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时期,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国际,为此要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从国家角度、社会角度和高职院校的角度,让更多高职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制造业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并探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49-02
如今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朝制造强国的迈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为此,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中,对待生产流水线时生产者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且生产工作达到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工匠精神,欧美国家的工匠精神已经有很好的实施,例如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流水线中,生产者普遍具备工匠精神,把汽车生产工作做到最佳,从而在世界获得良好的声誉。[1]不少生产线都要求生产者能认真对待,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个环节,从而制造出完美的成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1)从国家角度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有关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日本盛产匠人,其塑造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托就是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和质量监督体制。[2]我国在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后,社会加大力度提倡工匠精神,为此政府要从有关制度上确保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1)构建监管质量的严格体系,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日本和德国在工业化发展中都经历过价格低廉但品质次的时期,在对外贸易中失败之后,两国政府都加强管理产品质量,并建立了认证质量的标准化制度,有关政府和法律法规也得到健全,提供了培养工匠文化的制度保障。如今,我国要积极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行业标准,构建质量认证的完善制度,并对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提供保障我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2)构建职业资格认证的现代化制度,重视工匠人才。德国之所以会有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建立了认证职业资格的制度,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实现等价对接,工匠在得到职业资格后就能得到社会尊重和合理的薪酬,打破我国的传统职业等级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励高职学生能学习当代工匠,成为创新创造、刻骨钻研、爱岗敬业的工匠。
(2)社会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当代社会越来越缺少工匠精神,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导致“差不多”现象存在。[3]“差不多”行为和心理的存在让人们不够敬畏和重视技术,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得不到较好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是不少青年的无奈选择。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从社会角度应该采取的措施是:1)从认识上要转变重视知识而轻视技术的观念。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能工巧匠,然而普遍欠缺工匠精神。此外,工匠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偏见,甚至被看不起,职业教育一直没有被正视。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重视学生分数,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被当作高考失败者,学习技术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错误价值观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高职学生尽管选择了职业院校,不过毕业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所学习的技术工作,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技术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工作又很辛苦。由于高职学生不认同技术工作,更难坚守和热爱,无法贯彻实施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所以,需要社会积极消除对劳动和技术的轻视,构建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2)强化设计社会的顶层制度,在制度上给予工匠精神保护,提升社会中工匠的地位。深化开展提升蓝领素质的工程,有效结合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对职业技术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的设备和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构建与完善以政策支持、国家资金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单位。[4]激励企业职工、教师积极创新经济技术,企业和职业院校不能剥夺职工和教师的创新成果,从法律、制度方面确保职工和教师的知识产权,确保其能从专利或创新成果中获益。另外,要从制度方面提高对工匠精神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更多人加入工匠队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3)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传统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职业道德,不过学生对职业技能没有坚守和追求,也不够敬畏自己所属的职业,对所制造的产品不够负责,欠缺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的责任重大。为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加以培养,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这是关键性内容。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在培养人才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不过,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专业设置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一味追随潮流。由于没有办学特色和技术优势,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和行业上也不具备优势,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为了获得长远发展,要找准办学思路,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把工匠精神当作坚守的办学理念。
其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秋山利辉是日本著名品牌“秋山木工”创办人,他曾说一流匠人的人品要比技术更加重要,因此重视锤炼工匠的人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想锤炼其人品需要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课堂和主要阵地。为了让高职学生拥有匠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在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纳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此外,要构建特色化的工匠课堂,以项目教学、专题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理念。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工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做演讲,讲授坚守技艺的一些故事,并分享自己的人生事迹。为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时,并给予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老师可以不定期带学生去工厂和企业参观,感受工匠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他们坚守职业的操守,把培养匠心慢慢变成自觉行动。
最后,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职业认同感与人文素养。当前时期,我国有好工匠和好手艺人,不过却没有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参與各种技能竞赛,建设实训场所、重视设置专业,这是必要的。不过高职院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缺失人文素养一方面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缺失人文素养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热爱和认同,也没有工作激情,不愿意坚守技术,出现焦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技艺,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科学、哲学等当作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发展包括中职、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更多的工匠。
参考文献:
[1]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15.
[2]李科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7(24):5-6.
[3]杨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图式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43-44.
[4]仲晓密.钱涛.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3):15-17.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高职学生 工匠精神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49-02
如今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朝制造强国的迈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为此,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中,对待生产流水线时生产者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且生产工作达到精益求精和一丝不苟。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工匠精神,欧美国家的工匠精神已经有很好的实施,例如德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流水线中,生产者普遍具备工匠精神,把汽车生产工作做到最佳,从而在世界获得良好的声誉。[1]不少生产线都要求生产者能认真对待,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每个环节,从而制造出完美的成品。
二、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主要路径
(1)从国家角度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体系。要想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有关政策的保障和社会环境的良好熏陶。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日本盛产匠人,其塑造工匠精神的主要依托就是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和质量监督体制。[2]我国在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后,社会加大力度提倡工匠精神,为此政府要从有关制度上确保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1)构建监管质量的严格体系,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日本和德国在工业化发展中都经历过价格低廉但品质次的时期,在对外贸易中失败之后,两国政府都加强管理产品质量,并建立了认证质量的标准化制度,有关政府和法律法规也得到健全,提供了培养工匠文化的制度保障。如今,我国要积极建立健全工业产品的标准化行业标准,构建质量认证的完善制度,并对安全生产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提供保障我国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2)构建职业资格认证的现代化制度,重视工匠人才。德国之所以会有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建立了认证职业资格的制度,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实现等价对接,工匠在得到职业资格后就能得到社会尊重和合理的薪酬,打破我国的传统职业等级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风气,激励高职学生能学习当代工匠,成为创新创造、刻骨钻研、爱岗敬业的工匠。
(2)社会要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当代社会越来越缺少工匠精神,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导致“差不多”现象存在。[3]“差不多”行为和心理的存在让人们不够敬畏和重视技术,一线的技术工人往往得不到较好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是不少青年的无奈选择。为了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从社会角度应该采取的措施是:1)从认识上要转变重视知识而轻视技术的观念。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能工巧匠,然而普遍欠缺工匠精神。此外,工匠在中国社会中一直饱受偏见,甚至被看不起,职业教育一直没有被正视。特别是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普遍重视学生分数,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被当作高考失败者,学习技术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错误价值观造成高职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高职学生尽管选择了职业院校,不过毕业后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所学习的技术工作,高职学生普遍认为技术工作的社会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环境也比较差,工作又很辛苦。由于高职学生不认同技术工作,更难坚守和热爱,无法贯彻实施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所以,需要社会积极消除对劳动和技术的轻视,构建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2)强化设计社会的顶层制度,在制度上给予工匠精神保护,提升社会中工匠的地位。深化开展提升蓝领素质的工程,有效结合技术教育和学历教育,提高对职业技术院校和应用型大学的设备和经费投入。采取有力措施,构建与完善以政策支持、国家资金为基础的技能培训单位。[4]激励企业职工、教师积极创新经济技术,企业和职业院校不能剥夺职工和教师的创新成果,从法律、制度方面确保职工和教师的知识产权,确保其能从专利或创新成果中获益。另外,要从制度方面提高对工匠精神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励更多人加入工匠队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3)高职院校是培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主体。传统高职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职业道德,不过学生对职业技能没有坚守和追求,也不够敬畏自己所属的职业,对所制造的产品不够负责,欠缺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方面的责任重大。为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加以培养,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首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这是关键性内容。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一个重要组成,在培养人才中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不过,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专业设置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一味追随潮流。由于没有办学特色和技术优势,所培养的学生在技术和行业上也不具备优势,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为了获得长远发展,要找准办学思路,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把工匠精神当作坚守的办学理念。
其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秋山利辉是日本著名品牌“秋山木工”创办人,他曾说一流匠人的人品要比技术更加重要,因此重视锤炼工匠的人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想锤炼其人品需要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课堂和主要阵地。为了让高职学生拥有匠心,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高职院校要以课程体系为出发点,在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中纳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此外,要构建特色化的工匠课堂,以项目教学、专题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理念。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工匠,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做演讲,讲授坚守技艺的一些故事,并分享自己的人生事迹。为了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高职院校要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时,并给予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老师可以不定期带学生去工厂和企业参观,感受工匠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他们坚守职业的操守,把培养匠心慢慢变成自觉行动。
最后,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职业认同感与人文素养。当前时期,我国有好工匠和好手艺人,不过却没有重视工匠精神的良好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积极参與各种技能竞赛,建设实训场所、重视设置专业,这是必要的。不过高职院校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缺失人文素养一方面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缺失人文素养容易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热爱和认同,也没有工作激情,不愿意坚守技术,出现焦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在教育学生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技艺,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科学、哲学等当作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结语
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必须大力发展包括中职、高职在内的职业教育,重视培养技能人才。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要从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型人才,为复兴中华民族提供更多的工匠。
参考文献:
[1]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0):13-15.
[2]李科举.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7(24):5-6.
[3]杨英.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内化图式及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43-44.
[4]仲晓密.钱涛.高职教育与工匠及工匠精神之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3):15-17.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