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支架以一期手术、渐进矫形的方法治疗儿童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的可行性以及根据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组装支架的方法.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间收治的6例创伤后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患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术前常规拍摄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患肢短缩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并确定成角旋转中心的位置.术中安装支架时,铰链安置在成角旋转中心水平.术后7 d开始通过调整支架螺杆渐进矫正成角和短缩畸形并且每2周拍摄X线片观察畸形矫正和新骨生长情况.全长X线片证实恢复了下肢机械轴线和长度后停止调整支架,每月拍摄X线片复查,待新生骨痂矿化满意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随访中记录肢体长度、畸形有无复发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根据X线片观察下肢力线、关节水平线与机械轴线角度以及新牛骨塑形情况.结果 6例患儿中除1例于骨折畸形愈合部位截骨矫形,邻近骨段延长外,余5例均利用微创截骨部位完成矫形与延长.术后平均矫正成角畸形34.8°(20°~58°),平均延长5.3 cm(3.5~6.5 cm).所有患儿下肢机械力线恢 复,相关关节角度恢复至正常范围,双下肢等长.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延长骨痂愈合良好.结论 应 用Ilizarov支架一期矫正儿童下肢成角伴短缩畸形安全、可靠,可精确恢复下肢长度与机械轴线.术前 须科学分析畸形的病理变化,正确设计支架铰链的水平与位置.
其他文献
本文简述了清洁发展机制下一个重要角色--执行理事会的权限和性质,讨论其缺陷,以及提出完善执行理事会制度并设立监督机制的建议和设想.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CGGA),该算法利用多个子种群基于不同的编码方式进行进化计算.首先各子群体独立进行交叉、变异和选择遗传操作,每代进化后迁移算子被引
本文在经典遗传算法中增加了一个称之为空间交配的遗传算子,通过空间交配,把整个搜索空间划分成不相交(或近似不相交)的子空间,它不但优化空间内的个体,而且各子空间作为一种
通过测量Na2O-TeO2系统玻璃转化区的热容曲线,对该系统不同成分玻璃形成液体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玻璃形成液体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综合看脆性程度介于
对自对准 In Ga P/ Ga As HBT单片集成跨阻放大器进行了研究 .采用发射极金属做腐蚀掩膜并利用 Ga As腐蚀各向异性的特点来完成 BE金属自对准工艺 ,最终制作出的器件平均阈值
本文介绍了基于奇异值分解的射影重构算法的一般框架,以测量矩阵的秩为4作为约束,以仿射投影逼近透视投影,利用共轭梯度法估计射影深度,通过奇异值分解实现射影重构.利用共轭梯度法确定Kruppa方程中的未知比例因子,然后利用所确定的比例因子线性求解Kruppa方程.进而标定摄像机内参数.在摄像机内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求解一个满足欧氏重构条件的非奇异矩阵,然后通过此矩阵将射影重构变换为欧氏重构.实验结果表明
胚胎干细胞(ESCs)是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和受精卵发育至桑椹胚之前的胚胎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是一种全能干细胞.目前已证实ESCs可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分析法(EIA)检测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方法 病理确诊的3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和51
目的 总结对输卵管妊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的经验体会. 方法 输卵管妊娠32例应用显微镜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其中峡部妊娠20例、壶腹部近侧端12例.输卵管未破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 1996年9月至2006年4月,共17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患者,其中采用经胼胝体入路11例,经额部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