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戴尅戎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国际多学科生物材料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戴院士凭借其在人工关节、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骨科生物力学、髋部损伤、骨质疏松症、骨再生等众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20余项奖励,申请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570多篇,主编、参编专著46部。
1934年6月,戴尅戎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当医生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和平环境中成长,遂给他取名“尅”(制服、战胜)“戎”(战争)。3年以后,抗日战争爆发,连年的战火令戴尅戎体验了颠沛流离的滋味。抗战结束后,他随家人辗转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出身医学世家的戴尅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从此踏上治病救人之路。
行医:去“最需要医生”的地方
1955年,戴尅戎面临毕业分配。血气方刚的他铁了心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新疆,因为那里最偏远,那里的病人最需要医生。然而,最后的分配结果却让戴尅戎万分沮丧——不是新疆,而是北京。
到京后,他懊恼地住进招待所,连行李都不愿意打开。负责接收毕业生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你到底想去哪里?”
戴尅戎说:“新疆!”
“可是今年新疆没有分配名额,宝(鸡)成(都)铁路去不去?那里正在筹建临时的工地医院。”
听到这个消息,戴尅戎顿时来了精神,立马办完手续,扛起背包,头也不回地上了路。经西安到宝鸡,再到四川,在凤凰山脚下、那一排排用竹子搭建的临时活动房里,戴尅戎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放弃在北京大医院发展、深造的机会,跑去那么偏远、艰苦的小医院,您当时是怎么想的?”记者问。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宝成铁路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人大多数是贫困的农民,技术工人是铁道部或铁道兵转业的,医院是抗美援朝转业的野战医院。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是一个革命大家庭。在工地医院的3年时间里,林林总总的外科手术,小到清创、缝合、骨折内固定,大到开腹、开颅、开胸,我都做了个遍,甚至连妇产科的剖宫产、上产钳之类的操作,我也不得不做。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锻炼机会,仅工作两年(1957年)的我便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胸震荡与肺挫伤》。”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您觉得苦吗?”记者又问。
“说实话,当时真不觉得怎么苦。记得那时候医院没有血库,一旦碰上要输血的病人,我们医生、护士经常是伸出胳膊抽完400毫升血,便上台做手术。手术做到一半,血不够了,又放下手术刀,再抽400毫升血,继续上台做手术。这事若放到现在,肯定要上报纸了。但在当时,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大家都这么做……”
宝成铁路竣工后,戴尅戎又扛起背包,跑到太行山区“修铁路”去了。直到1961年,铁道部的一纸调令,才让他重新回到了上海。在上海铁道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和骨科主治医生的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3年。之后,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戴尅戎和一部分同事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当时,医学院领导让他在附属医院中任选一家。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放弃了瑞金、仁济等知名度较高的医院,偏偏选择了只有6张隶属于外科的床位、一位骨科医生的第九人民医院。理由是:九院的骨科最小(尚未独立建科),最需要人!
创业:30年“破茧成蝶”
调到九院骨科一个月后,戴尅戎仅有的一位骨科同事因病休假。顿时,骨科就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尽管困难重重,但戴尅戎并没有被吓倒,因为他本来就是知难而来的!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一位福建来沪进修的医生轮流值班(白天两人都在,晚上隔天值班),几乎把医院当成了家。后来,在戴尅戎的不断努力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骨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规模逐渐扩大,不仅新增了住院医师、单独建立了骨科病房,还建立了科研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内医院中第一个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
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之一,拥有120张床位,三个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和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所在地。从6张床到120张床,从隶属于外科到独立建科,再到全国重点学科,戴尅戎领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在30年里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完美蜕变。
从医55年来,戴尅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的誓言。在病人眼里,戴医生医术高,人品好。每当逢年过节,戴尅戎的信箱里总是塞满了康复病人们的祝福卡片……
科研:走“多学科协作”的创新之路
戴尅戎认为,现代科学要发展,多学科协作是必由之路,医学更是如此。戴尅戎说,自己和别的医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特别喜欢与非医学专业的人交朋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只有多学科合作,才最有希望创造出成绩。
1978年的某天,上海钢铁研究所的一位工程师来九院口腔科讲课,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和航天的金属材料,该材料具有“形状记忆功能”——把它置于低温下,可随意变换形状,然后再把它放入热水中,它就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那天,戴尅戎因为要看门诊,没有时间去听讲座。门诊结束后,在候诊大厅,他偶然遇上了那位正准备离院的工程师。5分钟的沟通令戴尅戎眼前一亮,忙问:“医疗上有没有用过?”“没听说!”“ 可不可以用?”“可以啊,应该不困难。”“好,我们共同合作!”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戴尅戎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及工程师朋友们为“订书钉”的诞生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
1981年9月,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患者,左腿膝盖骨骨折,膝盖骨裂成两瓣。戴尅戎先在其裂成两瓣的膝盖骨上各钻了两个孔,随后将两只外形犹如“订书钉”的骑缝钉置入冰水中,拉开钉脚,迅速将钉子的双脚插入骨折线两侧刚钻的两个孔内,再把温水纱布盖在钉子上。只见“订书钉”的双脚立即向内收缩,原本裂成两瓣的膝盖骨被紧紧地固定在一起……那个神奇的“订书钉”就是后来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骑缝钉。而戴尅戎,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应用于人体内部的医学专家,并因此荣获198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无数患者因此受益。
受此启发,戴尅戎的科研团队又陆续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上肢功能检测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技术……
戴尅戎说:“我是幸运的,我是站在很多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
养生:乐观是保持健康的“原动力”
尽管已是75岁高龄,戴院士每天的工作依然是满满当当,查房、做手术、带研究生、搞科研、外出讲课……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眼前这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总是乐呵呵的教授,记者急忙向他讨教养生心得。
戴院士想了想,抱歉地说,由于平时工作异常忙碌,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做运动,饮食方面也比较随便,不过,他的身体一直不错,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常有的慢性病。若真要说出个保持健康“秘诀”的话,乐观的心态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你别看我整天乐呵呵的,其实我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很多。好在,我为人比较乐观,每次伤心、难过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天。两天过后,我又开开心心、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了……”
戴尅戎院士精彩语录
“人生就像下围棋,盘盘不同。从出生到完成学业,是布局;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是中盘;退休以后到终老,是收官。下棋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落子无悔。”
“公爵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
“在我的研究生中,最聪明的未必大有作为。只有坚持到最后、敏锐捕捉机会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办成一件事,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是什么?情商包括竞争意识、人际关系、预见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
戴尅戎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数字医学工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先后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国际内固定学会(AO)理事、国际多学科生物材料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戴院士凭借其在人工关节、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骨科生物力学、髋部损伤、骨质疏松症、骨再生等众多领域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20余项奖励,申请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570多篇,主编、参编专著46部。
1934年6月,戴尅戎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当医生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和平环境中成长,遂给他取名“尅”(制服、战胜)“戎”(战争)。3年以后,抗日战争爆发,连年的战火令戴尅戎体验了颠沛流离的滋味。抗战结束后,他随家人辗转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世纪50年代初,出身医学世家的戴尅戎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从此踏上治病救人之路。
行医:去“最需要医生”的地方
1955年,戴尅戎面临毕业分配。血气方刚的他铁了心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新疆,因为那里最偏远,那里的病人最需要医生。然而,最后的分配结果却让戴尅戎万分沮丧——不是新疆,而是北京。
到京后,他懊恼地住进招待所,连行李都不愿意打开。负责接收毕业生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你到底想去哪里?”
戴尅戎说:“新疆!”
“可是今年新疆没有分配名额,宝(鸡)成(都)铁路去不去?那里正在筹建临时的工地医院。”
听到这个消息,戴尅戎顿时来了精神,立马办完手续,扛起背包,头也不回地上了路。经西安到宝鸡,再到四川,在凤凰山脚下、那一排排用竹子搭建的临时活动房里,戴尅戎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放弃在北京大医院发展、深造的机会,跑去那么偏远、艰苦的小医院,您当时是怎么想的?”记者问。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宝成铁路是当时全国最有名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人大多数是贫困的农民,技术工人是铁道部或铁道兵转业的,医院是抗美援朝转业的野战医院。虽然环境比较艰苦,但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就像是一个革命大家庭。在工地医院的3年时间里,林林总总的外科手术,小到清创、缝合、骨折内固定,大到开腹、开颅、开胸,我都做了个遍,甚至连妇产科的剖宫产、上产钳之类的操作,我也不得不做。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锻炼机会,仅工作两年(1957年)的我便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胸震荡与肺挫伤》。”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您觉得苦吗?”记者又问。
“说实话,当时真不觉得怎么苦。记得那时候医院没有血库,一旦碰上要输血的病人,我们医生、护士经常是伸出胳膊抽完400毫升血,便上台做手术。手术做到一半,血不够了,又放下手术刀,再抽400毫升血,继续上台做手术。这事若放到现在,肯定要上报纸了。但在当时,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大家都这么做……”
宝成铁路竣工后,戴尅戎又扛起背包,跑到太行山区“修铁路”去了。直到1961年,铁道部的一纸调令,才让他重新回到了上海。在上海铁道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和骨科主治医生的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3年。之后,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戴尅戎和一部分同事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当时,医学院领导让他在附属医院中任选一家。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放弃了瑞金、仁济等知名度较高的医院,偏偏选择了只有6张隶属于外科的床位、一位骨科医生的第九人民医院。理由是:九院的骨科最小(尚未独立建科),最需要人!
创业:30年“破茧成蝶”
调到九院骨科一个月后,戴尅戎仅有的一位骨科同事因病休假。顿时,骨科就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尽管困难重重,但戴尅戎并没有被吓倒,因为他本来就是知难而来的!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一位福建来沪进修的医生轮流值班(白天两人都在,晚上隔天值班),几乎把医院当成了家。后来,在戴尅戎的不断努力和医院领导的支持下,骨科从外科中分离出来,规模逐渐扩大,不仅新增了住院医师、单独建立了骨科病房,还建立了科研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内医院中第一个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
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骨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心之一,拥有120张床位,三个研究基地,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和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所在地。从6张床到120张床,从隶属于外科到独立建科,再到全国重点学科,戴尅戎领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在30年里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完美蜕变。
从医55年来,戴尅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的誓言。在病人眼里,戴医生医术高,人品好。每当逢年过节,戴尅戎的信箱里总是塞满了康复病人们的祝福卡片……
科研:走“多学科协作”的创新之路
戴尅戎认为,现代科学要发展,多学科协作是必由之路,医学更是如此。戴尅戎说,自己和别的医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他特别喜欢与非医学专业的人交朋友。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才,只有多学科合作,才最有希望创造出成绩。
1978年的某天,上海钢铁研究所的一位工程师来九院口腔科讲课,介绍了一种用于航空和航天的金属材料,该材料具有“形状记忆功能”——把它置于低温下,可随意变换形状,然后再把它放入热水中,它就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那天,戴尅戎因为要看门诊,没有时间去听讲座。门诊结束后,在候诊大厅,他偶然遇上了那位正准备离院的工程师。5分钟的沟通令戴尅戎眼前一亮,忙问:“医疗上有没有用过?”“没听说!”“ 可不可以用?”“可以啊,应该不困难。”“好,我们共同合作!”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戴尅戎和他的科研团队以及工程师朋友们为“订书钉”的诞生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
1981年9月,戴尅戎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神奇的手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患者,左腿膝盖骨骨折,膝盖骨裂成两瓣。戴尅戎先在其裂成两瓣的膝盖骨上各钻了两个孔,随后将两只外形犹如“订书钉”的骑缝钉置入冰水中,拉开钉脚,迅速将钉子的双脚插入骨折线两侧刚钻的两个孔内,再把温水纱布盖在钉子上。只见“订书钉”的双脚立即向内收缩,原本裂成两瓣的膝盖骨被紧紧地固定在一起……那个神奇的“订书钉”就是后来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金属制品”的形状记忆骑缝钉。而戴尅戎,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应用于人体内部的医学专家,并因此荣获198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无数患者因此受益。
受此启发,戴尅戎的科研团队又陆续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第一代微机化上肢功能检测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定制型人工关节技术……
戴尅戎说:“我是幸运的,我是站在很多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
养生:乐观是保持健康的“原动力”
尽管已是75岁高龄,戴院士每天的工作依然是满满当当,查房、做手术、带研究生、搞科研、外出讲课……忙得不亦乐乎。看着眼前这位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总是乐呵呵的教授,记者急忙向他讨教养生心得。
戴院士想了想,抱歉地说,由于平时工作异常忙碌,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做运动,饮食方面也比较随便,不过,他的身体一直不错,没有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常有的慢性病。若真要说出个保持健康“秘诀”的话,乐观的心态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你别看我整天乐呵呵的,其实我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很多。好在,我为人比较乐观,每次伤心、难过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两天。两天过后,我又开开心心、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了……”
戴尅戎院士精彩语录
“人生就像下围棋,盘盘不同。从出生到完成学业,是布局;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是中盘;退休以后到终老,是收官。下棋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落子无悔。”
“公爵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
“在我的研究生中,最聪明的未必大有作为。只有坚持到最后、敏锐捕捉机会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办成一件事,20%靠智商,80%靠情商。情商是什么?情商包括竞争意识、人际关系、预见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