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经在全国各地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各地都在依照新课改精神指导初中物理教学,很多教师对物理有效教学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课程改革也就有了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基础和要求,实现初中物理高效教学,是一种新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诉求和发展趋势。立足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不但是对当前教学改革成绩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为了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批判继承和发展建设。笔者结合多年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实践,在此探讨一下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
一、把握师生的辅主关系,立足学生高效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的首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确效果明显。但是,对于当下的教学情况和改革进程,很多业者还仅仅是停留在观点的陈述上,或者既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关系的真正内涵,更没有在教学中真正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为此,需要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学生是高效教学的主体,教师辅助学生更好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辅助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学生主体。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追求,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压强”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有关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组讨论。笔者深入小组,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同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防止学生跑题或者表面化。然后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真正感知压强的存在,体会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笔者首先请学生取一枚鸡蛋和一板鸡蛋,分别请学生直接踩在上面,单个鸡蛋很容易就碎了,而一板鸡蛋却完好无损。通过这个最为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感知并思考原因和原理,找出压强与压力及受力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公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讨论更多的利用这一关系的实例。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思考、总结。
二、坚持质效当先,量效次之,追求真正的高效
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坚持质效当先,量效次之的原则,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所谓课堂容量。课堂教学注重精讲精练,注重一题多变或者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解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辅之一定量的阅读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和巩固。
例如,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浮力的条件和关系,重点分析浮力公式的应用,通过变换不同的液体引导学生感知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通过改变物体漂浮、悬浮及下沉等不同的状态,引导学生感知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结合一两道例题,通过变换不同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精练,做到真正理解,触类旁通。对于浮力的具体应用,可以给学生推荐更多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立足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很多人对新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隔阂。从现行情况来看,对传统方法过度反叛或者全面否定有时显得更为危险。在我们还没有建成一个新房子,就把此前的房子彻底拆除,在新房子的建造过程中,我们也就失去了立身之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认识、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就对传统的方法全盘否定,这时教学就会陷入茫然。因此,新课改下的高效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否定,也不是机械地照搬所谓新方法、新模式,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优化教学方法,力争选用最适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重力”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中的生活片段,感知失重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坐电梯下降时的感受,让学生对失重有更为直接的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给学生做一定的演示实验外,笔者把学生直接带进实验室,亲自操作,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重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实现高效教学。
(责任编辑易志毅)
一、把握师生的辅主关系,立足学生高效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的首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地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确效果明显。但是,对于当下的教学情况和改革进程,很多业者还仅仅是停留在观点的陈述上,或者既没有真正理解这种关系的真正内涵,更没有在教学中真正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为此,需要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学生是高效教学的主体,教师辅助学生更好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只是辅助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学生主体。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爱好追求,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压强”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有关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分组讨论。笔者深入小组,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同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同时引导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防止学生跑题或者表面化。然后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真正感知压强的存在,体会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笔者首先请学生取一枚鸡蛋和一板鸡蛋,分别请学生直接踩在上面,单个鸡蛋很容易就碎了,而一板鸡蛋却完好无损。通过这个最为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感知并思考原因和原理,找出压强与压力及受力面积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公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讨论更多的利用这一关系的实例。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能更好地感知、思考、总结。
二、坚持质效当先,量效次之,追求真正的高效
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坚持质效当先,量效次之的原则,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不是单一地追求所谓课堂容量。课堂教学注重精讲精练,注重一题多变或者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解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在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辅之一定量的阅读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和巩固。
例如,学习“浮力”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浮力的条件和关系,重点分析浮力公式的应用,通过变换不同的液体引导学生感知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通过改变物体漂浮、悬浮及下沉等不同的状态,引导学生感知排开液体的体积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结合一两道例题,通过变换不同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精练,做到真正理解,触类旁通。对于浮力的具体应用,可以给学生推荐更多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立足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
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很多人对新理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隔阂。从现行情况来看,对传统方法过度反叛或者全面否定有时显得更为危险。在我们还没有建成一个新房子,就把此前的房子彻底拆除,在新房子的建造过程中,我们也就失去了立身之地。在新课程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深入认识、理解透彻的情况下,就对传统的方法全盘否定,这时教学就会陷入茫然。因此,新课改下的高效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否定,也不是机械地照搬所谓新方法、新模式,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优化教学方法,力争选用最适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重力”的有关知识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宇航员在天宫一号中的生活片段,感知失重的状态;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坐电梯下降时的感受,让学生对失重有更为直接的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除了给学生做一定的演示实验外,笔者把学生直接带进实验室,亲自操作,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重力。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传承中突破,实现高效教学。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