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8-0123-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而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他们日后投身国家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开创性工作、创新性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目前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并不乐观,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坚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则必须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向创新要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批投入小、人员精、方式活的“双创”平台,鼓励孵化培育一批与专业结合度高的“双创”小微企业。可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落实国家战略的第一选项和必然选择。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高校要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必须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国家输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的题中之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的敢创新会创新、敢创业善创业的人才,使他们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必须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最新的创新成果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推动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发展驱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还要靠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方向与教学重点面临着又一次革新,要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既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高校抓住自身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在依靠创新能力赢得发展优势的当今世界,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通过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举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与有限的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突破874万,较2019年增加40多万,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3]。大学生的可塑性强,他们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能力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培养空间,而且有更多的时间磨砺自己和提升自我。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机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平台。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创新精神,也可以总结实践经验,找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在不断的尝试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创新,更好地认识自我,为将来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打下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让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创业的先行者。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既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可以通过“双创”小微企业释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势必成为日后解决就业难题的主要手段。
2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国内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存在几个共性的问题。
2.1 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不够
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说明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不可否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高校对此项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重视不够。通过对3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58.6%的受访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而言,54.8%的学生即便有创业意向,但认为创业是毕业之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高校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课程教育,有些高校将其制定为大学生的公共课程,而在讲授时往往只注重创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育放在相应的重视程度上。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注重创新创业评判的量化考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或者大量开掘各种创业实践平台,忽略对创新创业价值观、文化环境、舆论氛围的塑造。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队伍配备不足
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的意见与指导,是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的配备不足,表现在专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比例较低,他们认为大学生社会经历几乎为零,创业项目水平普遍不高,拿不出手,还耽误了学业,得不偿失。并且,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由学工、就业、实验工作队伍兼任,有些高校聘请校外企业负责人作为兼职创业导师,但多数是以讲座和咨询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对一指导的效果不明显。此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占较大比例,多由校内行政岗位教师担任。这些年轻教师有冲劲、有激情,但是他们当中多数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显然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小班化”“强互动”“重实践”的要求。因此,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联动机制不强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有理论型和实践型等创新创业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现实中,不少高校以理论教育为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动员教育和理想信念宣传,但由于师资队伍不足水平不齐,在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互动性、实践性欠佳。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一般的教学过程并无二致,在涉及实际创业内容时又显得无力。加之,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要以完成学业为全部任务,并无太多兴趣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就高校内而言,“创新创业基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任课教师之间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专业课程尚未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有待改善
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人、塑造人。校园内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以及对相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当前,大学与企业之间在创新创业方面合作普遍较少,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型企业模式等内容,导致在涉及一些企业内容时无法提供准确且具体的资料。在校园氛围营造上,有些高校倾向于政策导向的、政治任务式的宣传,侧重于创新创业的战术层面,注重创新创业的个案报道,涵育全员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有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只针对一小部分“创业精英”,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产业发展、创业政策、创业管理等信息,容易降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成功预期。此外,来自家长的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期间少折腾,不要把主要精力过多投入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营造浓厚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各类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
3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变,系统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而逐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3.1 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及取得更大的发展储备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多项积极措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在队伍配备、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创业模拟竞赛、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在观念上、人力上、物力上、财力上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因此,需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还要积极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3.2 综合多方力量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跟班实习、挂职锻炼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高校不仅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及时招聘一些有创业经历的教师补充师资,或者邀请企业派出相关专业人士到校教学,为高校创新创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无止境,教师的理念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倡导“终身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创造力。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实践指导课程,而他们的企业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3.3 完善教育课程的联动机制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系统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要涵盖法律、经管、财会、风险防范、商务谈判等相关内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课堂教学要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引进或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线上课程和示范课程,使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与价值,提高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三者融通融合,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探索学校与企业、职能部门与学院、创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创新创业项目与校园文化活动协同贯通,建立起全员全过程抓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精选一批项目加以扶持,培育好苗子,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精神培育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平台四位一体的联动。
3.4 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理念是先导。高校要做好“双创”顶层设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的教育,以政府的顶层设计为价值导向,既着眼于政策层面的价值宣讲,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宏观指引,又要处理好“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4]。项目落地要有平台,要加强校企合作,对接企业的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创业的基础平台,既使学生得到锻炼,也可使企业发展受益,以此“合作共赢”。高校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大力营造良好氛围。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1]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重视程度、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氛围营造、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都需要不断提高、优化和完善。高校应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寻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短板,提高认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建设、教师队伍与課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让大学生在享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1/08/c_118069433.htm,2013-11-0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economy.southcn.com/e/2015-08/06/content_130132948.htm,2015-08-06.
[3]刘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科学,2020(5):72-73.
[4]孙静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2):82-8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8-0123-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质量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科技实力进一步提升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而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他们日后投身国家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开创性工作、创新性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目前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并不乐观,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坚定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这一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则必须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向创新要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批投入小、人员精、方式活的“双创”平台,鼓励孵化培育一批与专业结合度高的“双创”小微企业。可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落实国家战略的第一选项和必然选择。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高校要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必须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国家输送大量创新型人才。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的题中之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更多的敢创新会创新、敢创业善创业的人才,使他们将来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必须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最新的创新成果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此推动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发展驱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理念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还要靠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方向与教学重点面临着又一次革新,要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要对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作为当前高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既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高校抓住自身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在依靠创新能力赢得发展优势的当今世界,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高校通过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动手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4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举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与有限的工作岗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突破874万,较2019年增加40多万,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3]。大学生的可塑性强,他们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能力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培养空间,而且有更多的时间磨砺自己和提升自我。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机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展身手的平台。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既可以培养创新精神,也可以总结实践经验,找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在不断的尝试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创新,更好地认识自我,为将来的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打下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让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创业的先行者。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既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可以通过“双创”小微企业释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带动就业势必成为日后解决就业难题的主要手段。
2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当前,国内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存在几个共性的问题。
2.1 高校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不够
我国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说明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不可否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高校对此项教育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重视不够。通过对3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58.6%的受访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而言,54.8%的学生即便有创业意向,但认为创业是毕业之后再视具体情况而定。有些高校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课程教育,有些高校将其制定为大学生的公共课程,而在讲授时往往只注重创业技能的培养,没有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培育放在相应的重视程度上。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注重创新创业评判的量化考核,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或者大量开掘各种创业实践平台,忽略对创新创业价值观、文化环境、舆论氛围的塑造。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队伍配备不足
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专业的意见与指导,是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目前,国内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队伍的配备不足,表现在专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的比例较低,他们认为大学生社会经历几乎为零,创业项目水平普遍不高,拿不出手,还耽误了学业,得不偿失。并且,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由学工、就业、实验工作队伍兼任,有些高校聘请校外企业负责人作为兼职创业导师,但多数是以讲座和咨询的方式开展工作,一对一指导的效果不明显。此外,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的积极性比较高,占较大比例,多由校内行政岗位教师担任。这些年轻教师有冲劲、有激情,但是他们当中多数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显然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小班化”“强互动”“重实践”的要求。因此,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联动机制不强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有理论型和实践型等创新创业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体系而言,创新创业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现实中,不少高校以理论教育为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动员教育和理想信念宣传,但由于师资队伍不足水平不齐,在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互动性、实践性欠佳。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一般的教学过程并无二致,在涉及实际创业内容时又显得无力。加之,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要以完成学业为全部任务,并无太多兴趣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数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就高校内而言,“创新创业基础+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任课教师之间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专业课程尚未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有待改善
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人、塑造人。校园内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塑造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以及对相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当前,大学与企业之间在创新创业方面合作普遍较少,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并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技术、新型企业模式等内容,导致在涉及一些企业内容时无法提供准确且具体的资料。在校园氛围营造上,有些高校倾向于政策导向的、政治任务式的宣传,侧重于创新创业的战术层面,注重创新创业的个案报道,涵育全员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有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只针对一小部分“创业精英”,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了解经济产业发展、创业政策、创业管理等信息,容易降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成功预期。此外,来自家长的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期间少折腾,不要把主要精力过多投入与专业学习不相关的活动,对大学生创业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高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营造浓厚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各类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
3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实践路径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在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改变,系统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而逐渐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3.1 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为大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及取得更大的发展储备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该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多项积极措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在队伍配备、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创业模拟竞赛、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在观念上、人力上、物力上、财力上大力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因此,需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更好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还要积极落实到行动上,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3.2 综合多方力量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既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跟班实习、挂职锻炼等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现状,高校不仅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及时招聘一些有创业经历的教师补充师资,或者邀请企业派出相关专业人士到校教学,为高校创新创业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创新无止境,教师的理念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倡导“终身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创新创造力。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聘请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实践指导课程,而他们的企业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训平台。
3.3 完善教育课程的联动机制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系统设置创新创业课程,要涵盖法律、经管、财会、风险防范、商务谈判等相关内容,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课堂教学要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引进或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线上课程和示范课程,使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理论与价值,提高他们运用创造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三者融通融合,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探索学校与企业、职能部门与学院、创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创新创业项目与校园文化活动协同贯通,建立起全员全过程抓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精选一批项目加以扶持,培育好苗子,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大力促进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创新精神培育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创业实践平台四位一体的联动。
3.4 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理念是先导。高校要做好“双创”顶层设计,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理想信念的教育,以政府的顶层设计为价值导向,既着眼于政策层面的价值宣讲,对学生创新创业进行宏观指引,又要处理好“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4]。项目落地要有平台,要加强校企合作,对接企业的实训基地,搭建学生创业的基础平台,既使学生得到锻炼,也可使企业发展受益,以此“合作共赢”。高校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大力营造良好氛围。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1]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重视程度、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氛围营造、平台建设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都需要不断提高、优化和完善。高校应针对本校具体情况,寻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短板,提高认识,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建设、教师队伍与課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让大学生在享受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1/08/c_118069433.htm,2013-11-0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economy.southcn.com/e/2015-08/06/content_130132948.htm,2015-08-06.
[3]刘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科学,2020(5):72-73.
[4]孙静茹.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