7,33(6):123-128.
[6] 段正凤,吴宗桃,李福星,等.杂交水稻新品種贵丰优785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5):44-46.
[7] 欧阳宏新.节水抗旱稻旱优73在吉安县的推广前景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39-40.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旱优73;示范表现;栽培技术;贵州遵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0-0017-01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面临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水稻种植习惯不但消耗了50%的淡水资源,而且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发了大面积的农田面源污染,伴随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随着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水稻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传统水稻种植方式亟需改变。种植节水抗旱稻[1](2015年农业部正式颁布节水抗旱稻术语行业标准),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2]。
旱优73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和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节水型三系不育系沪旱7A为母本,以恢复系旱恢3号为父本经过系统杂交选育而成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3]。2014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稻2014024号),2018年通过湖南省引种备案(引种备案公告号:(湘)引种〔2018〕第1号)。
近几年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示范推广,旱优73表现出抗旱、省肥、早熟、稳产、优质等特点。
2014年贵州百隆源种业有限公司从上海引进该品种,开始在贵州遵义地区进行引种示范。现将其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示范表现
1.1 产量表现
2011—2012年旱优73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株高为105 cm,全生育期123 d,每穗总粒数137粒,有效穗数285万穗/hm2,结实率86%,千粒重27 g。旱种旱管条件下2年平均产量7.08 t/hm2,较对照绿旱1号增产26.47%,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18 t/hm2,较对照品种增产11.57%[4]。
2014年在遵义市新浦新区新舟镇禹门村永丰组连片种植了3.33 hm2,采用旱育秧,移栽后旱管的种植方式,成熟后收割测产,产量9.31 t/hm2。2015年在遵义县团溪镇五龙村连片种植2 hm2,在遵义县枫香镇华茂村连片种植2 hm2,均表现良好;在遵义县三岔镇于移栽后进行放水晒田处理,在严重缺水的环境下旱优73以其极强的抗旱能力产量仍然达5.55 t/hm2,而普通水稻则颗粒无收。2016年在节水抗旱稻旱优73贵阳息烽县、遵义播州区、凯里麻江县、铜仁玉屏县、六盘水盘县等地进行全面布点试种,均表现良好。2017年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五龙村示范种植21.67 hm2,农户机械收割,平均产量8.7 t/hm2。
1.2 农艺性状
旱优73在遵义播州区种植,株高120 cm左右,叶色浅绿色,叶耳、叶鞘绿色,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有效穗数232.5万穗/hm2,穗长25.6 cm,每穗总粒数176.7粒,每穗实粒数153.2粒,结实率86.7%,千粒重28.2 g。田间表现根系发达、生长势强,整齐度好,前期长势叶片略披,抽穗后叶片直立,剑叶挺拔,后期落色好,青秆籽黄,穗着粒密集,谷壳黄色,谷粒细长;田间未出现倒伏现象。
1.3 生育期
2014年旱优73在遵义新浦新区新舟镇种植,4月15日播种,8月2日齐穗,9月7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45 d;2017年在遵义市播州区团溪镇种植,4月12日播种,旱育秧,5月15日移栽,7月31日齐穗,9月5日成熟收割,全生育期146 d。
1.4 抗性
2011年經鉴定,旱优73中抗稻瘟病(综合抗指4.25),抗稻曲病(病指8.57),感纹枯病(50.60),感白叶枯病(病指63.29);2012年鉴定,感稻瘟病(综合抗指6.75),抗稻曲病(病指1.67),感纹枯病(病指50.69),感白叶枯病(病指50.40)。2014—2017年在贵州遵义各点试种,田间未发生严重稻瘟病,部分示范点后期轻发稻曲病。
1.5 米质
2017年经检验,旱优73精米率73.5%,糙米率80.9%,整精米率57.2%,粒长7.5 mm,长宽比3.4,垩白度3.0%,垩白粒率21%,透明度1级,碱消值7.0,胶稠度72 mm,蛋白质含量9.7%,直链淀粉含量15.4%。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种子于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2 d,忌在水泥地上长时间曝晒,晒好后将种子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凉透心。然后进行浸种催芽,一般浸种48 h,期间换1次水,然后催芽12 h,种子露白生根即可播种。
2.2 播种育秧
遵义地区旱优73作一季稻种植,水直播建议5月10日前播种,用种量22.5~30.0 kg/hm2,种子催芽后,均匀地播撒在薄水覆盖的田中,播后保持地膜水;采用旱种旱管轻简种植方式,建议播种日期在4月底至5月初,播种量15.00~18.75 kg/hm2,播深2~4 cm,播种后覆薄土,行距以25~30 cm为宜[4];采用育秧移栽或抛秧种植,建议4月下旬开始播种,播种量15 kg/hm2,建议采用旱育秧,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35 d,中等肥力田块定植22万穴/hm2左右,可采用宽行密株(宽行距27 cm,株距17 cm)种植方式,每穴插2~3粒谷秧。后期田间管理,可不保留水层,靠自然落雨维持正常生长,如遇极端连续高温天气,田间需灌跑马水[5]。
2.3 适时灌水
旱优73抗旱能力较强,但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土壤仍要求保持一定水分。播种后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田面不积水,若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灌(浇)水,确保种子及时出苗。出苗后实行间歇灌溉,田间土壤要湿润,可不保留淹水层;生长管理的孕穗期和灌浆乳熟期是水稻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时要确保田间土壤湿润,若遇极端干旱,应及时灌(浇)水。 2.4 合理施肥
遵循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的原则,遵循“5 2”施肥水平。中等肥力田块施肥结合地块翻耕一般施用复合肥(17-17-17)375 kg/hm2 尿素75 kg/hm2作基肥,早施分蘖肥,一般播种后35 d左右,结合土壤墒情施用分蘖肥,建议追施尿素75 kg/hm2;后期视苗情,如苗势弱,则分蘖至拔节期间追施尿素75 kg/hm2 [6]。
2.5 病虫草害防治
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情况,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7]。稻瘟病、稻曲病以预防为主,一般用药2次,第1次在全田1/3以上茎秆最后一片叶子全部抽出时(约距出穗时间5~7 d);第2次在破口始穗期[4]。
水直播旱管稻田一般播后5 d出草,播后15~30 d为出草高峰期。旱管稻田草相比较复杂,应把握“一杀一补”原则。一杀:在播后15~20 d,水稻三叶一心期前后,结合田间杂草类型,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封杀,防除田间已出杂草和上水后即将萌发的杂草;一补:中后期可根据田间草相,选用安全性较好的除草剂防除大龄杂草,避免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对用除草剂难以防除的杂草及时进行人工拔除。
3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2862-2015,节水抗旱稻 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2] 罗利军,梅捍卫,余新桥,等.节水抗旱稻及其发展策略[J].科学通报,2011(11):804-811.
[3] 余新桥,刘国兰,李明寿,等.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J].杂交水稻,2016,31(4):79-81.
[4] 赵洪阳,解波,朱敬乐,等.节水抗旱杂交稻新组合旱优73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7,32(6):39-41.
[5] 高欢,赵洪阳,聂元元,等.节水抗旱稻研究进展及其在水稻绿色生产的作用[J].上海农业学报,2017,33(6):123-128.
[6] 段正凤,吴宗桃,李福星,等.杂交水稻新品種贵丰优785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5):44-46.
[7] 欧阳宏新.节水抗旱稻旱优73在吉安县的推广前景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