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孩子们在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中会学会主动探究,并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亲历并体验到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根据相应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努力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营造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氛围,组织以幼儿为主的区域角活动、动手做游戏乐活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文章结合安全谈谈引导幼儿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普资源环境 多元化
科普资源课题已经实施了一年多,孩子们在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中学会了主动探究,并营造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亲历并体验了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我们根据相应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营造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氛围,组织了以幼儿为主的区域角活动、动手做游戏乐活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案例一:在主题活动中,引发幼儿积极的探究欲望。
“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准确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造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在研究人体的主题活动中,一次有关“我长大了”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请小朋友带来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照片,请孩子们来猜一猜这个婴儿是我们班级里的哪一个小朋友,孩子们谈论着,交流着,非常开心。我还请小朋友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穿的衣服,感受一下这样的小衣服,现在再也穿不上了,因为自己长大了。孩子们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景下,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大”的含义,反响很好。同时,在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还让孩子们观看了胎儿生长,生命的起源等科普课件,为孩子们的积极探索创造了大量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变为注重求知、创新的素质培养;从注重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儿童;从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一切活动;从注重研究教师的教育计划,转变为同步研究儿童生成的活动。各类活动中的教学理念也由“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为“以幼儿发展为本”。在活动设计时注意为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活动评价则以幼儿自身为出发点,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
案例二:在区域活动中,倡导个性、多样的探究方法。
区域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材料促使孩子进行积极的探索、交流和表达。他们的表现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所在。
例如,在科学角中,在孩子探索“神秘的影子”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分别记录了“怎样才能有影子?影子的大小?会动的影子?”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记录也更好地反映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又如,在有关“我认识的恐龙”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语言角提供了不少相关的科普书籍和配套视频资源;在棋类角,我们自制了许多“恐龙游戏棋”投放在其中,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又了解了恐龙的知识;我们还参观了“中华恐龙园”,发现有的恐龙属于食植类,有的属于食肉类,那还有的既食植又食肉属于哪一类呢?当争论没有得出结果时,孩子们自发去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或者请父母带他们去了解。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尝试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反思: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区域游戏也应该透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爱探索爱问为什么,能够大胆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新点子会创新,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案例三: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动手做、游戏乐是颇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活动的愿望和游戏的天性。如“快乐千足虫”活动,孩子们把自己打扮成虫子的样子,然后探索虫子是怎样在草地上爬的。有的匍匐前进,有的六人一组纵向爬行,有的三人合抱,还有的蹲下来行进。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不仅形成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还充分体验了同伴互动、自主游戏的乐趣。
又如我们开展的“好高的风筝”、“降落伞”、“火箭升空”等科学小制作活动,通过科普影视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幼儿不能身临其境探究的难题,利用现象的逼真再现,促使幼儿在积极探究的同时,主动动手制作风筝、降落伞、小火箭等科技小作品,并在亲子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风筝飞得高的奥秘、火箭迅速升空的秘密等,既拓宽了科学认知的广度,又使得家长和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共同提升。
反思:共同的创设和实践给了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环境。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教师应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会乐此不疲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最关心的科学问题都与环境有关,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始于大自然。因此,在今后的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为弥补孩子探究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将依托家园互动的平台,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科普教育资源,为幼儿创造多层面、全方位的环境,使幼儿、家长、教师在体验到科学探究乐趣的同时,获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10.
[2]吕燕琴.大自然是孩子获取科学经验的最佳途径.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普资源环境 多元化
科普资源课题已经实施了一年多,孩子们在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中学会了主动探究,并营造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亲历并体验了探究过程带来的快乐。我们根据相应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营造多元化的科普资源环境氛围,组织了以幼儿为主的区域角活动、动手做游戏乐活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案例一:在主题活动中,引发幼儿积极的探究欲望。
“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准确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造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在研究人体的主题活动中,一次有关“我长大了”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在这次活动中,我请小朋友带来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照片,请孩子们来猜一猜这个婴儿是我们班级里的哪一个小朋友,孩子们谈论着,交流着,非常开心。我还请小朋友带来了自己小时候穿的衣服,感受一下这样的小衣服,现在再也穿不上了,因为自己长大了。孩子们在这种直观的教学情景下,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大”的含义,反响很好。同时,在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还让孩子们观看了胎儿生长,生命的起源等科普课件,为孩子们的积极探索创造了大量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注重知识的积累转变为注重求知、创新的素质培养;从注重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儿童;从注重研究课堂教学转变为注重有利于儿童发展的一切活动;从注重研究教师的教育计划,转变为同步研究儿童生成的活动。各类活动中的教学理念也由“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为“以幼儿发展为本”。在活动设计时注意为幼儿主动探索、自主活动创造条件;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活动评价则以幼儿自身为出发点,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
案例二:在区域活动中,倡导个性、多样的探究方法。
区域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区域活动中的游戏材料促使孩子进行积极的探索、交流和表达。他们的表现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所在。
例如,在科学角中,在孩子探索“神秘的影子”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丰富多样的,他们分别记录了“怎样才能有影子?影子的大小?会动的影子?”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记录也更好地反映了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又如,在有关“我认识的恐龙”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语言角提供了不少相关的科普书籍和配套视频资源;在棋类角,我们自制了许多“恐龙游戏棋”投放在其中,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又了解了恐龙的知识;我们还参观了“中华恐龙园”,发现有的恐龙属于食植类,有的属于食肉类,那还有的既食植又食肉属于哪一类呢?当争论没有得出结果时,孩子们自发去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或者请父母带他们去了解。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尝试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反思: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区域游戏也应该透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爱探索爱问为什么,能够大胆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新点子会创新,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案例三: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动手做、游戏乐是颇受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满足幼儿活动的愿望和游戏的天性。如“快乐千足虫”活动,孩子们把自己打扮成虫子的样子,然后探索虫子是怎样在草地上爬的。有的匍匐前进,有的六人一组纵向爬行,有的三人合抱,还有的蹲下来行进。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他们不仅形成了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意识,还充分体验了同伴互动、自主游戏的乐趣。
又如我们开展的“好高的风筝”、“降落伞”、“火箭升空”等科学小制作活动,通过科普影视资源较好地解决了幼儿不能身临其境探究的难题,利用现象的逼真再现,促使幼儿在积极探究的同时,主动动手制作风筝、降落伞、小火箭等科技小作品,并在亲子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风筝飞得高的奥秘、火箭迅速升空的秘密等,既拓宽了科学认知的广度,又使得家长和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共同提升。
反思:共同的创设和实践给了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可供选择的环境。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教师应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会乐此不疲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最关心的科学问题都与环境有关,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实践始于大自然。因此,在今后的自主探究式科学活动中,为弥补孩子探究能力的局限性,我们将依托家园互动的平台,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科普教育资源,为幼儿创造多层面、全方位的环境,使幼儿、家长、教师在体验到科学探究乐趣的同时,获得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10.
[2]吕燕琴.大自然是孩子获取科学经验的最佳途径.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