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更偏爱女性,尽早开始7件事

来源 :分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衰,全称为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全国约有心衰患者400万人。好发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诱发因素
  1. 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常因其发病隐匿而易漏诊。
  2.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及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 血容量增加
  如钠盐摄入过多,静脉液体输人过多过快等。
  4. 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如妊娠后期及分娩过程、暴怒等。
  5. 治疗不当
  如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6. 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
  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其实,心衰并非不可避免,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系循环器官内科学教授小室一成强调,一生当中,人们有4次预防心衰的机会。
  心衰有4次预防机会
  虽然四十多岁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该年龄段,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
  与此形成对比是的,65岁以后,心衰发病率激增到十万分之一二百。
  如果在40~ 50岁时,仍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0岁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发病之苦;最晚从 40~50岁开始作出改善,对防止心衰也会起到作用。
  专家表示,心衰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循环器官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患上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会导致心衰,其区别在于个人基础疾病的不同。
  相对而言,伴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心衰。
  零次预防
  指在没有患任何相关疾病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不暴饮暴食、不摄取过多盐分、不吸烟、多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混乱的生活习惯。
  第一次预防
  如果已经由于吃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时还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脏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了。
  减肥、降压、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第二次预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习惯,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展为心衰。
  因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心衰患者。
  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
  曾经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过于激动等。
  第三次预防
  通常来说,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诱因下突然发作,患者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发作前,做好日常预防,即便已经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后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阻止病情急性恶化,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脏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发作的因素。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发作时还有抢救成功的可能,经过住院治疗后,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健康”。
  然而,这不是治愈,而是变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恶化会极为凶险。
  心衰的5个早期信号
  1.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现咳嗽。
  一般来说,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
  频繁的干咳,伴有胸闷气喘;活动或劳累后,咳嗽气喘的症状加重;处于平卧位时症状较重,当变成坐位或立位时症状缓解,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2. 疲乏无力
  总是感觉全身乏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3. 食欲不振
  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导致胃肠血流量减少,容易腹胀、恶心、呕吐。
  4. 尿少、浮肿
  心功能减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总尿量减少,而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5. 情绪或精神异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7个习惯帮你护心
  监测三高
  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
  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議每年做一次体检。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研究显示,戒烟对预防心血管病复发的作用占 40%,戒烟24小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受益,血压下降、心跳变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之降低。
  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多做运动
  不少人认为,心脏不好就应多休息,避免运动。
  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强度运动的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 64 %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运动时间增加3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能下降31%。
  需要提醒的是,锻炼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慢跑、步行、骑车等,不科学的无氧运动可能起到反作用。
  低盐饮食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60万人死于高盐饮食引起的心血管病。
  建议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油,可试着用其他天然调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百里香、柠檬草等。
  多吃水果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我国50万人群的调查表明,与不吃和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低40%,糖尿病发病风险低1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l=体重(kg)÷身高的平方(m))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控制体重,特别是青少年肥胖,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责编/昕莉
其他文献
刘小小又搬家了,她数不清这是第几次搬家了,只要换新工作,就得搬家。说是搬家,无非是从一个地下室搬到另一个地下室罢了。小小艰难地把行李扛到新地下室门口后,顾不得形象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用衣袖擦眼角的汗。  “这么多东西,你一个人搬来的呀?要不亲眼所见,真想象不出,几天前那个问路的文静女生竟是大力水手呀!”小小还没来得及起身回话,那男生早已抓起她的行李,边走边说:“我也住这儿,顺便
期刊
今年26岁的姚尚坤,拥有13家公司,是一位身家上亿的民营企业家,也是令人瞩目的“90后”。  缺失父爱的穷孩子,  早早懂得分担妈妈肩上的重担  1995年,姚尚坤出生在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在他1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妈妈带着他来到外婆家生活。此后,父亲再也没“管”过他,他的生活里,自此“失去”了父亲。  7岁时的一天,姚尚坤被老师留下背课文。天色渐黑,他恳求一同学等他,跟他结伴
期刊
本着多赚钱为孩子营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目的,在孩子3岁的时侯,我们把他送回了老家给公公婆婆照看,我和老公则专心在外打拼。  儿子上小学了,正是好动的年龄,可是我却发现了不对劲。我每次回家,不管春夏秋冬,孩子课外时间基本上都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出门。我鼓励儿子:“放假的时侯你可以约小朋友一起玩,一起打球啊。”儿子说:“奶奶不让我出去玩。”我问:“为什么呀?”“奶奶说,出去玩会把衣服汗湿,会把鞋子弄脏。”
期刊
亲情之间的抱怨、愤恨,终不能为悲苦的生活带来一丝改变,只会为彼此增添更沉重的负担。唯有放下痛苦,放下恨,才能更好地生活……  一  三年前,刘慧和陈伟在一次联谊会上一见钟情。刘慧是孤儿,工作也一般。陈伟家境不错,工作也好,他父母对这门婚事一万个不乐意。  但陈伟没有听父母的,他告诉刘慧:“日子是我们两个人过,与别人无关。至于爸妈那边,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我。”  刘慧到
期刊
肥胖让孩子自卑  自从女儿升入初三以来,体重快速上升,原来八十多斤的小体格,一下子飙升到140斤。女儿原本清瘦的小脸蛋,现在一低头三层下巴,整个脸蛋就像吹起来的气球,鼓鼓的。孩子一股劲儿横向发展,也引起了我的担忧,我曾带着她去医院做过检查,一切正常,而且医生说孩子正处青春期,发胖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有过多忧虑。但是肥胖在孩子心里却留下了一道硬伤,买衣服很难选,跑步也特气喘,上课还经常打瞌睡。  女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既能干又强势的形象。家里家外靠着母亲一手托起。秋收时,她一个人掰10亩地的玉米棒子。春季给小麦浇灌时,她牢牢地看准自家的垄沟,防止有人半道截水。  然而,在面对奶奶和小姑时,母亲身上的那股力量瞬间就挫败了,变得懦弱不堪。  奶奶早年成了寡妇,一个人把家中的几个孩子拉扯大,不容易。所以奶奶在家的地位是很受尊重的,说话也比较有分量。  母亲嫁给父亲之后,接连生了三个孩子。由于要经
期刊
爸爸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民,喜欢干活,手上若没有活儿,他就不自在,就会找活儿干。编箢篼、背篼,扎扫帚、索子,喂鸡、鸭,从早到晚,不干地里农活的时间一样排得很紧。有时,实在没活干,他就把猫狗弄到身边,给它们捉虱子。他一声“过来”,无论在哪里,像一根箭杆,狗“嗖”的一声就跑到他的面前,立即仰躺下来,把四肢岔开,亮出肚皮和四个胳肢窝,任由爸爸翻弄。猫没有这么驯服,倒是在旁边蹲着,自始至终做一个称职的观众,
期刊
什么是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最大的威胁?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大约5000万痴呆症(Dementia)患者,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这个病不但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家人也会深受影响。这样算下来,老年痴呆至少影响了2亿人的日常生活,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万亿美元以上。根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美平均每十位65岁以上老人,就有一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发病率为10%。根据从2000年到2014年的
期刊
失落的竞聘  高考那年,我一帆风顺,一举考进一个985高校。人们都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难,可我却有一些自豪感:不仅名牌大学,而且又是吃香的专业。大学期间,我还参加了社会实践,在几个公司从事着不同兼职。  毕业那年,我看到一个招聘启事,一知名公司要招聘一个部门主管。看着他们提出的条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就是在招聘我,我最符合他们提出的条件了”。于是,我立即报了名。待到一系列口试、笔试、答辩结
期刊
4个迹象,提示免疫力不足  对人体来说,免疫系统就像盾牌,把外界各种病毒、细菌等隔开,保护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出现以下表现,可以判断为免疫力低下:  1.爱吃甜食。摄入太多糖分使人增重,《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称,摄入100克糖后,白细胞的杀菌能力至少被削弱5小时。  2.不爱喝水。身体需要大量水分排出毒素,日常饮水量因人而异,但要确保尿液呈淡黄色。  3.脂肪过多。肥胖对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