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超越六大困惑的深层智慧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2013,家事国事天下事,不少事扰人心怀,令人迷惑。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到底该有怎样的认识与态度?让我们一起聆听楼宇烈先生的妙语解答。
  一、当前中国人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问:201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议焦点,当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应有怎样的态度?
  楼宇烈:传承、发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当今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关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精神之所在。我们中国发展到今天,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GDP排名到世界第二,为此我们很自豪、很高兴,但我们现在也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再往前怎么走?是继续地在当前这样一个世界潮流下面,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道路上走下去呢,还是应该把我们的现代化根植到自己传统的土壤上面去?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今天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树立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把现代化根植到自己的传统中。
  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筑出一些新的东西方文化模式来,从而把世界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之前的100年里,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希望在这一个世纪,或许还要到下一个世纪,我们能打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平衡,最终让人文的、中国传统的思维多一点,实现我们自身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这不仅是表面形式扳倒过来,而是要先让大家有一个根本认同。理解不理解中国文化可以再说,但首先得明确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应尊重中国的文化,然后慢慢地学会它,再树立起自信。这就是我一直说的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看到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甚至鄙视,我感到非常痛心。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仁者自爱,智者自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都不尊重,怎么能让别人尊重我们?要想影响世界,首先就要影响我们自己。我们向西方国家学习,为什么就不学西方人对他们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爱呢?我有一次说了很激烈的话,最不尊重传统的,对传统最没有信心的是中国人,我们可以随意地糟蹋前人,糟蹋我们的祖先。举一个例子,莎士比亚的剧作在西方是传统经典,西方在演莎士比亚剧作的时候,有谁敢去乱动莎士比亚的作品?可是跟莎士比亚齐名的汤显祖的作品,我们却在随意地改动。
  我们存在一个方法上的问题,努力去分辨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话从理论上讲是对的,但问题是怎么去分辨呢?所谓精华与糟粕,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今人眼中的精华与糟粕。而且即使我们眼中的精华被继承下来了,如果运用不当,精华也会变成糟粕,不是“化腐朽为神奇”,而是相反,“化神奇为腐朽”了。所以不是传统的问题,而是我们今人的问题。今人没有眼光和能力去驾驭它、应用它、发展它。有句话值得我们牢记,“善用者无弃材”,拿木匠做比喻,一个好工匠,任何木头到他手里都会被放到适当的地方加以应用,哪怕是糟木头,通过他的巧手或许就变成了珍贵的艺术品;可是一个不善用材的木匠,就会挑三拣四:一块小木头有什么用?烂木头有什么用?善用者化腐朽为神奇,不善用者化神奇为腐朽,关键在于培养自己成为善用者。学习也是一样,“善学者无弃学”,善于学习的人什么都可以去学,有的可以正面学,有的可以反面学,有的可以精学,有的可以略学,关键是要培养学习的能力。
  二、如何破解现代社会“互不信”等精神问题
  问:2013年,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让公众陷入“扶还是不扶”的纠结。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道德水平却似乎在滑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楼宇烈:在现代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下,似乎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可以经济利益来衡量,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却失落了人文精神。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用经济学等价交换、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作为一切价值观的核心。事实上,有些东西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不是在所有的领域都适用于等价交换的原则。有些东西的文化价值跟商品价值不完全吻合,而且有些文化内涵,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商品。道德,是不能用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处理的。不应该想能获得多少权利,就承担多少义务和责任。道德的原则应该是不计功利,正如董仲舒所说“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里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个体在道德实践上只管正义明道,而不是谋利计功;但社会需要给这些正义明道的人相应的权利与奖励。如果社会对正义明道的人置之不理,而让歪门邪道的人获得好处,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尽管存在社会不公,正义明道的人得不到物质奖励,但个体还是要无怨无悔地去正义明道,这才是人文价值的要求。最可怕的就是现在我们把经济上等价交换的原则替代一切,大部分人都是想着有相应的回报才去尽相应的义务。社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个人尽伦尽职,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得到相应的回报是应该的,但更高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更自觉,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心甘情愿地去做,这是人文追求的价值。这远远超过了等价交换,这样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得到精神上的回报。我希望更多的人明白人文的价值,而不是以经济上等价交换、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代替一切、以物质的标准来衡量一切。
  三、教育之本:“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
  问:2013年中考高考改革牵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让人诟病较多,有人说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人说中国教育摧残孩子的天性。您怎么看?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
  楼宇烈:我们现在确实存在扼杀人才的现象,这就涉及到教育理念的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采用了大工厂批量生产、模块生产、标准生产的办法,用标准化来批量生产,没有多少个性化的东西。而不纳入学校教育体制里面的,我们又根本不承认,比如民间的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这就扼杀了很多创造性。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总是在评比,关注我们在世界排名第几,在国内排名第几,在市内排名第几,在区内排名第几,把本来应该是整体的教育变成条块分割、数量化。用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人的智能的根本动力不是来源于他的大脑,而是来源于他的心灵。现在的少儿教育都集中在智商的开发,用所有的办法去开发少儿的智商,这样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儿童。少儿教育,第一应该是培养他的情商,让他能够懂得去爱人,也感受到被别人爱,然后要自爱,情商的开发一定要涉及到自爱、爱人、被人爱这三方面。具备了这些,他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对于学习也会有无穷的动力。第二是要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做人要有做人的规范,家里要有家里的规范,社会有社会的规范。如果这些规范都不懂,就无法跟人交往,无法与人很好地相处,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第三要强调兴趣的拓展,现在我们让人的兴趣集中在专业,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我们让孩子去跳舞、学琴、学武术,都是为了以后升学的时候有加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儿童拓展兴趣的主动性。强迫孩子去学这些,有时甚至会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如果不给他一个广泛的兴趣,逼着他钻某个领域,那能够成才的机会极少。
  现在学校教育一个重要问题是重知识而轻德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讲了教育中的两个阶段:八岁到十五岁的小学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学理探究、社会关怀。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怎么学习到怎么实践的过程都提到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私塾、书院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有蓬勃的发展。如果能够真正地将传统书院的理念、宗旨和方法继承与发扬起来,对改变今天教育的面貌是有积极意义的。
  书院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今天的教育非常需要的。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只是在课堂上才见面。教育变成了学生出钱买知识,教授收钱卖知识。传统书院里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做到如此?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游南镇的故事。众弟子跟着王阳明在南镇游玩看到了花,弟子就问“花在心中还是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回答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这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
  四、亲情与养老: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
  问:我们现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城市化发展,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越来越少,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还有很多老人住养老院,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楼宇烈:养老院可以建,但最好是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这是社会的责任;有家庭的老人,最好不要去养老院。现在有很多子女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一些父母自己也愿意去养老院,不愿意跟子女在一起,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中国的老话就讲养儿防老。应该提倡有子女的老人,尽量由子女来养,这是维系亲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能抛掉这个传统。
  中国人的生命观念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生命观认为,人是一个个个体,只能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父母很少跟成年儿女住在一起。然而,中国人特别强调家庭、亲情,有家庭的老人还是应该呆在家庭里面。人呆在养老院,他今天看到这个走了,明天看到那个走了,心情能好吗?在家里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心情当然好了,看到自己后继有人,死了也甘心。我觉得有个补救的办法是,养老院最好跟孤儿所在一起,让老人每天都能跟儿童在一起,情感上互相慰藉,护理也更方便。
  总的来讲,发展养老院不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而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的,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鼓励子女来养老,让老人享天伦之乐。现在很多节日没有气氛,就是因为家庭被解构了,如果更亲情化一点,就不一样了。
  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文革”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亲人之间互相批斗。现在社会缺乏安全感,最大的问题是亲情没有安全感。本来家庭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过去的人在外,再受苦受难,回家就暖洋洋的。现在不仅是衣食住行不安全,还有婚姻的不安全、家庭的不安全,而亲情的不安全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回到家都没有温暖,那就麻烦了。
  五、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问:2013年,雾霾天横扫大半中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让人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您认为生态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楼宇烈:其实这个问题,西方人已经有答案了。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一切都围绕着人,人无所不能,这是西方上个世纪反思的核心问题。人从神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以后,取得了自己的尊严,能够充分发挥理性,独立思考,随后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膨胀,任意地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结果,人这样做,不但不能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东方有很多的思想,值得世界来参考。用老子的思想来说,人一方面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另一方面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既伟大又渺小。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
  上个世纪,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成为物的奴隶。人类对自然破坏的根源,在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生态环境。人要有自我的认识,是不是一定要向自然这样地索取?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你破坏它得到的收益还要大,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
  因此,在开发利用自然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种考虑需要抑制人的欲望。现在发展生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鼓励消费,然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浪费,有很多消费是不需要、过分的。这需要我们改变观念。当然,观念的改变是很复杂、很困难的。
  六、从转基因技术看科学伦理
  问:最近几年转基因食品引起很大争议,尤其是2013年,61院士联名上书领导人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您能不能从哲学的层面谈谈这个问题?
  楼宇烈:转基因技术是完全的人为干预,从科学上来看是一种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基因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现在的转基因是用人力的干扰,按照人的意愿改变了生物自身发展的方向,当然是违背了自然。
  很多人担忧吃转基因食品多了会受到不良影响,但是也有很多人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对人类没有多少影响。转基因食品到底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好说,要等相当的时间才能看出来。但是,中国的哲学非常注重整体关联、自然合理,人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转基因从科技方面来讲,可能是一种进步,但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显然它是不符合自然合理的,也没有考虑整体关联的问题,没有考虑它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吃转基因的食品?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吃反季节的食品?如果一定要说理由,从生产者角度来看,产量大一点,获得的利益多;从消费者角度看,种类多一些口感好一些,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口欲。可是实际上很多现代农产品,不是味道好,而是变差了。我年轻的时候吃的猕猴桃比较小,现在市场上的都很大,大是大了,但是味道不如以前了。
  人其实能够生活得更自然一些,我们现在不都在希望回归自然吗?也希望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能够变得慢一点。本来慢节奏的、悠闲的生活挺好,但是很多人追求速度、效率,结果在不停地赶,疲于奔命。从哲学家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个大问题,人类总是在给自己加速死亡、自掘坟墓。
  我们前人的理想都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很简单的生活,知足常乐。我们现在却都不知足。从某个角度来讲,人类是越来越贫困了,因为没有满足的时候,老是感到自己不够、不够,没有富足感。就是因为追求太多,所以人类永远处在贫穷感中,永远要改善。转基因能够改变人类的贫穷吗?如果不从心上来改变,不从信念来改变,那你再生产也不够,再开发也不够,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
  (文字整理:北京大学国艺苑司笛卞景、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博士生萧伟光)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玉
其他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施政纲领、基本方略、工作思路和总体框架。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对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某些误解、曲解加以澄清,特别强调全面理解改革,强调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方式,以避免在改革问题上出现偏差。  谈论当前我国改革,应注意以下十个问题。  改革中的“变”与“
期刊
调查结果  仅1.3%的人认为年届五旬还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仍有晋升希望  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到了50岁左右,会出现工作热情的消退  近九成受访者认为基层干部“50现象”是干部任用制度和官场潜规则这两个外在因素所导致  人力资源浪费与执政之基空心化是基层干部“50现象” 列前两位的主要危害  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需加大制度创新与制度供给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10日至
期刊
巨大改革浪潮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举世瞩目,上下期待。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难在何处?深水,深在哪里?无疑,就是既得利益的阻挠。“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触及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破除既得利益阻挠,必须要有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更高的政治智慧,这将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如何认识既得利益?既得利益与深化改革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期刊
近年来,一种污名化国企的错误思潮颇有市场,令人深思,值得警惕。国企在遭遇困境的时候,被骂;在取得突出业绩的时候,赢得的掌声也是有限,更多的还是嘲弄、讽刺甚至骂声。国企突出的贡献与实力,与其当前在社会和媒体上的形象和美誉度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正在形成一条鸿沟,阻碍人们对国企的正确认知与评价。破解国企被污名化的难题,重点在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尤其要对国企改革历程与存在价值有清晰认识。  做活、做大、做
期刊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15日至10月29日,共15天  调查样本:5429人(随机问卷1632人;网友3797人)  调查方式:在人民论坛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推出调查问卷;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人民论坛调研基地随机发放书面问卷(发出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32份)  数据处理:随机问卷调查占权重50%;网友占权重50%  调查结果  96.67%的被调查者认同“既得利益是当
期刊
嘉宾简介  江平(1930年—),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校长;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等职。参加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的制定,并直接担任《信托法》、《合同法》起草小组组长,以及《物权法》和《民法典》草案专家小组的负责人之一。  既得利益者绝大部分是合法的,基本上是在改革和社会
期刊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来说,预防和惩治腐败,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依靠人民反对腐败,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的,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全军广泛开展。在反腐倡廉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既是
期刊
既得利益者是当今中国一个广遭诟病、内涵模糊的概念,且使用中存在着泛化的趋势。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显示,51.67%的公众认为既得利益是一个“贬义词”;68.09%的人认同“具有资源垄断特点的国有企业中的部分中高层管理者”为既得利益群体;96.67%的被调查者认同“既得利益是当前改革的主要阻力之一”。要有效克服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阻力,有必要对既得利益者的主体进行界定,明确其判断标准,揭示其共有特征,了解
期刊
2013年8月起,全国各地集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行动,相当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生态。然而个别地方的做法,却引发争议,如甘肃张家川16岁少年网络发帖质疑一起意外死亡案件被刑拘一事,不少网友认为,如此“打谣”涉嫌公权力滥用,造成网上“风声鹤唳”,导致人人“心生畏惧”。张家川一案虽因上级部门的介入调查而依法撤销刑事拘留,但其中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深入探讨。  网络空间中的三个群体——发布者、围观者与监管者,其实各
期刊
“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是苏联模式的两大核心标志,也是苏共亡党、苏联“改变颜色”的两大根本性原因。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既是中共摆脱“老路”,不走“邪路”的过程,更是积极探索并努力寻找“新路”的过程。  畸形权力结构和用人体制催生各种既得利益群体  在“议行监合一”权力结构和等级授职制用人体制的巨大惯性下,苏共不断形成和固化各种既得利益群体,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作了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