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追求高效打造精品,是热爱教育的最美写真,更是一线教师的奋斗目标和前行动力;优化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更新理念开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思想上深入,必须从教学环节的优化上落实。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知识形成观;备课理念;教学内容剖析;优化教学环节
追求高效打造精品,是热爱教育的最美写真,更是一线教师的奋斗目标和前行动力;而深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强化教学环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奋力前行的抓手。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项重大的系列工程,它必须从知识形成观的变革、新课程备课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形成观的变革
知识形成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在认知本质上,学习就是将正在接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这种组合过程都是独具特色的、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孕育着某种创新。而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进行深化、拓展,以新的形式把这些已有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就成为新知识内容。因此,新知的学习就应定位在温故而生新上,应找准原有知识与思维的切入点。
在認知规律上,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水到渠成,返璞归真(并非强加)。因此,在知识形成观上,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1.知识反应形成:遇新问题(物理过程)→感受特征(生理过程)→研究讨论(心理过程)→产生新知(学起于疑);2.认识体现过程:粗略、定性、直观→精确、定量、抽象(感性→理性);3.内容注重基础:体现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4.选择突出重点:突出主干知识,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知识无穷无尽,能力培养至上)。
化学是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一门自然学科,其知识的溶入、发展与形成应是浑然天成、合情合理的。只有自然形成(能深入理会)、自主建构(有知识体系)、孕育思想(有学科思想)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普遍接受,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二、新课程备课理念的落实
备课理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是课程灵魂与支点。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更取决于备课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事实上,新课程备课理念,就是紧紧围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程度?”这一组问题进行的研究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是学生学懂、学会的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是依据课标、考纲、学情而定的具体、准确、可测量性的目标。其次,为提高课堂实效性,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原则:
新课引入类比化。(联想回忆,寻找载体)
教学内容问题化。(复习旧知、新学知识问题化)
问题呈现情景化。(学案展现、实物展现、课件展现、黑板展现)
问题解决探究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知识形成自然化。(在旧知复习、查缺补漏中自然发展、生成,不是横空出世)
学生学习建构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探究结论规律化。(体现本质内容、主干内容,言简意赅)
过程体现书面化。(学习过程记要:解答到简记,过程到结论)
评价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以练促学,以学促教)
三、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
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是落实备课理念与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结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命题: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新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利用新知识点解决了什么问题?本节内容中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是什么?因此在教学内容剖析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流程:
1.研读课标、考纲、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造知识教与学的框架。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一节的备课时应明确五部分:实例感受、科学定义、探究规律、联系应用、揭示思想。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节的引入可利用生活的实例“草木灰为什么可用于去油污”;也可在学生原有认识偏差上切入“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通过演示实验“Na2CO3、NaHCO3、NaCl、NH4Cl溶液酸碱性测定”,引发思维冲撞,激发学习探究热情。
3.深挖教材,明确其地位作用,把握其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因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学会学习,把握知识内涵,内化为可灵活运用的高境界的思想方法。如在《盐类的水解》学习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与应用三大学科思想:微粒观、守恒观、平衡观。
4.大胆整合教材。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教材或某一教辅书,应形成“课标为上、学生为本、资源为辅”意识。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其呈现方式、探究实例都可能不同,因此可结合我们学生的接受层次不能,进行筛选整合.优化案例。如在高一衔接复习实验基本操作时,苏教版比鲁科版教材的阐述与指导显然较为系统、清晰;当然也可采用老人教版经典学生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以硫酸铜晶体制备氧化铜,并以氧化铜催化氯酸钾制氧气,这是相当不错补充拓展。
5.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纯粹的理论来指导,而更重要的实效性。
6.查阅材料,取长补短。只有在自己尝试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有批判性的吸收别人的东西,否则很难认同,更谈不上输出,只能是比着葫芦画瓢。
四、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
优化教学环节是打造高效课堂是绽放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达到教师教的过程 “润物无声”、学生学的过程 “柳暗花明”之功效。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尝试感受、合作讨论、规范返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知冲突;发人深思,激发学生思维;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纵观传统,通常有例题型与变式型两种类型的处理化学问题的方式。显然变式型的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我们为何不借鉴它,使它日常化呢?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返悟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在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对难点章节,提倡重心前置,学案导学(指导预习)。
2.把握课堂节奏,师生活动时间分配得当。
3.教师提出问题时最好不读题(媒体显示)、不做任何提示,创设原汁原味的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解决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真正给学生尝试、合作、讨论、解决的机会。
4.反对一问一答、齐声回答式的提问(不能真正暴露学生中存在问题,反馈学习整体效果)。交流讨论中应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先组内交流后组间辩论,也可尝试学生手写板或对代表性答案进行实物投影。
5.问题解决过程尽可能的书面化与图形化,反对长篇大论的口述。在难点、易错点问题的解答中,教师的板演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板演更能呈现思维的程序性与表达的规范性。
6.发挥正向评价与口号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学習的积极性、主动性。
7.目标调控尽量穿插课堂教学始终,使学习有的放矢。
8.精心设计变式训练,有助于当堂反馈,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有助于防止定势、开拓思维。
9.课后有精编题组训练,开展好扶优(拓展性训练)、补差(基础性补漏)、促中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无定法,唯有择优。优化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更新理念开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思想上深入,必须从教学环节的优化上落实。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汲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达成精品高效。
参考文献:
[1] 施方良.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 .教育研究,2004,(4)
[3] 董景礼、张晓霞.浅谈化学学科思想教育[G]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 李松林.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G] .中国教育学刊,2011,(1)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知识形成观;备课理念;教学内容剖析;优化教学环节
追求高效打造精品,是热爱教育的最美写真,更是一线教师的奋斗目标和前行动力;而深化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强化教学环节,正是实现这一目标奋力前行的抓手。打造高效课堂是一项重大的系列工程,它必须从知识形成观的变革、新课程备课理念的落实、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形成观的变革
知识形成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在认知本质上,学习就是将正在接受的知识与原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这种组合过程都是独具特色的、是个性化的;每个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组合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就孕育着某种创新。而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进行深化、拓展,以新的形式把这些已有知识重新整合起来,就成为新知识内容。因此,新知的学习就应定位在温故而生新上,应找准原有知识与思维的切入点。
在認知规律上,学习应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水到渠成,返璞归真(并非强加)。因此,在知识形成观上,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1.知识反应形成:遇新问题(物理过程)→感受特征(生理过程)→研究讨论(心理过程)→产生新知(学起于疑);2.认识体现过程:粗略、定性、直观→精确、定量、抽象(感性→理性);3.内容注重基础:体现基础性、普遍性、通用性;4.选择突出重点:突出主干知识,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习能力(知识无穷无尽,能力培养至上)。
化学是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一门自然学科,其知识的溶入、发展与形成应是浑然天成、合情合理的。只有自然形成(能深入理会)、自主建构(有知识体系)、孕育思想(有学科思想)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普遍接受,才算是真正的知识。
二、新课程备课理念的落实
备课理念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是课程灵魂与支点。备课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更取决于备课理念的形成与落实。
事实上,新课程备课理念,就是紧紧围绕“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程度?”这一组问题进行的研究设计。首先,教学目标是学生学懂、学会的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必须是依据课标、考纲、学情而定的具体、准确、可测量性的目标。其次,为提高课堂实效性,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必须落实以下几项原则:
新课引入类比化。(联想回忆,寻找载体)
教学内容问题化。(复习旧知、新学知识问题化)
问题呈现情景化。(学案展现、实物展现、课件展现、黑板展现)
问题解决探究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知识形成自然化。(在旧知复习、查缺补漏中自然发展、生成,不是横空出世)
学生学习建构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
探究结论规律化。(体现本质内容、主干内容,言简意赅)
过程体现书面化。(学习过程记要:解答到简记,过程到结论)
评价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以练促学,以学促教)
三、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
教学内容的深入剖析是落实备课理念与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结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命题:新知识点的生长点是什么?新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利用新知识点解决了什么问题?本节内容中所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是什么?因此在教学内容剖析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流程:
1.研读课标、考纲、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构造知识教与学的框架。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中《盐类的水解》一节的备课时应明确五部分:实例感受、科学定义、探究规律、联系应用、揭示思想。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引入方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即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如在《盐类的水解》一节的引入可利用生活的实例“草木灰为什么可用于去油污”;也可在学生原有认识偏差上切入“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吗”,通过演示实验“Na2CO3、NaHCO3、NaCl、NH4Cl溶液酸碱性测定”,引发思维冲撞,激发学习探究热情。
3.深挖教材,明确其地位作用,把握其蕴涵的学科思想方法。因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学会学习,把握知识内涵,内化为可灵活运用的高境界的思想方法。如在《盐类的水解》学习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与应用三大学科思想:微粒观、守恒观、平衡观。
4.大胆整合教材。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某一教材或某一教辅书,应形成“课标为上、学生为本、资源为辅”意识。同一知识内容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其呈现方式、探究实例都可能不同,因此可结合我们学生的接受层次不能,进行筛选整合.优化案例。如在高一衔接复习实验基本操作时,苏教版比鲁科版教材的阐述与指导显然较为系统、清晰;当然也可采用老人教版经典学生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以硫酸铜晶体制备氧化铜,并以氧化铜催化氯酸钾制氧气,这是相当不错补充拓展。
5.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与可接受性。不能只是用空洞的纯粹的理论来指导,而更重要的实效性。
6.查阅材料,取长补短。只有在自己尝试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有批判性的吸收别人的东西,否则很难认同,更谈不上输出,只能是比着葫芦画瓢。
四、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
优化教学环节是打造高效课堂是绽放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积极给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达到教师教的过程 “润物无声”、学生学的过程 “柳暗花明”之功效。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尝试感受、合作讨论、规范返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先声夺人,引发学生好奇心和认知冲突;发人深思,激发学生思维;思维碰撞,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试感受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纵观传统,通常有例题型与变式型两种类型的处理化学问题的方式。显然变式型的方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我们为何不借鉴它,使它日常化呢?
合作讨论是问题解决的桥梁,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加快学生思维的进程。以下时机需要合作讨论:(1)问题在个体尝试解决后;(2)学生群情激昂即意见难以统一时;(3)学生迷惑不解即难以听懂时;(4)似懂非懂即难以表述时。
规范返悟是问题解决的结束,达到学生理性认识的目的,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返悟的内容:(1)问题解决所用到的知识点;(2)解决问题中应注意的问题;(3)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在教学环节的优化实施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对难点章节,提倡重心前置,学案导学(指导预习)。
2.把握课堂节奏,师生活动时间分配得当。
3.教师提出问题时最好不读题(媒体显示)、不做任何提示,创设原汁原味的解决问题的环境;问题解决一定要给学生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真正给学生尝试、合作、讨论、解决的机会。
4.反对一问一答、齐声回答式的提问(不能真正暴露学生中存在问题,反馈学习整体效果)。交流讨论中应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先组内交流后组间辩论,也可尝试学生手写板或对代表性答案进行实物投影。
5.问题解决过程尽可能的书面化与图形化,反对长篇大论的口述。在难点、易错点问题的解答中,教师的板演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板演更能呈现思维的程序性与表达的规范性。
6.发挥正向评价与口号激励作用,调动学生学習的积极性、主动性。
7.目标调控尽量穿插课堂教学始终,使学习有的放矢。
8.精心设计变式训练,有助于当堂反馈,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有助于防止定势、开拓思维。
9.课后有精编题组训练,开展好扶优(拓展性训练)、补差(基础性补漏)、促中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无定法,唯有择优。优化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必须从更新理念开始,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从教学内容与思想上深入,必须从教学环节的优化上落实。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汲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达成精品高效。
参考文献:
[1] 施方良.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 .教育研究,2004,(4)
[3] 董景礼、张晓霞.浅谈化学学科思想教育[G]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 李松林.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G] .中国教育学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