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深深:数学教学之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yangc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一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对这两个方面的把握应该遵循“深浅之道”: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应遵循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的本质;教学路径应遵循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以“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深”“浅”之间进行转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呈现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教学。
  [关键词]教什么;怎么教;深浅之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17-02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离不开“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这两方面都应该遵循“深浅之道”。因为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其深浅都应遵循课程标准、基于教学目标和知识的发展轨迹与本质;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路径,亦应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深深浅浅教数学,是数学的教学之道。下面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例,进行“深”和“浅”之间转化的教学。
  一、教什么——理法浅入。本质深“扎”
  教材中,给出“跳绳有多少人”这一问题,然后在得到等式28 17=17 28后,通过举例归纳得出加法交换律是成立的。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用的是同一幅主题图,探索、发现的流程与加法交换律如出一辙。
  其实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如对于一年级“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如图1),因为还没有正式学过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故大部分学生是用“数数”累加的方法,并且发现先数左边3人再接着数右边2人,与先数右边2人再接着数左边3人,其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学习经历就是加法交换律的“雏形”。之后,学生又在多位数加法验算中多次经历加数位置的交换(如图2)。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会渐渐将“规律”内化成自己的认知经验。
  对于加数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一位数加一位数及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中也早已有了接触。如9 7=9 (1 6)=(9 1) 6=10 6=16;48 37=48 (30 7)=(48 30) 7=78 7=85。基于以上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分析,如果教学该内容时还是按照教材编写的流程——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加法这两个运算律,那对学生而言就没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可言了,自然不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低效的。那么,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定位?这节课应该教什么?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但凡是学生能够明白的道理,课堂教学就要让他们学会说理。因此,这节课应正本清源,需结合运算的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运算律的本质。
  二、怎么教——意义浅入。数形深“刻”
  加法运算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道理呢?笔者以为,还得从加法的意义入手。自然数的加法,其本源意义在于对两个具有有限基数且不相交的集合A和B作并集AUB之后,AUB的基数是A的基数与B的基数之和。诚然,这种抽象的说法是没法让四年级学生明白的,但是可以通过“数数”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交换律的成立道理。
  1.结合加法意义说理
  引入:你们想过在加法中为什么会存在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和不变吗?今天的学习就要弄清这其中的道理。(出示图3)
  提问:左边有4个方块,右边有2个方块。能数一数这里一共有几个方块吗?
  交流: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数的?可以用算式表示出他数的过程吗?(板书:4 2 2 4)
  说明:两次数的顺序不同,但都是把两部分合起来了,小方块的总数没有变,所以这两道算式的和一定是不变的。(板书:4 2=2 4)
  (数方块活动说清楚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合理的)
  提问:可以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来解释吗?
  交流: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可以把所有的例子都包含在内。(出示图4)
  提问:能试着说说这幅图想表达的意思吗?
  交流:这里的两条线段可以分别看成两个加数,它们可以是怎样的数呢?
  2.描述加法交换律
  引导:我们通过说理解释了“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这其实是加法运算中的一条规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提问:加法交换律的等式可以写出无数个,但也可以只用一个等式就能把所有这样的等式都表示出来,你能创造出这样的等式吗?
  说明: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字母a和b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即a b=b a(这样的一道字母式子就表示出了所有的例子,数学语言真是简约啊!)
  提问:在这一规律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交流:你们现在知道以前在验算加法计算时为什么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了吧?其实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数数”的过程浅显易操作,直条图直观明了,教学时就是通过这样浅显直观的形式使学生深入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这样的数形结合思想对于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具有浅入深出的价值。
  3.拓展加法交换律
  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由此,你们还能想到什么?
  引导(发给每个学生三种规格的方格纸各1张。如图5):你能用这三张方格纸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拼法:
  提问:a b c是什么图形?是怎么拼成的?b c a、c a b呢?
  启发:也可以把每种拼法反过来,就又会出现三种拼法。
  提问:这6道算式都相等吗?为什么?
  引导:可以把任意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如
  a b c=b c a。
  启发:看来,三个数相加也有交换律,那四个数、五个数呢?
  说明:只要是连加,无论几个加数,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看来,加法交換律的内容可以改成——几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认识加法结合律
  交流:在a b c=b c a这个等式中,前一个算式a b c中,我们先算的是哪两个数的和?后一个算式b c a中,我们又先算哪两个数的和?
  引导:计算时就要先算括号里的,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a (b c)其实跟b c a相同,这种不改变加数的位置,通过添加括号改变计算顺序保持结果不变的规律就是加法的结合律,用字母公式表示就是a b c=a (b c)。
  提问:仔细观察,在a b c=a (b c)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5.验证加法结合律
  交流:假如这里的a表示16,b表示12,c表示4,我们把结合律这个等式中的a、b、c换成具体的数来算一算,看看是否真的相等。
  说明: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几个数连加的交换律、结合律其实是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计算的顺序,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同。
  a b c=b c a:交换加数位置,改变计算顺序
  a b c=a (b c):添加括号,改变计算顺序
  不管怎样拼,拼出的长方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这样“浅”的操作使学生深刻明白了加法交换律在三个及以上数相加时是同样适用的。同时,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算式说出具体拼的过程,使学生能直观理解结合的意义,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让学生深入明白“一起计算三个数,是有一定顺序的,不像两个数相加,只存在位置上的变化,不存在顺序上的改变”。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容易感知结合律就是交换律的拓展和延伸,从而真正体会到结合律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更加突出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遵循深浅之道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贴近学生、高于教材、浅入深出的教学,是由“浅”而及于“深”,又因“深”而归于“浅”的精彩呈现。这样的课堂回归了数学教学的本真,回到了“对数学本质深刻理解”的最根本的数学使命上来。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让“核心素养”从内涵丰富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阵地,这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数学的核心就是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力求做到深度“教”,以便促进学生深度“学”,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教材是教与学的支架。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研读、通读、精读、细读教材,做到瞻前顾后、通览全局,才能做到整体把握、以小见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研读;通读;精读;细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0014-03  无论怎样改革,解读教材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养。怎样领会教材的内涵,如何
[摘要]比较研究现行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三边关系探索活动,得出大部分教材没有揭示三角形稳定性探索活动的表现形式或实质,且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索活动的设计有的不完备,思维含量都较低;指出了探索活动大都存在机械式的操作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了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动脑进行探究比机械式的操作探究更为重要的观点。  [关键词]三角形;稳定性;三边关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班级班风和学风的形成、纪律的养成、习惯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说,班主任也非常辛苦,若没有吃苦耐劳的决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认真扎实的作风,将无法胜任班主任工作。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提高,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富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事业。班级工作千头万绪,学生问题千变万化,班级管理千辛万苦,需要班主任扑下身子,潜心
[摘 要]教材不仅是教学教具,也是教师钻研学问、追求知识本质的媒介。不同版本的教材设计有所差异,各有优势,教师要善于求同存异,取精用弘,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版本;对比;结构;体系;简算;异同;构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38-01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最根本凭据,那么怎样吃透教材呢?本文
我市为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之一,因经费紧缺、工学矛盾等困难和问题,乡村教师培训一直处于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的困境,致使全市乡村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滞后、校长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今年《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高质量开展乡村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加强县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县级教师发展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引导学生进行高效能的数学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以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摆一摆,想一想”为例进行课例探究,通过层层递进和形式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位值的概念知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位;位值;有效探究;数学思维  “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
[摘 要]教师需要建立必要的教学序列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概念构建的认知规律,基于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设计教学,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分阶段 概念教学 有序性 平行四边形 思维规律 内涵 表象 认知序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34  综观目前的数学教学,不少教师认为概念教学不如计算与应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特有章节,旨在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解题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注重策略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策略的优势和形成过程,更好地掌握策略的内涵,从而灵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策略意识;解题能力;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要]生本位课堂提了很多年,但很多时候只被当作一句空头口号。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只要事先探明学情,做好预设,那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则退居幕后运筹帷幄,实现生本位课堂。  [关键词]生本位;圆的认识;活动;自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9-0072-02  德意志先哲海德格尔曾说:“教师,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