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六月初六这天,罗常自然村的妇女主任连建芳凌晨5点就起床,通知村里的13名妇女到小礼堂集合。随后,她们与其他男性村民一道,在罗常至玉山4公里的村道沿线,参加锄草清沟的“开路”行动。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福建南平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有81户336人,5条村道、山路共16公里的路段需要养护。往年参加“开路”的青壮年男子有100多人,近年来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不足,于是村里开始动员20~60岁的妇女也来参加。连建芳的“女子开路队”因此组建,誓与男村民们比个高低。
村中能劳动的60岁以上老人也都加入了。70岁的黄富生老当益壮,带着铁锹上场。他说:“路是大家走的,积德行善的事大家一起做。”97位村民有的在路边锄草,有的疏通水沟,有的清扫路面。一天光景,村道、山路焕然一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罗常自然村的“开路日”,这一传统迄今已延续200多年。黄墩村党支部书记刘振裕拿出现存的“开路”登记薄——一册32开毛边纸线装本。这个本子距今已有70多个年头,封面上写着“民国癸未年正月,财丁兴盛、人口兴旺”的字样。内页使用了近四分之一,开篇记叙了“民国癸未年元月廿四”(1943年正月)“开路”的收支、人员和工作安排,第二页记着刘振裕的祖父刘声泉等人“做头福首”(牵头组织者)的“开路”历史。83岁的村民刘声历说,此前有一本启用于清朝、登记完整的登记薄,因1983年村中大火烧毁,尚在使用的这本因另存他处才幸免于难。根据每页记载8名“做头福首”计算,村里“开路”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200年以前。
按当时村民议定,“开路日”由4户人家的户主轮流任“做头福首”,村民中有添丁娶媳、成家立户的优先安排,费用从商定田块收成中支出,不足部分由“做头福首”承担。每年正月廿日,上一年的“做头福首”会举办四天三夜的村戏,组织请佛巡安活动等,之后举行交接仪式,将寓意“财丁兴盛、人口兴旺”的登记薄、肚脐锣、欢庆鼓、米粿夹传给新任“做头福首”。
到了六月初三,即“开路日”前3天,新老“做头福首”8人在村道、山路上进行边坡锄草,再于“开路日”当天组织全村16~59周岁的青壮年“开路”,并为他们准备伙食。有“做头福首”的人家广受邻里乡亲瞩目,因此他们即使远在外地打工,也会赶回村里筹办“开路日”活动,周而复始,相传至今。
福建其他一些山村也有类似的公益活动,但往往难以持久,甚至有的刚刚开了头就草草收场。罗常“开路日”何以传承逾百年?
罗常村地处偏僻山区,自古交通不便,乡亲们对走上好路充满迫切渴望。村民们认为路是大家走的,是每家每户的事,现在通上了水泥路,更要倍加珍惜。爱路护路形成了共识,也形成了一种内约力,不管轮到谁牵头组织“开路”,都不敢怠慢。去年7月,为了办好“开路日”,当值的“做头福首”游水木、游水旺、刘振相等人提前一周就从福州、漳州等地赶回村里筹备。游水木说:“修桥铺路,积德行善;村民聚首,何乐不为?”
“开路”这种形式既解决了养路资金不足的问题,又给大家提供了一起劳动、用餐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尤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土地的当下,公益共享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罗常村民风淳朴,罗常人一直把“开路日”当作节日来办,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乡亲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上辛苦而又开心、有意义的一天,大家都认为很值。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福建南平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罗常自然村,有81户336人,5条村道、山路共16公里的路段需要养护。往年参加“开路”的青壮年男子有100多人,近年来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劳动力不足,于是村里开始动员20~60岁的妇女也来参加。连建芳的“女子开路队”因此组建,誓与男村民们比个高低。
村中能劳动的60岁以上老人也都加入了。70岁的黄富生老当益壮,带着铁锹上场。他说:“路是大家走的,积德行善的事大家一起做。”97位村民有的在路边锄草,有的疏通水沟,有的清扫路面。一天光景,村道、山路焕然一新。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罗常自然村的“开路日”,这一传统迄今已延续200多年。黄墩村党支部书记刘振裕拿出现存的“开路”登记薄——一册32开毛边纸线装本。这个本子距今已有70多个年头,封面上写着“民国癸未年正月,财丁兴盛、人口兴旺”的字样。内页使用了近四分之一,开篇记叙了“民国癸未年元月廿四”(1943年正月)“开路”的收支、人员和工作安排,第二页记着刘振裕的祖父刘声泉等人“做头福首”(牵头组织者)的“开路”历史。83岁的村民刘声历说,此前有一本启用于清朝、登记完整的登记薄,因1983年村中大火烧毁,尚在使用的这本因另存他处才幸免于难。根据每页记载8名“做头福首”计算,村里“开路”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200年以前。
按当时村民议定,“开路日”由4户人家的户主轮流任“做头福首”,村民中有添丁娶媳、成家立户的优先安排,费用从商定田块收成中支出,不足部分由“做头福首”承担。每年正月廿日,上一年的“做头福首”会举办四天三夜的村戏,组织请佛巡安活动等,之后举行交接仪式,将寓意“财丁兴盛、人口兴旺”的登记薄、肚脐锣、欢庆鼓、米粿夹传给新任“做头福首”。
到了六月初三,即“开路日”前3天,新老“做头福首”8人在村道、山路上进行边坡锄草,再于“开路日”当天组织全村16~59周岁的青壮年“开路”,并为他们准备伙食。有“做头福首”的人家广受邻里乡亲瞩目,因此他们即使远在外地打工,也会赶回村里筹办“开路日”活动,周而复始,相传至今。
福建其他一些山村也有类似的公益活动,但往往难以持久,甚至有的刚刚开了头就草草收场。罗常“开路日”何以传承逾百年?
罗常村地处偏僻山区,自古交通不便,乡亲们对走上好路充满迫切渴望。村民们认为路是大家走的,是每家每户的事,现在通上了水泥路,更要倍加珍惜。爱路护路形成了共识,也形成了一种内约力,不管轮到谁牵头组织“开路”,都不敢怠慢。去年7月,为了办好“开路日”,当值的“做头福首”游水木、游水旺、刘振相等人提前一周就从福州、漳州等地赶回村里筹备。游水木说:“修桥铺路,积德行善;村民聚首,何乐不为?”
“开路”这种形式既解决了养路资金不足的问题,又给大家提供了一起劳动、用餐和沟通交流的机会。尤其在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经营土地的当下,公益共享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罗常村民风淳朴,罗常人一直把“开路日”当作节日来办,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民俗。乡亲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上辛苦而又开心、有意义的一天,大家都认为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