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刚刚结束的太钢科技质量工作会上,去年的太钢特级劳模、今年的“三八”红旗手标兵林媛又登上了“太钢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奖台。见到林媛,与印象中的女强人不太一样,她身穿工作服,身材不高,甚至有些娇小,眼前这个邻家女孩一样的姑娘很难让人与太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产品开发负责人联系起来。在太钢,就是这样,艺多不压身,舞台有的是,只要肯付出,就必定有收获!
初来乍到勤练就
林媛,36岁,技术中心硅钢室主任。2007年,即将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就在那一年,太钢在东北大学招聘。座谈会上,学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想更多地了解太钢。在会场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林媛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的太钢技术中心硅钢项目负责人张文康博士一眼就“相中”了林媛。会后,张博士找到她,直截了当地说,“你来太钢吧,这里有你事业的平台。”了解到张博士在太钢的成长经历,林媛踏实了许多,毅然选择了太钢这个内地名企。就这样,2008年,时年26岁的林媛,犹如朝气蓬勃的“蓝精灵”,踏入了太钢硅钢研发的茂密“森林”。
从学校到工厂,角色的转变和诸多的不适应,超出林媛的想象。
“理论和实际差距很大,许多专业术语书上学过,可进了工厂才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好在师傅们不嫌我烦,愿意教我这个笨学生。”林媛说话很是风趣。
那段时间,硅钢新产品研制刚刚起步,实验一个接着一个。每道工序,从头到尾,林媛有时一天要跟上好几遍。只要有空,她就往现场跑,从冶炼到轧制,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生产步骤。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跟在工人师傅后面问个不停,晚上回到家,再对照书本慢慢消化。不下现场的时候,她就跟着前辈做试验,进行数据分析。林媛有做笔记的习惯,3年下来,笔记记了几大本,她也从一个学生娃逐渐成长为一名工程师。
“别看是个小姑娘,却有点男孩性格,积极、肯干、要强。”这是林媛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锲而不舍终有成
“理论上没问题呀,怎么又失败了?”看到按照自己精心计算的参数生产出的产品一个个失败,林媛懵了,曾经一度她甚至怀疑自己的所学。
然而,倔强的林媛没有放弃。她细心琢磨着,与同事一起分析数據,跟班试轧,修正参数,继续实验。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一次的产品试制,她都要到现场跟踪。
一线工人师傅看到林媛这般拼命,干劲也被带起来了。没过多久,在大家的努力下,满意的试样终于有了。抱着这些试样,林媛就像得到了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送到检测站,接受最严格的“体检”。
一份份试样报告单出来了。原本信心满满的林媛愣了——检测结果全部不合格!林媛非常伤心,就在她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旁边的检测师傅对她说:“还有一个片,你测不测?”沮丧的林媛看也没看,道:“我知道那个,那是给试样作垫片的,肯定不行,不用测了。”“没测你怎么知道?”师傅转身把最后一片试样作了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垫片性能不仅合格,而且还非常优异。喜出望外的林媛,对师傅谢了又谢,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
自那之后,林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提升,无论哪个批次、哪块钢板,她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逐渐地,硅钢新产品的性能显著改善。
一路走来的林媛,受到张文康博士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每每提起林媛,张博士总是赞不绝口:“办事雷厉风行,干练果断;工作胆大心细,严谨认真;在一线跟班很能吃苦,到现场记录实验数据一丝不苟;分析实验结果的那股钻劲儿,一般人达不到。”
厚积薄发担大任
2012年,太钢启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新产品研发。林媛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发,并担当了项目负责人。
又开始了一轮轮的试验、检测。一次,在生产车间,林媛等着最后一批实验卷轧制完成,抱起样本就奔向检测站。一出车间门,外面就下起了雨。怎么办?林媛急中生智,用几块防锈纸将样品包起来,揣进衣服里,跑向检测站。“没问题,挺好的。”检测师傅的话,让浑身湿淋淋的林媛放下了心。
记者问起林媛,样品如果淋了雨,性能和检测结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前功尽弃,当时为什么不等一等?“没想那么多,心里很着急,只想着快点知道这试料到底合格不合格。”朴实的言语,道出的是林媛对事业的专注与执着。
在林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15年,新能源汽车用特种硅钢和薄规格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这两大关键品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新钢种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行业空白。随后,高品质极薄带系列产品也叩开了新市场的大门。如今,硅钢新产品广受用户青睐,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就在去年,林媛又成为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在职博士。她说,因为自己是搞技术的,靠现有的理论储备不会走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太钢俨然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没错,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召唤,林媛将带领她的团队飞得更高、更远!科学导报记者
初来乍到勤练就
林媛,36岁,技术中心硅钢室主任。2007年,即将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就在那一年,太钢在东北大学招聘。座谈会上,学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想更多地了解太钢。在会场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林媛率真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场的太钢技术中心硅钢项目负责人张文康博士一眼就“相中”了林媛。会后,张博士找到她,直截了当地说,“你来太钢吧,这里有你事业的平台。”了解到张博士在太钢的成长经历,林媛踏实了许多,毅然选择了太钢这个内地名企。就这样,2008年,时年26岁的林媛,犹如朝气蓬勃的“蓝精灵”,踏入了太钢硅钢研发的茂密“森林”。
从学校到工厂,角色的转变和诸多的不适应,超出林媛的想象。
“理论和实际差距很大,许多专业术语书上学过,可进了工厂才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好在师傅们不嫌我烦,愿意教我这个笨学生。”林媛说话很是风趣。
那段时间,硅钢新产品研制刚刚起步,实验一个接着一个。每道工序,从头到尾,林媛有时一天要跟上好几遍。只要有空,她就往现场跑,从冶炼到轧制,仔细观察记录每个生产步骤。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跟在工人师傅后面问个不停,晚上回到家,再对照书本慢慢消化。不下现场的时候,她就跟着前辈做试验,进行数据分析。林媛有做笔记的习惯,3年下来,笔记记了几大本,她也从一个学生娃逐渐成长为一名工程师。
“别看是个小姑娘,却有点男孩性格,积极、肯干、要强。”这是林媛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锲而不舍终有成
“理论上没问题呀,怎么又失败了?”看到按照自己精心计算的参数生产出的产品一个个失败,林媛懵了,曾经一度她甚至怀疑自己的所学。
然而,倔强的林媛没有放弃。她细心琢磨着,与同事一起分析数據,跟班试轧,修正参数,继续实验。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一次的产品试制,她都要到现场跟踪。
一线工人师傅看到林媛这般拼命,干劲也被带起来了。没过多久,在大家的努力下,满意的试样终于有了。抱着这些试样,林媛就像得到了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送到检测站,接受最严格的“体检”。
一份份试样报告单出来了。原本信心满满的林媛愣了——检测结果全部不合格!林媛非常伤心,就在她要转身离开的时候,旁边的检测师傅对她说:“还有一个片,你测不测?”沮丧的林媛看也没看,道:“我知道那个,那是给试样作垫片的,肯定不行,不用测了。”“没测你怎么知道?”师傅转身把最后一片试样作了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垫片性能不仅合格,而且还非常优异。喜出望外的林媛,对师傅谢了又谢,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
自那之后,林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提升,无论哪个批次、哪块钢板,她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逐渐地,硅钢新产品的性能显著改善。
一路走来的林媛,受到张文康博士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每每提起林媛,张博士总是赞不绝口:“办事雷厉风行,干练果断;工作胆大心细,严谨认真;在一线跟班很能吃苦,到现场记录实验数据一丝不苟;分析实验结果的那股钻劲儿,一般人达不到。”
厚积薄发担大任
2012年,太钢启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硅钢新产品研发。林媛又开始向新的领域进发,并担当了项目负责人。
又开始了一轮轮的试验、检测。一次,在生产车间,林媛等着最后一批实验卷轧制完成,抱起样本就奔向检测站。一出车间门,外面就下起了雨。怎么办?林媛急中生智,用几块防锈纸将样品包起来,揣进衣服里,跑向检测站。“没问题,挺好的。”检测师傅的话,让浑身湿淋淋的林媛放下了心。
记者问起林媛,样品如果淋了雨,性能和检测结果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前功尽弃,当时为什么不等一等?“没想那么多,心里很着急,只想着快点知道这试料到底合格不合格。”朴实的言语,道出的是林媛对事业的专注与执着。
在林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15年,新能源汽车用特种硅钢和薄规格高牌号高磁感无取向硅钢这两大关键品种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新钢种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填补行业空白。随后,高品质极薄带系列产品也叩开了新市场的大门。如今,硅钢新产品广受用户青睐,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就在去年,林媛又成为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在职博士。她说,因为自己是搞技术的,靠现有的理论储备不会走远。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提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太钢俨然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没错,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召唤,林媛将带领她的团队飞得更高、更远!科学导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