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批评学生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专门在第十六条明确了班主任批评学生的权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这显然是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特别作出的规定。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禁疑惑,不是班主任,就无权批评学生吗?怎样才算是批评学生的“适当方式”?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批评应该是“严”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应该是教育者的必需手段。因为中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判断力尚不健全,对一些事情缺少明确的是非观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作用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技能和知识技能,是教育者的基本职责。任何老师对对任何有不良习气的学生都是有权批评的。
  批评是有技巧、有艺术的,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首先,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其次,批评主要是通过语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切忌:1.人身攻击。如“你这个笨蛋”等言语,会使学生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甚至丧失自尊和自信。2.冷嘲热讽。这往往会激起学生反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3.绝对否定。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否定学生的全部。4.威胁恐吓。虽然请家长、停课等方式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不能遇事就以此相威胁。
  批评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关心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阳光与温暖。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就会是适当的,为学生所接受的。
  (责编 袁 妮)
其他文献
综述了真空带式过滤机在硫化碱浸取及固液分离的可行性。真空带式过滤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工和选矿行业。通过借鉴并提出在硫化碱行业的可行性,重点论述了应用后可能存在的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本人结合自己在化学中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要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
目的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建立2型糖尿病肾病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筛选其差异表达蛋白。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31例、2型糖尿病(T2DN)
由于物理这门课对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往往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反复强调来避免学生不出错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通过和同事的探讨合作,笔者发现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其错误进行剖析,并且对错误及时进行反思,更加容易达到摒弃错误的目的,本文就这个方面提出笔者的一些做法以供同行参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
作为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与运动损伤打过交道,它不仅给学生带来痛苦,还影响到受伤者的家庭,甚至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防止损伤的发生,一方面,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制订安全措施,层层落实;另一方面,我们也教育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尽管如此,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差、场地器材的安全性不高、某些运动项目本身高对抗性强以及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原因,还不能完全杜绝运动损伤的发生。当运动损伤发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设境质疑,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首先,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目的:观察以奥沙利铂(Oxal iplatin,L-OHP)、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及亚叶酸钙(Leucovorin,LV)组成的HLOF方案和顺铂(Cisplati
【摘 要】 “留守学生”是多年来农村学校的一个常见群体。据调查,农村职校的“留守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较大。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使得“留守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有的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社会关注不够等。笔者认为,加强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基本对策是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共同承担责任,齐抓共管。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