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在路基工程建设中常出现病害,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路面纵、横向裂缝,裂缝处呈现错台,严重时裂缝变宽,并向下延伸,边坡滑塌,路基整体下沉或局部沉陷,填方路堤完工后沉降较大,特别是巴州焉耆盆地公路沿线人口密集、道路两侧都是农田灌溉区,盐渍土路基盐胀、翻浆尤为严重,现结合本人的施工经验,对新疆公路几种常见的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和处治办法分述如下。
1 路基常见病害的成因
由于公路路基为一带状构造物,具有距离大,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路基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情况,采取尽可能有效工程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1.1 地形:地形不仅影响到路线的平面线路的选定、纵断面设计,同时也影响到路基设计。平原区、丘陵区、山岭重丘区;由于各自地势,水浸情况各异。平原区(巴州焉耆盆地)其地下水位较高,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路基填土高度,来保持路床的水温状况。
1.2 地质:沿线的地质条件(软土、盐渍土、过细粉性土、淤泥等)对路基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1.3 水文:路基经过地的净水量、蒸发量、地表迳流、层间水、等对路基的稳定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路基的各种病害。
2 设计方面原因
由于受条件限制,地质勘查线位分布不均匀或较少,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全(或不能反应地质状态),导致设计存在缺陷,如路基排水设计不完善等填土路段,设计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出现各种路基病害。如软土地基处理不设渐变段造成处理路段与非处理段的交界处形成沉降突变;软土路段等填土路基,安全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造成填筑过程及营运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地面侧向变形。
3 施工技术方面原因
3.1 软基处理未达到设计深度,施工时软土地基路段填料速度过快等。
3.2 填料不合适,如填筑过湿土、盐渍土,易溶盐超标的砾石土,腐殖土等使用性能差的填料,又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路基填料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标准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无采用峰值,无形中降低了压实标准,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含水量超过允许误差±2%的范围,分层填土碾压时压实层厚度偏厚,超过30cm,压实质量差,机械碾压时间过早或过晚等。
3.4 混填不同土类的料,施工中由于取土坑沿深度方向的石土质变化未列明。特别紫泥泉的料场尤为明显,虽然都是设计单位指定的设计料场,但在深度方向上料的质量有明显的差别,一般在原地表以下0~3m之间,夹层易溶盐含量高,而且夹层厚度大。造成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形成压缩性,抗水性的差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3.5 路基施工排水不畅,往往遇雨水浸泡后,后续施工时施工单位又不及时进行复压,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路基施工交验后,一般监理和施工单位不注意这项工作。
4 路基病害处理方案
合理设计、精心施工,提高工程质量,这是防止路基病害的一般方法。对经过特殊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的路线,必须应进行详细调查,提供详细的资料,并采取有效的处理办法,使路基保持良好的整体稳定性。
4.1 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是指饱和的软弱粘土或淤泥为主的土层,有时也夹有少量淤泥等,其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时,若对软基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基失稳、路面开裂,并导致公路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
对软土地基加固措施分几种介绍:
4.1.1 抛石挤淤法:焉耆地区地下水位特别高,桥涵挖基和改线段普遍出现地下水,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减少土体中的孔隙,使土体尽快密实,加快施工进度,采取抛石挤淤法。其作法是:挖至基础的处理厚度,一般为30cm,快速抛石、整平,抛石整平稳定后进行砂砾垫层施工,其办法很快解决了公路桥涵的软基处理,提高了整体施工进度。
4.1.2 以砂、砾石等材料置换或拌入法使软弱地基形成复合地基,或在软弱地基的部分土体内掺入水泥,水泥砂浆以及土或石灰等物,形成一种加固体,达到减少压缩量,提高地基承载力。
4.1.3 采取鋪砾石+土工格栅预压,这种处理效果是明显的,但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时采用较为困难。软土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工序控制的原则是“四快”,即排水快、清淤快、回填快、碾压快。采用加铺土工织物时,铺设要求做到绷拉无皱折。
4.2 路基施工的处理。
路基基底施工时若遇到地表湿软,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意见,可考虑换土或掺水泥(石灰)以及铺设土工布等有利于填前压实的措施。换土、掺水泥(石灰)的施工工序为:路基开挖―排水―清淤-换土-掺水泥(石灰)-碾压。
地质条件是影响路基工程质量和产生病害的基本前提,水是造成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地下水位高除需完善排水设施外,还应设隔水层等,其目的是减少土路堤结构的压缩变形。按设计要求先开挖排水沟,再清表,做好填前压实,并在分层时最好做出一定的横坡。施工前应进行补充调查,取土坑沿深度方向的土层分布,土性、含水量情况列表说明,避免混填。
4.2.1 控制填料填筑速率与时间。
基底处理完后,应及时进行路堤填筑以及争取预压时间,对排水处理地基完成后,即可填筑。软土路段施工速度应放慢,其填筑速度应控制好,并应开放交通,对填筑路堤,有一个预压和沉降期,对填筑宽度,应按设计施工坡率超宽碾压要求控制,一般按30-50cm超宽控制。
4.2.2 控制填料的含水量。
填料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影响最大,一般在施工中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之内。施工前应根据标准击实试验取得的数据,按照施工气候和试压结果作出适当调整,减少压缩沉降。
4.2.3 控制压实厚度,正确选用碾压机械。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填料及碾压工具选用不同的压实度,采用机械压实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且摊铺厚度要通过标桩控制,碾压时要严格控制纵、横坡度,并及时检查,不同碾压机械其性能差别较大,适用情况不异;如重型轮胎压路机适用于各类土,轻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各种填料顶面压实整平,重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细粒土、砂类土和砾石土等,双驱重型轮胎压路机最适用于风积沙等,施工时应正确选用。
以上是本人在公路路基施工中遇到的的几种常见病害,分析了成因,并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在今后的路基病害的处理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只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路基的病害有充分的了解,合理设计、精心施工,才可能减少路基病害的发生,才能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1 路基常见病害的成因
由于公路路基为一带状构造物,具有距离大,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千差万别,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路基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质、水文情况,采取尽可能有效工程技术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1.1 地形:地形不仅影响到路线的平面线路的选定、纵断面设计,同时也影响到路基设计。平原区、丘陵区、山岭重丘区;由于各自地势,水浸情况各异。平原区(巴州焉耆盆地)其地下水位较高,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路基填土高度,来保持路床的水温状况。
1.2 地质:沿线的地质条件(软土、盐渍土、过细粉性土、淤泥等)对路基的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1.3 水文:路基经过地的净水量、蒸发量、地表迳流、层间水、等对路基的稳定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路基的各种病害。
2 设计方面原因
由于受条件限制,地质勘查线位分布不均匀或较少,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全(或不能反应地质状态),导致设计存在缺陷,如路基排水设计不完善等填土路段,设计采取的软基处理方法不当,设计处理深度不够,达不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出现各种路基病害。如软土地基处理不设渐变段造成处理路段与非处理段的交界处形成沉降突变;软土路段等填土路基,安全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造成填筑过程及营运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地面侧向变形。
3 施工技术方面原因
3.1 软基处理未达到设计深度,施工时软土地基路段填料速度过快等。
3.2 填料不合适,如填筑过湿土、盐渍土,易溶盐超标的砾石土,腐殖土等使用性能差的填料,又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路基填料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标准击实试验确定的最大干密度无采用峰值,无形中降低了压实标准,填料含水量控制不严,含水量超过允许误差±2%的范围,分层填土碾压时压实层厚度偏厚,超过30cm,压实质量差,机械碾压时间过早或过晚等。
3.4 混填不同土类的料,施工中由于取土坑沿深度方向的石土质变化未列明。特别紫泥泉的料场尤为明显,虽然都是设计单位指定的设计料场,但在深度方向上料的质量有明显的差别,一般在原地表以下0~3m之间,夹层易溶盐含量高,而且夹层厚度大。造成不同土类的填料混填,形成压缩性,抗水性的差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
3.5 路基施工排水不畅,往往遇雨水浸泡后,后续施工时施工单位又不及时进行复压,这是比较常见的问题,路基施工交验后,一般监理和施工单位不注意这项工作。
4 路基病害处理方案
合理设计、精心施工,提高工程质量,这是防止路基病害的一般方法。对经过特殊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的路线,必须应进行详细调查,提供详细的资料,并采取有效的处理办法,使路基保持良好的整体稳定性。
4.1 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是指饱和的软弱粘土或淤泥为主的土层,有时也夹有少量淤泥等,其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在软土地基上修筑公路时,若对软基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路基失稳、路面开裂,并导致公路不能正常使用。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
对软土地基加固措施分几种介绍:
4.1.1 抛石挤淤法:焉耆地区地下水位特别高,桥涵挖基和改线段普遍出现地下水,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减少土体中的孔隙,使土体尽快密实,加快施工进度,采取抛石挤淤法。其作法是:挖至基础的处理厚度,一般为30cm,快速抛石、整平,抛石整平稳定后进行砂砾垫层施工,其办法很快解决了公路桥涵的软基处理,提高了整体施工进度。
4.1.2 以砂、砾石等材料置换或拌入法使软弱地基形成复合地基,或在软弱地基的部分土体内掺入水泥,水泥砂浆以及土或石灰等物,形成一种加固体,达到减少压缩量,提高地基承载力。
4.1.3 采取鋪砾石+土工格栅预压,这种处理效果是明显的,但投资较大,资金短缺时采用较为困难。软土地基加固施工过程中,工序控制的原则是“四快”,即排水快、清淤快、回填快、碾压快。采用加铺土工织物时,铺设要求做到绷拉无皱折。
4.2 路基施工的处理。
路基基底施工时若遇到地表湿软,应及时向设计单位提出变更意见,可考虑换土或掺水泥(石灰)以及铺设土工布等有利于填前压实的措施。换土、掺水泥(石灰)的施工工序为:路基开挖―排水―清淤-换土-掺水泥(石灰)-碾压。
地质条件是影响路基工程质量和产生病害的基本前提,水是造成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地下水位高除需完善排水设施外,还应设隔水层等,其目的是减少土路堤结构的压缩变形。按设计要求先开挖排水沟,再清表,做好填前压实,并在分层时最好做出一定的横坡。施工前应进行补充调查,取土坑沿深度方向的土层分布,土性、含水量情况列表说明,避免混填。
4.2.1 控制填料填筑速率与时间。
基底处理完后,应及时进行路堤填筑以及争取预压时间,对排水处理地基完成后,即可填筑。软土路段施工速度应放慢,其填筑速度应控制好,并应开放交通,对填筑路堤,有一个预压和沉降期,对填筑宽度,应按设计施工坡率超宽碾压要求控制,一般按30-50cm超宽控制。
4.2.2 控制填料的含水量。
填料的含水量对压实效果影响最大,一般在施工中应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之内。施工前应根据标准击实试验取得的数据,按照施工气候和试压结果作出适当调整,减少压缩沉降。
4.2.3 控制压实厚度,正确选用碾压机械。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性质的填料及碾压工具选用不同的压实度,采用机械压实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超过30cm,且摊铺厚度要通过标桩控制,碾压时要严格控制纵、横坡度,并及时检查,不同碾压机械其性能差别较大,适用情况不异;如重型轮胎压路机适用于各类土,轻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各种填料顶面压实整平,重型钢轮压路机适用于细粒土、砂类土和砾石土等,双驱重型轮胎压路机最适用于风积沙等,施工时应正确选用。
以上是本人在公路路基施工中遇到的的几种常见病害,分析了成因,并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在今后的路基病害的处理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只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路基的病害有充分的了解,合理设计、精心施工,才可能减少路基病害的发生,才能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