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教师开展基础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可以调动广大教师提高教育理论知识、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热情,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怎样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基础教育科研。使其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走上“向科研要质量”的科学化的教改之路呢?我认为主要应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注意研究的灵活性
多年来,教师搞科研积极性不高、成果不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开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认为教科研无用,承担课题徒增教师工作量,把教育科研与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觉得搞研究无从下手。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伴随人的终身,但教学讲究单位时间内的效益,教师往往过分看重教学成绩,看重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而片面追求及格率和优秀率。学校也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而对教育科研没有做特别的要求。因此,教师平日总是把教学成绩作为自己努力和付出的主要回报,只是到评职称时才想起来搞课题、发表文章。
其实,教师在开展基础教育科研时可以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尽量选择学校发展所面对的教学问题作为课题,以解决问题怍为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最终目的。这样,由于选择教学问题研究是以学期为研究周期,研究过程与教学同步,研究成果直接体现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上,科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回报率,教师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这种回报,也就会主动地搞科研了。
教师搞科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受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主体、内容和方法也会变化,所以“灵活”是我们针对教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要求和特点。首先,在科研选题上要灵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于教师来说,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既可以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的现实需要,其次,在研究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对别人观点的发展、别人经验的提升,也可以是自己理解之后的创造,成果不一定是论文、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等,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再次,由于每个课题研究一般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这就决定了研究具有较强的个性。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扬长避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擅长而又力所能及的方面进行突破。此外,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切实实让教师们感到搞科研的快乐,从而得到充分发展。
二、把握研究问题的实质,在深入上下工夫
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搞科研更是如此。不但要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要解决一类问题,因此搞科研必须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性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开展研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研究上必须深入,而不能只是浮于问题的表面。
分析。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制定研究方案时,收集、分析和归纳相关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网络搜索、查阅杂志或总结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验等。通过对资料的分类和分析,可以加深教师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深化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最好方法,最后形成自己课题研究的思路。因此,寻找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是对解决“问题”常见经验的研究,其次才是整合和优化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使其系统化。
创造。只有在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发展。搞科研不是简单的对成功教学经验的应用,而是对成功教学经验的深入、延伸或提升。教师在开展研究时,要在他人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方案。
内化。科研过程中数据材料的积累,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围绕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还需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届形成理论并变成新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使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真正产生实际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验的提升过程就是科研,而科研的结果又产生新的经验,这也是开展研究的魅力和内涵,
实践证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课题、制订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等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深入下去就能更加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研究方法。同时,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优化,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会让教师明白道理和积累素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教师,如果通过搞科研、研究课题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和实验,思考问题的视野宽了,也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编 流水
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注意研究的灵活性
多年来,教师搞科研积极性不高、成果不突出,主要原因就是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开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方面认为教科研无用,承担课题徒增教师工作量,把教育科研与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对立起来。另一方面是把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觉得搞研究无从下手。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伴随人的终身,但教学讲究单位时间内的效益,教师往往过分看重教学成绩,看重学生在考试中的分数,而片面追求及格率和优秀率。学校也把教学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而对教育科研没有做特别的要求。因此,教师平日总是把教学成绩作为自己努力和付出的主要回报,只是到评职称时才想起来搞课题、发表文章。
其实,教师在开展基础教育科研时可以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尽量选择学校发展所面对的教学问题作为课题,以解决问题怍为课题研究和实验的最终目的。这样,由于选择教学问题研究是以学期为研究周期,研究过程与教学同步,研究成果直接体现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上,科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回报率,教师能够感受和体验到这种回报,也就会主动地搞科研了。
教师搞科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受研究对象的变化,研究主体、内容和方法也会变化,所以“灵活”是我们针对教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要求和特点。首先,在科研选题上要灵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教师而言,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课题指南和信息指南:二是本校教育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对于教师来说,侧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课题既可以扬其实践经验丰富之长,避其理论功底不足之短,又可以使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的现实需要,其次,在研究的内容上要灵活把握。课题的研究可以是对别人观点的发展、别人经验的提升,也可以是自己理解之后的创造,成果不一定是论文、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等,只要是有价值的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再次,由于每个课题研究一般都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这就决定了研究具有较强的个性。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可以扬长避短,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擅长而又力所能及的方面进行突破。此外,在开展课题研究中,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切切实实让教师们感到搞科研的快乐,从而得到充分发展。
二、把握研究问题的实质,在深入上下工夫
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搞科研更是如此。不但要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要解决一类问题,因此搞科研必须找出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性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开展研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研究上必须深入,而不能只是浮于问题的表面。
分析。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制定研究方案时,收集、分析和归纳相关资料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有网络搜索、查阅杂志或总结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验等。通过对资料的分类和分析,可以加深教师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深化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研究对象的最好方法,最后形成自己课题研究的思路。因此,寻找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是对解决“问题”常见经验的研究,其次才是整合和优化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使其系统化。
创造。只有在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才能持续不断发展。搞科研不是简单的对成功教学经验的应用,而是对成功教学经验的深入、延伸或提升。教师在开展研究时,要在他人经验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方案。
内化。科研过程中数据材料的积累,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围绕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还需要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届形成理论并变成新的经验。同时还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入理解和消化,使科研成果进一步推广、转化,真正产生实际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经验的提升过程就是科研,而科研的结果又产生新的经验,这也是开展研究的魅力和内涵,
实践证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选择课题、制订方案和计划、开展实验等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深入下去就能更加深刻理解和真正掌握研究方法。同时,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是不断反思、优化,并逐步形成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都会让教师明白道理和积累素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教师,如果通过搞科研、研究课题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调查和实验,思考问题的视野宽了,也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编 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