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作品在碑刻过程中的升华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18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经过刻制,即便结构与点画形状不爽毫发,它也由此而成为另一件作品,墨迹边廓的精微变化,是绝不可能在石刻中重现的”,况且不爽毫发“只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刻制永远是刻工对作品程度不等的‘误读’”。邱振中先生的话旨在说明刻工在碑刻过程中对作品的误读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那么,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在碑刻过程中到底历经了怎样的变化,是真实地还原原作,还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有了另一种升华,刻工在这个过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关键词:碑刻;墨迹;写手;刻工
  一、碑刻的起源
  “碑”作为一个词语,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它的功能和作用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碑完全不同,主要是用于测量时间或用作拴牲口的石头,《仪礼·聘礼》中记载:“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而在战国末期及秦朝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碑”开始形成,被称为“碑”的竖石上面出现文字,石头也因具有同样时间上的长久保存性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加之取材方便,成为新一代记事颂德的载体,即所谓的“以石代金,同乎不朽”。先秦时期,刻石材料多采用孤立的天然大石块,或略加修饰的天然石块。秦代沿袭了铭刻的方式,秦始皇在统一了六国之后,多次出巡,每到一地都会刻石来歌功颂德,如著名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等。西汉时期,现代意义上的“碑”最终形成,“碑”成为碑刻刻石的代名词,碑刻逐渐兴起。
  二、以高昌砖为例分析刻工在碑刻过程中的“意外”
  (一)高昌砖简介
  高昌砖的出土,始于20世纪初,日本探险队及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等人的发掘。1930年,北京大学考古学家黄文弼开始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整理,共发现高昌砖124方(图1、2),现存于故宫博物馆。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昌砖主要有刻字填朱、直接墨书或朱书两类,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对碑刻过程中,刻工对作品的“误读”进行研究。
  (二)以高昌砖碑刻版和墨迹版为例分析刻工在碑刻过程中的“意外”
  我们单从“延昌”两个字就可以感受到碑刻版和墨迹版的区别。碑刻作品在碑刻的过程中可能会丢掉墨迹中的很多信息,墨迹笔划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细微的笔触、笔划的外轮廓线这些都是碑刻过程中难以表现出来的。例如“延”的最后一笔,墨迹版圆润饱满,而碑刻版却代之以别具一格的“刀味”,但这种“刀味”会带给我们另一种耐人寻味的“惊喜”,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昌”字也是一样,墨迹版每个转折,线条都处理得很细致,碑刻版则失去了这些表达,尤其是转折的地方,对比更为明显。同样的内容,带给我们的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得不感慨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如此宝贵。当然,这和材料、作者或是写字姿势都有关联,但实际上,刻工在刻制作品的时候,作品本身就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里面会掺杂着刻工的个人思想所能触及到的高度,刻工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眼睛去刻制这件作品。所以好的碑刻作品不仅需要好的书家,好的刻工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沙孟海先生在谈及刻手刻工技巧时说过:“碑面书丹,经过刀刻,能否保证传真,是一个问题。今天看到有些碑志造像字画方峻,锋棱毕露,不像毛笔所写。1930年西北考察团从新疆吐鲁番获得相当于西魏时代的高昌国《画承及妻张氏墓表》,前五行志画承本人,书丹后已付刻,并且字沟中填了朱。后三行志其妻张氏,只书丹,未刻,朱迹明显未剥落。后三行朱书各字,落笔收笔纯任自然,与我们今天的运笔相同。……前后对照,证明有些碑戈戟森然,实由刻手拙劣,信刃切凿,绝不是毛笔书丹便如此。”由此可见,沙孟海先生对刻手给予高度重视。
  刻工作为碑刻过程中的主体,的确应该受到重视,而刻工这个独特的群体也值得我们去深究,他们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碑刻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刻工一般都是不识字或没有文化的工匠,他们自秦两汉以来,一直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存在着,他们只是掌握了刻石这一门手艺,在当时地位低下,甚至世代传承,不能改行也不能进入仕途。他们不识字,因此每个字在他们眼里或许只是一些线条一些符号,而自己要做的就是依葫芦画瓢,所以他们在刻字的时候,为了方便,通常会把相同方向的笔画先刻好,然后再刻另外一个方向的线条,他们不会受到笔画顺序等因素的干扰,但是这就会导致一些笔画漏刻或未刻的情况,再者比如原作者无意写了错字也不会被改正。就像《郑长猷造像题记》拓片中的第一行的第一个字,“前”字出现漏刻笔画的情况,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完全漏刻,第二行的第一个字也没有刻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刻工不认识字。而文辞在书丹后,由于种种意外不小心被擦掉了,或是字迹有点模糊,刻工只是照着残缺摹刻,所以碑中会出现很多残笔、漏笔的现象。
  三、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
  虽然在碑刻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就像上面所提到的漏刻、残刻等现象,但这并不失为另一种美,刻工独特的视角,以及其对线条最直白的判断,不掺杂任何因素,他所表达出来的作品就更为纯粹,再加上经过刀刻的笔画本身就比墨迹版的笔画劲直挺拔,棱角分明,使得作品更富有天趣,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效果。
  这就好像我们在平时的学书过程中,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和原作一模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这样也许可以带给我们很大的突破。不按部就班,却也不失大体,不一味地效仿这个时代的特点,却又紧跟时代的步伐,其实我们在平时的临习中,很大程度都是在追随着前人的脚步,尤其渴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之相像,但其实每个时代的审美特点、知识背景、所处的当下环境都各不相同,想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理解去剖析一件离我们很远的古人的作品,即使是十分相像,那也是我们自己眼中的相像。所以,我们不妨学习一下碑刻者,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的、纯粹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作品,最直观地去表达这件作品,或许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邱振中先生所说的:“由于我们时代的风格和审美理想已成为审美感受潜在的背景,我们容易夸张另一个时代轻而易举地获得的东西的独创性。或许,一位鉴赏者不妨也学着从那个时代所给予的认识基础和感受基础出发,重新进入作品,从另一个入口进入作品,在另一幅背景前展开我们的感受。”从另一个入口重新进入作品,因为你看到的是别人都能看到的,你想表达的是别人都想表达的,所以,我们要试着从另一个入口重新出发,有时候,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完美。
  四、结语
  碑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殊产物,它是以实物形态流传至今的考古证据,更是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延续。面对碑刻,人们无法将它和纯文本联系在一起,就算碑刻是墨迹的摹本,就算两者文字结构相同,但总归是“和而不同”的,这就是碑刻本身的魅力、价值所在,它的苍茫、浑厚、朴拙的天性,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碑刻作品以它独特的魅力立于中华文化艺术之林,同时承载着大量劳动者的聪明和智慧,是他们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大放异彩。所以,我们在关注碑刻艺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碑刻背后的主体——刻工。他们身上虽然有“匠人”的成分,但却并不会创造出和原作一模一样的东西,他们有自己最直观的审美,有最诚实的心灵,所以他们能够“从而以前人的作品有时并非杰作为支点而创造出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品”,产生许多“意外”,而这种意外可能引领我们走向另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沙孟海.沙孟海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本社,2010.
  [2]邱振中.神居何所:从书法史到书法研究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徐渭是中国明代美术史上的一位奇才。从徐渭的生活背景切入,分析其代表作《墨葡萄图》的构图、表现形式等阐述徐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在赏析徐渭《墨葡萄图》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探析其水墨思想与独树一帜的情感表达方法。徐渭画论对徐渭水墨思想及中国画绘画观念发展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给予我们一定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花鸟;水墨思想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YSMS10)  一、
期刊
摘 要:就历代书法而言,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中国的汉字经历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变。在唐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大家,例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对唐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的书法,合称“颜筋柳骨”,代表着唐楷的最高境界,更是影响了后世书风。  关键词: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对比  一、颜真卿、柳公权在笔
期刊
摘 要:米勒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整个艺术发展轨迹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关于米勒的绘画,本文以艺术家早期的绘画题材为观赏视角,试图从一个探索的轨迹中发觉艺术家潜在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积淀,通过对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的解读、形势与内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现出艺术家艺术成就多面性色彩。  关键词:米勒;19世纪;肖像画;故事画;早期探索  19世纪,米勒深处欧洲美术中心的法国,伴随着现实
期刊
摘 要:欧洲文艺复兴盛期,随着意大利新兴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威尼斯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画派——威尼斯画派。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乔尔乔纳,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为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沉睡的维纳斯》同样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就该作品用图像学的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艺复兴;维纳斯;乔尔乔纳;隐喻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
期刊
摘 要:崔白是北宋时期杰出的花鸟画家,作为当时宫廷画院风格改革的代表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他绘画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双喜图》是崔白晚年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双喜图》的章法布局、造型表现、笔墨设色以及意境感受,展开对崔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探究,并阐述崔白的绘画形式语言和创作思想对宋代花鸟画的影响。  关键词:崔白;花鸟画;《双喜图》;形式语言  一、崔白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形成  (一)个
期刊
摘 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是山水画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者通过写生可以更直接地亲近自然,体会自然,并为自身山水画创作准备素材。山水画写生不仅是对山水画基本技法及基本功力的训练,而且是对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的不断积累。所以说创作不是凭空而来的,写生是创作的基础,而创作是写生的艺术体现,写生与创作相辅相成,然而二者之间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关键词:太行山;写生
期刊
摘 要: 《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德拉克洛瓦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作品想象与现实的角度入手,对《自由引导人民》进行赏析。首先从《自由引导人民》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其次阐述了德拉克洛瓦的创作心理;最后对《自由引导人民》想象与现实进行分析。  关键词:想象;现实;《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巨匠德拉克洛瓦创作的一幅经典油画作品,也是现代法国的一种独特的象
期刊
摘 要:古镇题材的画是风景画分支的一种,无论西方风景画,还是中国山水画,都证明画室以外,存在着使艺术家倾心的庞大的素材库。吴冠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风格与艺术思想在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以吴冠中油画作品为例,浅析其油画作品的特色与画风。吴冠中主要受到西方传统精神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有一小部分是受到自己情感的影响,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浅析与总结,为今后的古镇题材作品
期刊
摘 要:美术是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素质、审美、德育、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美术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我们作为一线教学美术教师,需要紧随时代潮流,以生为本、循序渐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为美术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发展保驾护航。鉴于此,在简单分析了美术教学现状之后,就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期刊
摘 要:图像学是一门辅助艺术史的科学,旨在形象主题的分类、描写和解释。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研究划分为三个层次阐释作品,不仅适用于西方绘画研究,也适用于中国绘画作品。文章从图像学角度來分析仇英的绘画作品,了解明代社会生活面貌,剖析画作中某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历史与思想的深层意蕴。对其作品的内在含义做深入分析,关注其在绘画方面的创新,并且结合同时代主流文人对他的评价,揭示其图像背后蕴含的美学价值。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