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面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环境资源约束以及发展生态农业亟待解决的系列问题,明确提出了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技术,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构建并落实常态化制度体系,建设和谐美丽乡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等措施建议,旨在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战略选择;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10-02
Abstract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eries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everal measures were clearly proposed, such as developing ecofriendly farming techniques,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cycle economy,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buil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ormalization institutional system, building harmonious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ing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Strategic choic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依靠生态农业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1.1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加严峻 我国耕地受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还林、非农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正逐年缩减,目前全国有效耕地仅1.22×108 hm2,已逼近全国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的1.2×108 hm2红线[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土地、人口和经济布局不相协调,全国人均水资源不超过2 200 m3,为世界水平的1/4,全球排位120余位,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已接近联合国确定的1 750 m3用水紧张线[2]。我国总人口13.5亿,人口出生率超11‰,自然增长率超4‰,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7%,养活着占世界19%的人口,长期以相对紧缺的资源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压力[3]。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耗国,每年施用化肥超过4 100万t,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400 kg以上,远远超出每公顷施用225 kg的安全上限;每年施用农药超过120万t,近9.3×106 hm2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农业发展带来耕地资源趋紧、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加大、环境气候变劣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技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限资源,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地区数省,人口压力、耕地短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等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但高原立体气候独特、日照光热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样、边境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生态农业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构筑我国西南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农业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草害降低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水应对连年自然干旱、高寒山区太阳能沼气提高产气量等环保技术在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 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制度的深化改革
2.1 构建常态化制度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逐步被我国一些学者研究和探索,至今已有较大规模的示范推广,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逐渐呈现稳定性、持续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特点,但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生态农业观念深入人心不够,受文化程度制约,农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存在不足;国家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经费投入相对短缺,扶持奖励不到位,挫伤积极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生态农业标准化评估体系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缺乏有效监控;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广范围较小,进程缓慢;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4-5]。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常态化宣传、培训、监控、扶持、奖励制度,完善标准化评估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2.2 让制度体系落地生辉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6-7]。然而这些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在生产实践中贯彻执行不够,监督惩戒不严,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纸上设想。好的制度体系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完善制度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农业生态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我国已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等生态工程建设,广大农村农业发展理念、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土地制度等农村制度与这些变化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深化农业生态制度改革,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用制度创新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建立扶持奖励制度与政策,实施农村生态建设“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试点,全省获得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云南省生态乡镇”188个,约200万人口从中受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示范效应逐步呈现。“十二五”期间,云南将继续深化生态制度改革,以水利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土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经济试点、产业生态化等“十大工程”为抓手,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3 抓实生态农业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3.1 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国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通过政策导向、经济调节、奖励补助等方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等污染物的直接使用,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农村发展环境;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目标,实施环境改善、资源保育生态工程,科学规划建设农田与村镇景观美化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转型,建设全景农业,实现财富农业;创新农业经营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改变传统零散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和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等[8]。发展生态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农业产业转型动力,是保护青山绿水、共建美好家园的基础保障,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国模式。
3.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力抓手 云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优越的自然禀赋,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经营方式,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力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9]。全面推进昆明和曲靖16个县市区连片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重点建设100个生产基地,打造50个农业园区,提升和兴建30个集休闲、观光、体验、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农业庄园,引领全省生态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大发展[10]。
参考文献
[1] 樊卓思,凡兰兴.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J].理论界,2014(1):41-43.
[2] 高昊,魏妍妍,赵世伟.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建议[J].新西部,2010(7):26,16.
[3] 张瑾,黄志龙.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1):59-61,72.
[4] 武凤平,张亚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3(24):243.
[5] 秦升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J].科协论坛,2011(9):83-84.
[6] 魏启文,崔野韩,杨明升.试论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4(6):13-16.
[7] 崔野韩,杨明升,徐志.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6):22-25.
[8]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9.
[9] 张海翔.试论云南农耕文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4.
[10] 谢炜,周灿,李亚鸣,等.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庄园经济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品牌[J].云南农业,2013(7):1.
关键词 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战略选择;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710-02
Abstract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eries problems to be resolved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everal measures were clearly proposed, such as developing ecofriendly farming techniques,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cycle economy,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buil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ormalization institutional system, building harmonious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ing plateau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Strategic choic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是全面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挥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发展生态农业,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特别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石油农业的发展历程证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农业,虽然可以获得高产出,满足农产品数量而非质量上的需求,但是也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逐步退化。面对日趋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构筑循环农业,无疑是关系到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 依靠生态农业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1.1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更加严峻 我国耕地受产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还林、非农建设占用、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的影响,面积正逐年缩减,目前全国有效耕地仅1.22×108 hm2,已逼近全国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的1.2×108 hm2红线[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土地、人口和经济布局不相协调,全国人均水资源不超过2 200 m3,为世界水平的1/4,全球排位120余位,属于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已接近联合国确定的1 750 m3用水紧张线[2]。我国总人口13.5亿,人口出生率超11‰,自然增长率超4‰,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7%,养活着占世界19%的人口,长期以相对紧缺的资源环境承载着巨大的人口压力[3]。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农药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耗国,每年施用化肥超过4 100万t,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400 kg以上,远远超出每公顷施用225 kg的安全上限;每年施用农药超过120万t,近9.3×106 hm2农田受到农药污染。农业发展带来耕地资源趋紧、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加大、环境气候变劣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严峻的资源环境瓶颈,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环保农业技术,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限资源,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地区数省,人口压力、耕地短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等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突出,但高原立体气候独特、日照光热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样、边境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发展生态农业以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构筑我国西南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农业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草害降低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水应对连年自然干旱、高寒山区太阳能沼气提高产气量等环保技术在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极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 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制度的深化改革
2.1 构建常态化制度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逐步被我国一些学者研究和探索,至今已有较大规模的示范推广,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逐渐呈现稳定性、持续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特点,但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生态农业观念深入人心不够,受文化程度制约,农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存在不足;国家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经费投入相对短缺,扶持奖励不到位,挫伤积极性,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生态农业标准化评估体系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缺乏有效监控;技术研究与推广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推广范围较小,进程缓慢;生态农业发展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4-5]。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常态化宣传、培训、监控、扶持、奖励制度,完善标准化评估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制度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2.2 让制度体系落地生辉 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出台了30余项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2 000余项国家标准、3 000余项行业标准、近6 000项地方标准,涵盖农、林、牧、渔、副等行业领域[6-7]。然而这些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在生产实践中贯彻执行不够,监督惩戒不严,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纸上设想。好的制度体系关键在于落实和执行,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制定明确的目标任务,完善制度执行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农业生态制度改革的科学化、合理化,切实增强生态农业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为生态农业发展保驾护航。我国已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农村沼气等生态工程建设,广大农村农业发展理念、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土地制度等农村制度与这些变化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深化农业生态制度改革,引入激励约束机制,用制度创新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建立扶持奖励制度与政策,实施农村生态建设“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试点,全省获得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云南省生态乡镇”188个,约200万人口从中受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综合示范效应逐步呈现。“十二五”期间,云南将继续深化生态制度改革,以水利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土地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经济试点、产业生态化等“十大工程”为抓手,推进“美丽云南”建设。
3 抓实生态农业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
3.1 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国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通过政策导向、经济调节、奖励补助等方式,合理控制化肥、农药、养殖废弃物等污染物的直接使用,综合整治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农村发展环境;以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目标,实施环境改善、资源保育生态工程,科学规划建设农田与村镇景观美化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动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转型,建设全景农业,实现财富农业;创新农业经营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改变传统零散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模式转变,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和农业新技术普及推广等[8]。发展生态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农业产业转型动力,是保护青山绿水、共建美好家园的基础保障,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国模式。
3.2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力抓手 云南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开放优势巨大等优越的自然禀赋,广泛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经营方式,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4张名片,推进“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六大特色农业,以生态农业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力抓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9]。全面推进昆明和曲靖16个县市区连片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重点建设100个生产基地,打造50个农业园区,提升和兴建30个集休闲、观光、体验、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农业庄园,引领全省生态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的大发展[10]。
参考文献
[1] 樊卓思,凡兰兴.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J].理论界,2014(1):41-43.
[2] 高昊,魏妍妍,赵世伟.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建议[J].新西部,2010(7):26,16.
[3] 张瑾,黄志龙.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1):59-61,72.
[4] 武凤平,张亚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3(24):243.
[5] 秦升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J].科协论坛,2011(9):83-84.
[6] 魏启文,崔野韩,杨明升.试论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4(6):13-16.
[7] 崔野韩,杨明升,徐志.我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6):22-25.
[8] 张壬午.倡导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1):5-9.
[9] 张海翔.试论云南农耕文化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1):1-4.
[10] 谢炜,周灿,李亚鸣,等.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庄园经济擦亮高原特色农业品牌[J].云南农业,2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