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学息息相关。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了解高中教学要求,注意抓好两个阶段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利用地图熟记通用知识,并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其更进一步的地理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701
初中地理在初二会考后就结束了课程,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才发现,地理是高中阶段很难学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在于初中时期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高中做好铺垫工作呢?
一、了解高中教学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初中的教学要求,还应对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有所了解。深入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并做适当的记录,才能对初高中知识变化心中有数,从而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对初中生加以强调,强调的知识可以作为提前的知识储备。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熟记通用知识
对于学生普遍要掌握的问题,例如行政区划、行政区分布和简称、省行政区的形状、周边国家分布、中国的气候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成因、主要气象灾害等,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熟记相关知识。而熟记这些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同时,教学生学会叠加地图。比如,在初中复习政区、地形、河流时,教学生学会将几张图在头脑中叠加。这样只要学生看到一张政区图,就会想到那个省区会有什么地形,有什么河流经过。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当高中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这些地理知识时,就会较为容易。
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重復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笔者曾去旁听一些高中教师的“农业区位选择”等课程,深切地感觉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教师讲到陕西高原粮食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图上并没有标明是黄土高原,但在展开内容时就得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初中生必备的知识,只要在初中阶段把这些掌握透彻,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就少了不少障碍。
三、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学习。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活动。我在进行“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关系”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自主组织调研、自主收集材料、自主进行实践,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设置问题,逐步推进活动。提出泉州作为沿海地区却是“水资源紧张的地区”等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活动也由此逐步展开。
二是制定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些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等。
三是设计方案,有序推进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提出活动方案,对学习目标、实施程序、完成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合理的安排。
四是分工负责,组织科学实施。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3个组,即资料组、调查组、统计组,选定组长,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是调研分析,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总结经验,收获有益启示。
四、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图表、文字等地理资料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长江的开发”时,我利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通过这两张地图的叠加和整合,让学生记住长江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长江的整体概念。另外,通过课文中的资料和长江流域地图,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探讨对上、中、下游如何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游主要是水能和旅游业的开发,中下游主要是灌溉、航运、养殖等的开发。)
在课堂要让学生知道长江上、中、下游哪个河段航运能力较强,我就结合气候(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是流经四川盆地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宽或窄,是否弯曲)等因素,跟学生一起分析哪段河道航运能力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获取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分析、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深入了解高中地理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地图熟记知识的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有意识地做好两个阶段的知识衔接,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关键词]初中;高中;地理教学;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701
初中地理在初二会考后就结束了课程,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才发现,地理是高中阶段很难学的一门课程。究其原因,在于初中时期学生对地理不够重视,地理知识基础薄弱。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高中做好铺垫工作呢?
一、了解高中教学要求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但要了解初中的教学要求,还应对高中教材和高考大纲有所了解。深入了解高中的教学要求,并做适当的记录,才能对初高中知识变化心中有数,从而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做到知己知彼,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对初中生加以强调,强调的知识可以作为提前的知识储备。
二、帮助学生利用地图熟记通用知识
对于学生普遍要掌握的问题,例如行政区划、行政区分布和简称、省行政区的形状、周边国家分布、中国的气候特点、温度带的划分和成因、主要气象灾害等,教师一定要帮学生熟记相关知识。而熟记这些知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同时,教学生学会叠加地图。比如,在初中复习政区、地形、河流时,教学生学会将几张图在头脑中叠加。这样只要学生看到一张政区图,就会想到那个省区会有什么地形,有什么河流经过。这样,当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并能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当高中地理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这些地理知识时,就会较为容易。
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重復耗时、枯燥无味、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笔者曾去旁听一些高中教师的“农业区位选择”等课程,深切地感觉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其中一位教师讲到陕西高原粮食种植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图上并没有标明是黄土高原,但在展开内容时就得分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些茫然。其实,这是初中生必备的知识,只要在初中阶段把这些掌握透彻,学生在高中学习时就少了不少障碍。
三、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地理学习。要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就要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实践活动。我在进行“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关系”的课题研究中,让学生自主组织调研、自主收集材料、自主进行实践,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设置问题,逐步推进活动。提出泉州作为沿海地区却是“水资源紧张的地区”等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思考,活动也由此逐步展开。
二是制定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这些方法包括:查找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进行数理统计等。
三是设计方案,有序推进活动。组织学生自主设计,提出活动方案,对学习目标、实施程序、完成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合理的安排。
四是分工负责,组织科学实施。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3个组,即资料组、调查组、统计组,选定组长,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五是调研分析,提高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一手资料,综合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并总结经验,收获有益启示。
四、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图表、文字等地理资料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长江的开发”时,我利用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通过这两张地图的叠加和整合,让学生记住长江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长江的整体概念。另外,通过课文中的资料和长江流域地图,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探讨对上、中、下游如何开发和利用的问题。(上游主要是水能和旅游业的开发,中下游主要是灌溉、航运、养殖等的开发。)
在课堂要让学生知道长江上、中、下游哪个河段航运能力较强,我就结合气候(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是流经四川盆地还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宽或窄,是否弯曲)等因素,跟学生一起分析哪段河道航运能力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获取很大一部分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分析、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深入了解高中地理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地图熟记知识的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有意识地做好两个阶段的知识衔接,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