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中产阶级跟具体的收入金额数目关系其实不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处理生活中涉及金钱的方方面面的能力高低。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和舆观调查网曾发起过一项名为“美国人最想回到20世纪哪个十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调查者欢迎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有18%的人表示愿意回到那个二战后消费主义、保守主义、冷战思维盛行的经济繁荣时代。而也正是这个时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现代社会定义的所谓“中产阶级”出现的时代。
五十年代:蓬蓬裙、福特汽车和彩色电视机
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内,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40%。美国人开始无需过多工作便能享有一定的生活水准。
“男人们不管到哪都戴礼帽,打领带。女人们的时髦服饰则是衬衣加蓬蓬裙,……1951年10月15日《我爱露西》在电视上首演,接着12月罗伊·罗杰斯,唱歌的牛仔亮相。”这是比尔·布莱森在他的畅销书《闪亮的日子》中对那个充满新奇时代的描述。
众多的经济数据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个中产阶级社会,这一色彩要比20年代的美国要强烈得多,也要比今天强烈得多。也是在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他首次提出“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并推介到了全球,并使之泛化成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社会学家迈克尔·哈林顿也认为从50年代开始,贫困已不再是多数美国人的处境,而且富人的富裕程度大大降低了。他说,中产阶级出现的数量和速度令人吃惊。人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财富,只有买更多更好更新型号的产品。仅1950年一年,美国新建房屋就达150万栋。丰富的物质也带动了时尚、音乐、电影以及各种科技发明。
“新出现的或即将发明出来的东西有圆珠笔、快餐、冷冻食品、电子开罐器,大型购物中心、高速公路、超市、隐形眼镜、信用卡、微波炉已经有了,但重达七百磅。玛丽莲·梦露、摇滚乐、嬉皮士,还有比小型建筑物小不了多少的计算机,这些东西还要过几年才会出现。”布莱森回忆道。当时他的爸爸心心念念的是看一场巴比·汤普森的本垒打和拥有一辆福特汽车,而后者不久就成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志配置,并占据了很长时间。
彩色电视机的出现似乎是很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很多受访者都多次提到它,1954年美国RCA公司推出了彩色电视,“但实际上彩色电视直到五十年代末才出现在我们邻居家里,大家觉得非常新奇。星期六晚上,街坊上的孩子们,全偷偷溜进他的院子,踩在花圃里,从他沙发后面的平推窗里观看一档名叫《我活生生的洋娃娃》的节目。”一名受访者称。
八十年代:计算机、大哥大和邓丽君
80年中产阶级的构成却有了很大的转变。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产业代替了原来以经理和高级职员为主体的构成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从事高科技产品研发、信息搜集整理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是中产阶级的核心,1980年,美国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占“白领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高薪的“白领工人”又要占到整个职工人数的50%以上。
英国和法国的中产阶级主体构成与美国不太一样,企业主占据了中产阶级很大的比重,这也许与一部分原先的贵族也成为企业主有关。这些新兴中产阶级最主要的特征是承认传统的社会认同,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经典的教育,并鼓励自己的子女进入专业领域。
与这些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北欧的一些国家中产阶级出现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才正式出现,但情况与美国50年代的情景非常类似,主体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适合该阶层的音乐艺术大量涌现。
与此类似,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非常迅猛的势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头脑灵活、选择时机准确的较富裕阶层出现,这也导致该阶层一些独特的特性。
著名的媒体人洪晃曾经谈道:“中国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与西方相比的一大区别是,它是一个新的阶层,偏于年轻,你往下看,还能找到,但往上看,你很难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找到中产阶级,所以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中产阶级。具体来说,他们大多是在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受到八十年代文化的很大影响。”这些人在当时主要特征是手拿大哥大,吸收一切新奇的资讯。爱谈论诗歌和梦想,仿佛一切在不远的将来会都会梦想成真。
二十一世纪:高档轿车 、别墅和美酒
而更多的学者对此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根本就没有出现中产阶级,没有典型的中产生活。这些反对者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才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主体。
与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不同,在中国即使是收入符合上述标准许多人也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 “别开玩笑了,我怎么能算中产?” ──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一个年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满脸疑惑地说。在他的认知中只有像北京的老周那样的才算真正的中产阶级。老周有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名下有两套房产,一套2居室在市区,一套别墅在北京的郊区。拥有一辆宝马车,有较长的休假时间,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
中国中产阶级最渴望的是身份优越感与高品质生活,比如舒适豪华的大宅,彰显身份的商品(如智能手机和名牌手提包),丰盛的美酒佳肴和环游世界的旅行。像老周这样阶层的人都偏爱美食美酒,同时也注重健康品质。他们喜欢喝点时尚、健康的白酒,比如洋河梦之蓝那样的绵柔口感名酒,量小但几乎经常喝点,在他们看来,这酒适合很多场合,不管是自酌还是和朋友小聚都能尽兴且有身份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中产对奢侈品牌比如香奈儿的渴望与喜爱。欧洲奢侈品牌已经统治了这一市场。中国的中产阶级未来将不会有过去10年那么快的增长,其标准生活样本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不管怎样,中产阶级跟具体的收入金额数目关系其实不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处理生活中涉及金钱的方方面面的能力高低。换句话说,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用你拥有的你能做什么。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和舆观调查网曾发起过一项名为“美国人最想回到20世纪哪个十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受调查者欢迎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有18%的人表示愿意回到那个二战后消费主义、保守主义、冷战思维盛行的经济繁荣时代。而也正是这个时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现代社会定义的所谓“中产阶级”出现的时代。
五十年代:蓬蓬裙、福特汽车和彩色电视机
从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内,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了40%。美国人开始无需过多工作便能享有一定的生活水准。
“男人们不管到哪都戴礼帽,打领带。女人们的时髦服饰则是衬衣加蓬蓬裙,……1951年10月15日《我爱露西》在电视上首演,接着12月罗伊·罗杰斯,唱歌的牛仔亮相。”这是比尔·布莱森在他的畅销书《闪亮的日子》中对那个充满新奇时代的描述。
众多的经济数据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个中产阶级社会,这一色彩要比20年代的美国要强烈得多,也要比今天强烈得多。也是在195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出版了《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他首次提出“白领”和“中产阶级”的概念,并推介到了全球,并使之泛化成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社会学家迈克尔·哈林顿也认为从50年代开始,贫困已不再是多数美国人的处境,而且富人的富裕程度大大降低了。他说,中产阶级出现的数量和速度令人吃惊。人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处理越来越多的财富,只有买更多更好更新型号的产品。仅1950年一年,美国新建房屋就达150万栋。丰富的物质也带动了时尚、音乐、电影以及各种科技发明。
“新出现的或即将发明出来的东西有圆珠笔、快餐、冷冻食品、电子开罐器,大型购物中心、高速公路、超市、隐形眼镜、信用卡、微波炉已经有了,但重达七百磅。玛丽莲·梦露、摇滚乐、嬉皮士,还有比小型建筑物小不了多少的计算机,这些东西还要过几年才会出现。”布莱森回忆道。当时他的爸爸心心念念的是看一场巴比·汤普森的本垒打和拥有一辆福特汽车,而后者不久就成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志配置,并占据了很长时间。
彩色电视机的出现似乎是很重大的一个事件,因为很多受访者都多次提到它,1954年美国RCA公司推出了彩色电视,“但实际上彩色电视直到五十年代末才出现在我们邻居家里,大家觉得非常新奇。星期六晚上,街坊上的孩子们,全偷偷溜进他的院子,踩在花圃里,从他沙发后面的平推窗里观看一档名叫《我活生生的洋娃娃》的节目。”一名受访者称。
八十年代:计算机、大哥大和邓丽君
80年中产阶级的构成却有了很大的转变。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产业代替了原来以经理和高级职员为主体的构成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从事高科技产品研发、信息搜集整理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员是中产阶级的核心,1980年,美国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占“白领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高薪的“白领工人”又要占到整个职工人数的50%以上。
英国和法国的中产阶级主体构成与美国不太一样,企业主占据了中产阶级很大的比重,这也许与一部分原先的贵族也成为企业主有关。这些新兴中产阶级最主要的特征是承认传统的社会认同,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经典的教育,并鼓励自己的子女进入专业领域。
与这些经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北欧的一些国家中产阶级出现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才正式出现,但情况与美国50年代的情景非常类似,主体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主,适合该阶层的音乐艺术大量涌现。
与此类似,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也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非常迅猛的势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头脑灵活、选择时机准确的较富裕阶层出现,这也导致该阶层一些独特的特性。
著名的媒体人洪晃曾经谈道:“中国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与西方相比的一大区别是,它是一个新的阶层,偏于年轻,你往下看,还能找到,但往上看,你很难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找到中产阶级,所以说,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中产阶级。具体来说,他们大多是在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们受到八十年代文化的很大影响。”这些人在当时主要特征是手拿大哥大,吸收一切新奇的资讯。爱谈论诗歌和梦想,仿佛一切在不远的将来会都会梦想成真。
二十一世纪:高档轿车 、别墅和美酒
而更多的学者对此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根本就没有出现中产阶级,没有典型的中产生活。这些反对者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至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才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主体。
与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不同,在中国即使是收入符合上述标准许多人也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 “别开玩笑了,我怎么能算中产?” ──在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一个年薪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外企中层管理人员满脸疑惑地说。在他的认知中只有像北京的老周那样的才算真正的中产阶级。老周有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名下有两套房产,一套2居室在市区,一套别墅在北京的郊区。拥有一辆宝马车,有较长的休假时间,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好。
中国中产阶级最渴望的是身份优越感与高品质生活,比如舒适豪华的大宅,彰显身份的商品(如智能手机和名牌手提包),丰盛的美酒佳肴和环游世界的旅行。像老周这样阶层的人都偏爱美食美酒,同时也注重健康品质。他们喜欢喝点时尚、健康的白酒,比如洋河梦之蓝那样的绵柔口感名酒,量小但几乎经常喝点,在他们看来,这酒适合很多场合,不管是自酌还是和朋友小聚都能尽兴且有身份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中产对奢侈品牌比如香奈儿的渴望与喜爱。欧洲奢侈品牌已经统治了这一市场。中国的中产阶级未来将不会有过去10年那么快的增长,其标准生活样本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不管怎样,中产阶级跟具体的收入金额数目关系其实不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一个人处理生活中涉及金钱的方方面面的能力高低。换句话说,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用你拥有的你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