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全国约有心衰患者400万人。好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诱发因素
1.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匿而易漏诊。
2.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 血容量增加
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液体输人过多过快等。
4.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5. 治疗不当
如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6. 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其实,心衰并非不可避免,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循环器官内科学教授小室一成强调,一生当中,人们有4次预防心衰的机会。
心衰有4次预防机会
虽然四十多岁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该年龄段,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
与此形成对比是的,65岁以后,心衰发病率激增到十万分之一二百。
如果在40~ 50岁时,仍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0岁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发病之苦;最晚从 40~50岁开始作出改善,对防止心衰也会起到作用。
专家表示,心衰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循环器官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患上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会导致心衰,其区别在于个人基础疾病的不同。
相对而言,伴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心衰。
零次预防
指在没有患任何相关疾病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不暴饮暴食、不摄取过多盐分、不吸烟、多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混乱的生活习惯。
第一次预防
如果已经由于吃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时还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脏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了。
减肥、降压、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第二次预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习惯,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展为心衰。
因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心衰患者。
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
曾经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过于激动等。
第三次预防
通常来说,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诱因下突然发作,患者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发作前,做好日常预防,即便已经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后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阻止病情急性恶化,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脏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发作的因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发作时还有抢救成功的可能,经过住院治疗后,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康”。
然而,这不是治愈,而是变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恶化会极为凶险。
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1.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现咳嗽。
一般来说,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
频繁的干咳,伴有胸闷气喘;活动或劳累后,咳嗽气喘的症状加重;处于平卧位时症状较重,当变成坐位或立位时症状缓解,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2. 疲乏无力
总是感觉全身乏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3. 食欲不振
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导致胃肠血流量减少,容易腹胀、恶心、呕吐。
4. 尿少、浮肿
心功能减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总尿量减少,而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5. 情绪或精神异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7个习惯帮你护心
监测三高
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
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議每年做一次体检。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研究显示,戒烟对预防心血管病复发的作用占 40%,戒烟24小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受益,血压下降、心跳变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之降低。
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多做运动
不少人认为,心脏不好就应多休息,避免运动。
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强度运动的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 64 %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运动时间增加3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能下降31%。
需要提醒的是,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步行、骑车等,不科学的无氧运动可能起到反作用。
低盐饮食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60万人死于高盐饮食引起的心血管病。
建议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油,可试着用其他天然调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百里香、柠檬草等。
多吃水果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我国50万人群的调查表明,与不吃和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低40%,糖尿病发病风险低1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l=体重(kg)÷身高的平方(m))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控制体重,特别是青少年肥胖,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责编/昕莉
诱发因素
1.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匿而易漏诊。
2.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 血容量增加
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液体输人过多过快等。
4.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5. 治疗不当
如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6. 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其实,心衰并非不可避免,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循环器官内科学教授小室一成强调,一生当中,人们有4次预防心衰的机会。
心衰有4次预防机会
虽然四十多岁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该年龄段,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
与此形成对比是的,65岁以后,心衰发病率激增到十万分之一二百。
如果在40~ 50岁时,仍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0岁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发病之苦;最晚从 40~50岁开始作出改善,对防止心衰也会起到作用。
专家表示,心衰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循环器官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患上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会导致心衰,其区别在于个人基础疾病的不同。
相对而言,伴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心衰。
零次预防
指在没有患任何相关疾病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不暴饮暴食、不摄取过多盐分、不吸烟、多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混乱的生活习惯。
第一次预防
如果已经由于吃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时还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脏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了。
减肥、降压、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第二次预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习惯,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展为心衰。
因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心衰患者。
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
曾经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过于激动等。
第三次预防
通常来说,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诱因下突然发作,患者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发作前,做好日常预防,即便已经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后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阻止病情急性恶化,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脏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发作的因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发作时还有抢救成功的可能,经过住院治疗后,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康”。
然而,这不是治愈,而是变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恶化会极为凶险。
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1.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现咳嗽。
一般来说,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
频繁的干咳,伴有胸闷气喘;活动或劳累后,咳嗽气喘的症状加重;处于平卧位时症状较重,当变成坐位或立位时症状缓解,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2. 疲乏无力
总是感觉全身乏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3. 食欲不振
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导致胃肠血流量减少,容易腹胀、恶心、呕吐。
4. 尿少、浮肿
心功能减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总尿量减少,而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5. 情绪或精神异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7个习惯帮你护心
监测三高
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
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議每年做一次体检。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研究显示,戒烟对预防心血管病复发的作用占 40%,戒烟24小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受益,血压下降、心跳变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之降低。
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多做运动
不少人认为,心脏不好就应多休息,避免运动。
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强度运动的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 64 %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运动时间增加3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能下降31%。
需要提醒的是,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步行、骑车等,不科学的无氧运动可能起到反作用。
低盐饮食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60万人死于高盐饮食引起的心血管病。
建议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油,可试着用其他天然调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百里香、柠檬草等。
多吃水果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我国50万人群的调查表明,与不吃和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低40%,糖尿病发病风险低1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l=体重(kg)÷身高的平方(m))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控制体重,特别是青少年肥胖,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