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微博、微信、QQ和博客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上网的主流平台,在这种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舆情事件多发已成为一种趋势,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好网络舆情,这是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微时代 政府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99-01
据统计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人。全国新闻网站每日新闻3万条,微博2.3亿条,微信160亿条,QQ信息70亿条,博客200万篇。如此庞大的网络信息,对于正处于社会改革攻坚时期的中国,必然会在网络上产生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这就是我们讲的网络舆情。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处理,往往可能会造成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团结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飙车案
2012年5月26日凌晨,一嫌疑人驾驶跑车因为超速与两辆出租车发生碰撞,造成3人当场死亡,其他人员不同程度受伤。嫌疑人侯某事发后先逃逸,后又投案自首。
5月27日上午,受害人家属质疑肇事者已被顶包,要求交警部门将真正的肇事者绳之以法;5月28日至5月31日,深圳交警先后四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当晚相关的视频录像,公布了DNA比对结果,一张肇事车辆当日肇事前的的图片,佐证了侯某的肇事者身份。[1]
案例二:余姚榨菜有毒案例
2014年5月28日,一网络大V发微博称:“宁波余姚一榨菜企业含有毒物质。”这一信息迅速爆炸似的传播开来。余姚迅速启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29日一早,余姚市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专项小组,在媒体的全程参与下,对网络上涉及的相关企业进行逐一排查和检测。最终发现,是因为一家榨菜企业和工业排污口相混合导致。余姚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发布,及时平息了谣言。[2]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目前政府部门处置网络舆情的一个缩影,在社会变革、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解决问题。
二、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网络舆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大多数网民怀有围观心态。在数以亿计的网民当中,能参与到网络舆情互动当中去的网民,往往是社会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基本上属于社会上中上层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网民对待网络爆出的一些热点事件,往往会及时予以转发围观,甚至有些人还想搅乱局面,而没有以一种公益的心态去平和地看待,他们在网络舆情事件当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少数网民和“意见领袖”心态偏激。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酵过程当中,往往少数网络大V、“意见领袖”们对事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部分人的的言语偏激,对某些舆情事件的关注和转发,会引起剧烈的连锁反应,加剧社会负面情绪,引起网民们的交叉感染。
三是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执网能力不足。近年来,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对一些事件的不作为和一些贪腐现象的发生,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网民们宁愿选择相信偏激言论,也不愿意相信政府。再则,由于某些政府部门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执网能力不足,不关注网络舆情,舆情素养较低,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足,听之任之,结果导致一些微小的舆情事件被不断放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效果。[3]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是抓好一个前提。仔细分析发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政府部门责任缺失,社会流动渠道不畅通,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都引起网民们不满意,而且目前的信访反映渠道不畅通,所以,人们才会利用网络这样一个成本低廉的反映渠道。因此,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的根源性问题就是要抓好一个前提,政府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角色,让百姓满意才是根本。
二是坚持两个机制。一个是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网民动态,第一时间了解本行政区域内的一些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解决;另一个就是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反馈交流机制,即是对舆情事件的处理情况,要形成及时的反馈交流机制,及时告知网民和相关人员。
三是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个是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在处理任何舆情事件的时候,都务必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这样才能与大多数网民参数共振和共鸣,赢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个是掌握主动权的原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要及时成为消息的发布源,掌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动权,主动说、尽早说、自己说、内行说、领导说。第三个就是科学应对的原则:应对舆情事件,既要快速反应又要科学应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不封堵、不沉默、不恐惧,积极有效应对解决。[4]
【参考文献】
[1]于淑逋.深圳飙车案的猜测与回应.南都网,2012年6月4日.
[2]徐小勇,何蒋勇.浙江余姚:舆情应对成基层干部必修课.中国新闻网,2014年1月3日.
[3]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周艺平.八个怎么办——网络舆论引导经典案例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微时代 政府 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099-01
据统计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6.18亿人。全国新闻网站每日新闻3万条,微博2.3亿条,微信160亿条,QQ信息70亿条,博客200万篇。如此庞大的网络信息,对于正处于社会改革攻坚时期的中国,必然会在网络上产生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这就是我们讲的网络舆情。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处理,往往可能会造成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团结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市飙车案
2012年5月26日凌晨,一嫌疑人驾驶跑车因为超速与两辆出租车发生碰撞,造成3人当场死亡,其他人员不同程度受伤。嫌疑人侯某事发后先逃逸,后又投案自首。
5月27日上午,受害人家属质疑肇事者已被顶包,要求交警部门将真正的肇事者绳之以法;5月28日至5月31日,深圳交警先后四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当晚相关的视频录像,公布了DNA比对结果,一张肇事车辆当日肇事前的的图片,佐证了侯某的肇事者身份。[1]
案例二:余姚榨菜有毒案例
2014年5月28日,一网络大V发微博称:“宁波余姚一榨菜企业含有毒物质。”这一信息迅速爆炸似的传播开来。余姚迅速启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29日一早,余姚市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专项小组,在媒体的全程参与下,对网络上涉及的相关企业进行逐一排查和检测。最终发现,是因为一家榨菜企业和工业排污口相混合导致。余姚将检测结果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进行发布,及时平息了谣言。[2]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目前政府部门处置网络舆情的一个缩影,在社会变革、网络信息爆炸的今天,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对网络舆情的处置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解决问题。
二、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一些网络舆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是大多数网民怀有围观心态。在数以亿计的网民当中,能参与到网络舆情互动当中去的网民,往往是社会当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基本上属于社会上中上层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网民对待网络爆出的一些热点事件,往往会及时予以转发围观,甚至有些人还想搅乱局面,而没有以一种公益的心态去平和地看待,他们在网络舆情事件当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少数网民和“意见领袖”心态偏激。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发酵过程当中,往往少数网络大V、“意见领袖”们对事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部分人的的言语偏激,对某些舆情事件的关注和转发,会引起剧烈的连锁反应,加剧社会负面情绪,引起网民们的交叉感染。
三是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执网能力不足。近年来,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对一些事件的不作为和一些贪腐现象的发生,导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网民们宁愿选择相信偏激言论,也不愿意相信政府。再则,由于某些政府部门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执网能力不足,不关注网络舆情,舆情素养较低,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不足,听之任之,结果导致一些微小的舆情事件被不断放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效果。[3]
三、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一是抓好一个前提。仔细分析发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政府部门责任缺失,社会流动渠道不畅通,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都引起网民们不满意,而且目前的信访反映渠道不畅通,所以,人们才会利用网络这样一个成本低廉的反映渠道。因此,解决网络舆情事件的根源性问题就是要抓好一个前提,政府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断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转变角色,让百姓满意才是根本。
二是坚持两个机制。一个是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机制,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网民动态,第一时间了解本行政区域内的一些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解决;另一个就是形成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的反馈交流机制,即是对舆情事件的处理情况,要形成及时的反馈交流机制,及时告知网民和相关人员。
三是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个是维护公众利益的原则:在处理任何舆情事件的时候,都务必坚持公众利益至上、坚决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这样才能与大多数网民参数共振和共鸣,赢得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个是掌握主动权的原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要及时成为消息的发布源,掌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动权,主动说、尽早说、自己说、内行说、领导说。第三个就是科学应对的原则:应对舆情事件,既要快速反应又要科学应对,快报事实、慎报原因,不封堵、不沉默、不恐惧,积极有效应对解决。[4]
【参考文献】
[1]于淑逋.深圳飙车案的猜测与回应.南都网,2012年6月4日.
[2]徐小勇,何蒋勇.浙江余姚:舆情应对成基层干部必修课.中国新闻网,2014年1月3日.
[3]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4]周艺平.八个怎么办——网络舆论引导经典案例分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